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文史百科
民间说史
历史典籍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清朝
汉朝
刘备
朱元璋
刘邦
乾隆
武则天
佚名
三国
诸葛亮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古代彝族武士皮铠甲制作技艺有望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16日 newdu
参加讨论
【题注】凉山彝族的铠甲按传统的“万物雌雄观”分为公、母两种,有严格的使用轨范。武士“惹阔”所用的铠甲为公铠甲,彝语称为“械阿布”,以红色为底色;在送灵、祭祖等本土宗教仪式上所用的铠甲为母铠甲,彝语称为“械阿莫”,以黑色为底色,至今仍然在民间使用。目前所能见到铠甲多为世代相传,大多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文物,其制作工艺已濒于失传。四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历史博物馆的保护举措值得重视。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加此题注,并提供相关图片,特此说明。
新华社成都9月16日专电 四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近日派出两支工作队,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翻山越岭寻找会制作传统彝族武士皮铠甲的民间艺人,以挽救这种濒临失传的古老民族工艺。
据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邓海椿介绍,彝族在古代是个尚武好战的民族,贵族都有家传的武士皮铠甲。皮铠甲由上好的犀牛皮或野牛皮制成,工艺考究,即使存放数百年也不会腐烂。现存放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皮铠甲有80余件,其中最珍贵的一件是元代铠甲,至今铠甲上的云龙纹案颜色仍十分鲜艳。
凉山州博物馆收藏的铠甲
邓海椿说,由于制作一件武士皮铠甲最快也需要近一年的时间,所以现在能掌握这一整套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会制作皮铠甲的老人最年轻的也有80多岁了。这些老人对制作工艺坚持口耳相传,不轻易收徒弟。如果再不抓紧时间挽救,这套传统彝族工艺就极有可能失传。
彝族学者吉木阿龙说,制作一套皮铠甲首先要取上好的皮料,最好是犀牛皮或野牛皮,剥洗干净好择日晾晒。然后要进行剪裁和造型,彝族铠甲共由10大块缝制而成,工匠要依皮质的纹路剪裁成胸甲、背甲、腹甲等10块,再依次涂上用特殊配方调制的彝家土漆,绘上八角纹、云龙纹等家族图饰,最后用小块的皮革连缀而成。
彝族古、近代武士的基本装备
邓海椿说,工作队寻获民间艺人后,政府将给这些掌握传统工艺的老人以特殊的经济待遇,让他们在安度晚年的同时能将具体的制作流程逐步传授出来。博物馆工作人员整理后制成文字资料或光盘,使这套珍贵的工艺得以传承。此外,旅游局可将工艺加以改良,生产与皮铠甲相关的特色旅游工艺品,用市场手段激活彝族的古老工艺。 (编辑:伍红 来源:新华社)
武士的头冠 武士的漆皮护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祭祀山神话插箭
下一篇:
[吉克曲布]口弦之旅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学术文摘
理论政策
经济生态
社会文化
语言文字
民族史学
世界民族
民族地区发展
新疆研究
西藏研究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应用
访谈笔谈座谈
书评文萃
田野研究
随便看看
什么是政体?政体常识简表
延续590年的谜团:究竟是谁设计了紫禁
民族简史:云南古国—滇国篇
秘密社会与赵树理创作的“古代性”
历史老照片 柏林墙最早的形式以铁丝
打入国民党核心:中共神秘女性情报人
南阳三葛成语意思资料大全 南阳三葛
清代鉴别处女的方法是什么?靠一张手
罗成用枪如神是隋唐赵子龙 但英年早
哪位红色间谍是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的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学
史家论史
观点
史学评议
国外史学
治学心语
历史考据
历史名人
古今文献
学科简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词条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专门史
党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中国近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中国现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民族学
学术文摘
理论政策
经济生态
社会文化
语言文字
民族史学
世界民族
民族地区发展
新疆研究
西藏研究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应用
访谈笔谈座谈
书评文萃
田野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民间说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