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文史百科
民间说史
历史典籍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清朝
汉朝
刘备
朱元璋
刘邦
乾隆
武则天
佚名
三国
诸葛亮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一种古老的“影子”——环县皮影和皮影戏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看中国网 2009-2-29 景晶 编辑
参加讨论
环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地区最北端,居陕、甘、宁三省区之交界处。该县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在那曲折连绵的沟壑峁梁之中,星星点点地晃动着一种古老的“影子”——著名的环县道情皮影。
皮影相传起源于西汉(前206—25)。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在位)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齐少翁为慰武帝,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地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后来,宫中“秘方”渐渐传到民间,皮影戏由此产生。到宋代,皮影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明清两代,皮影戏广为流传,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派。
刻制皮影的民间艺人
环县清代皮影《石榴架》
环县皮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1987年在意大利演出时,被誉为“来自东方的魔术般的艺术”。
皮影是皮影戏主要的演出道具,多用驴皮、牛皮、羊皮刻镂而成。环县皮影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皮子要经过浸渍、阴晾、刀刮等多道工序之后,才动手雕刻。制作时,匠人巧妙地利用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先用铁笔将样稿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刀具或刻或凿。刻凿完后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热冷色对比强烈,使投影在亮幕上的影件颜色纯正绚丽。着色后还要出水,所谓“出水”,即熨平,传统的方法是将两块磨合无缝的砖烤热,把皮影用湿布衬垫,逐个夹放在两砖之间,一般需半小时。皮影出水后刷上清胶或清漆,用以保色,然后装上操作环杆。环杆通常有三根,分别装在胸部和双手上。
皮影有人物花草、飞禽走兽、亭台楼阁、神仙鬼怪等等。人物的关节处用线或环联结,摆动起来十分灵活,特别适合表演武打等高难度动作。皮影人物的造型,可分为好人、坏人、文人、武人等,十分直观,一看脸谱就知角色。
用皮影来演戏,是中国民间文艺中的一朵秀美的奇葩。
环县的皮影艺人都是当地的
农民
,皮影道具制作及皮影戏表演已成为他们的家传产业。环县的皮影戏情节大都包含朴素的传统道德,它的内容劝人向善,提倡尊老爱幼,讲究信誉和忠诚,人物的善恶忠奸在其中一清二楚,例如表现地狱的戏告诉人们,在世上不做好事,就要下地狱受苦。皮影戏班子通常由五至七人组成,全部行当都放到一口木箱子里,一口箱子便是一个戏班子,整个环县有90多副箱子。据说,在中国还有皮影的十余个县中,环县皮影班子数量第一,所以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
踏着雪野,皮影艺人们赶往请戏的人家。
道教名山兴隆山,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独特唱腔就发源于此。
戏班子中负责唱腔和操纵皮影的人是班主,班主必须有着良好的记忆力,每台戏的唱词都烂熟于胸。其余的人都属伴奏的后台人物,一般以四弦、二胡或板胡、唢呐以及渔鼓和梆子构成基本的音乐伴奏框架。
环县皮影的唱腔与众不同,称为道情。相传这一特色来自环县一座著名的道教寺庙——兴隆山。兴隆山距环县县城50多公里,与陕西的定边县和宁夏的盐源县交邻。兴隆山是从唐代就开始兴旺的西北道教名山,当年有72座道观,终日香火袅袅,渔鼓声声,众道士“鸡鸣听三省,鼓板敲四方”,一边传道,一边念唱。皮影艺人们受道士传唱的影响,其唱腔变得与众不同,形成了有着独特个性与极高艺术价值的地方
音乐
——道情唱腔。
皮影戏表演
环县皮影戏常在窑洞里演唱。窑洞里烛灯昏暗、影子摇曳,幕布上映出楼台亭榭、长袖佳人。渔鼓点点,铩锣声声,一个个精雕细刻的皮影人物逐一登场,在烛光的映照下活灵活现。唱腔高亢明朗又飘逸悠扬,带着浓郁的陇东民歌色彩。剧情到高潮时,鼓锣骤停,所有人在班主的统令下,帮腔高唱,高亢的号子极富感染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锋论坛在广东连南召开
下一篇:
北京民俗博物馆金秋迎重阳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学术文摘
理论政策
经济生态
社会文化
语言文字
民族史学
世界民族
民族地区发展
新疆研究
西藏研究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应用
访谈笔谈座谈
书评文萃
田野研究
随便看看
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
隋唐那些事:开凿京杭大运河之举真的
沙和尚新绝招:竟然会是这!揭秘沙僧
秘密社会与赵树理创作的“古代性”
成语学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回乡偶书
成语学习 螳臂当车的故事
成语学习:石崇斗奢的故事 石崇斗奢
唐诗三百首之李商隐诗《嫦娥》创作背
邓小平如何利用“葬礼外交”使中苏重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学
史家论史
观点
史学评议
国外史学
治学心语
历史考据
历史名人
古今文献
学科简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词条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专门史
党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中国近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中国现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民族学
学术文摘
理论政策
经济生态
社会文化
语言文字
民族史学
世界民族
民族地区发展
新疆研究
西藏研究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应用
访谈笔谈座谈
书评文萃
田野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民间说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