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贼劫难、龙王报恩故事与唐僧身世 小说紧接着孙猴闹天宫之后是主要取经人唐僧的身世叙述。从诸多民间故事看,唐僧的出身的情节显然是综合了几种民间故事模式改写而成。关于玄奘之父陈光蕊给鲤鱼放生后龙王报恩的情节在丁乃通书中有完全的对应。丁著第555型“感恩的龙公子(公主)的解说: Ⅰ.[赐恩鱼类]主角救了(a)一条打鲤鱼、海鱼或一条被渔夫抓到的小蛇,把它放回水里,(b)一条鱼(或一条蛇)被捉住,钉在一个妖怪洞里的墙上。或者(c)好几年他把祭品扔到湖里,湖神深感他的厚意。或(d)他救了一只金莺,实际上他是位龙王公主。 Ⅱ.[善报]这条鱼实际上是龙王之子(太子或公主)。(a)把主角带出洞。(c)邀请主角到他的宫殿,有时在那里度过许多非常快活的日子。 Ⅲ.[以法宝为酬]主角即将告别回家,龙王公主(太子)告诉主角,不要接受龙王别的礼物,而只要一个看上去像是不值钱的箱子等等。因为它实际上(a)会满足主人所有的愿望(b)里面有一件小东西,(b1)一只雉,一只白母鸡,等等,那是龙王公主的化身,主角依计而行,回到家打开箱子,得到仙妻。 另水贼杀人越货并劫色的故事在古代笔记、话本小说里乃常见。此类故事最早见于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八): 昔年有某郡倅者江行遇盗,杀之。其妻有色,盗胁之曰:“汝能从我乎?”妻曰:“汝能从我,则我亦能从汝,否则杀我。”盗问故。曰:“吾事夫者十年,今至此已矣。无可言者,仅有一儿才数月,吾欲浮之江中,幸而有为我育之者。庶其有遗种。吾然后从汝无悔。”盗许之。乃以黑漆圆盒盛此儿。借以文褓,且置银二片其傍。使随流去。如是十余年。一日盗至鄂,舣舟,挟其妻入某寺设供。至一僧房内,见黑盒在焉。妻一见识之,惊绝几倒。因曰:“吾疾作,姑小憩于此。毋挠我。”乘间密问僧,何从得此盒。僧言:“某年月日得于水滨。有婴儿白金在焉。吾牧育之,为求乳食,今在此,年长矣。”呼视之,酷肖其父,乃为僧言始末,且言:“在某所,能为我白之有司。即捕之,可为功受赏,吾冤亦释矣。”僧为报尉。一掩获之。遂取其子以归。[3] 类似故事在后来的笔记小说、话本小说里仍频繁出现。如明李昌祺传奇小说《芙蓉屏记》,叙崔英因补温州永嘉尉,携妻王氏乘舟赴任。遭舟盗顾阿秀劫杀,顾乃沉崔英,挟王氏。王氏乘间逃出,投一庵院为尼。后崔英被救未死。夫妇二人因巧识芙蓉画屏重逢,并杀贼报仇。,凌濛初的拟话本小说《崔俊臣巧会芙蓉屏》,明代戏曲方面的张其礼《合屏记》传奇,叶宪祖《芙蓉屏》杂剧皆由此改编。 综合上述两类故事,《西游记》中玄奘的身世描写不外是两者模式的糅合。其密切的相似关系当非偶然。前一类为龙王报恩救玄奘父子情节所本;后一类为水贼劫杀情节所袭,且多与佛教僧人扯上关系。模式虽如此近似地因袭,但从全书艺术整体上讲,这样的糅合无疑增加了其传奇性,丰富了小说故事内容。 3.两术士斗法模式与二郎神斗法、车迟国斗胜 丁著中“一般的民间故事”里有著名的“两术士斗法” 模式,类型编号为325A。其解说如下: Ⅰ.[变形争斗] 每个术士都变成各种动物或物件。 Ⅱ.[其他方式的争斗](a)他们中的一个乘了一把犁回家,打算杀死一个要来他家但不知道他战术的敌人。可是他的妻子没有把所有的门槛都搬走;所以他被门槛绊跌死。(b)他们使用法宝,每件法宝可以战胜或毁灭另一法宝。 Ⅲ.[死或复活](a)他告诉他的妻子,假如他被害死就把他的尸体放在(a1)水槽(a2)炉灶(a3)室内,好好地保存几天。所以她照办了。但是(b)时间还未到,她沉不住气偷看了他的尸体。(c)他的敌人假扮成别人来了,骗她火化或埋葬了他的尸体,结果他真的死了。 Ⅳ.[制造洪水](a)魔术师的灵魂还能搅动桶里的水,造成洪水和风暴,迫使敌人让步,因此保全了声誉或消灭了敌人。(b)告诉他的妻子去拆竹席,一边拆一边诅咒敌人。但是有时还没全拆完,她就住口不骂了,这样就救了敌人。(c)救亡的人在木筏上受了两年罪之后,死人又复活了。 这种故事模式反映在《西游记》中的最好实例即是第6回的孙悟空“大战二郎神”与第46回的“车迟国斗胜”故事。第6回里孙悟空和天庭派遣的二郎真君争斗。二人竭尽变化之能事:孙悟空先后变成麻雀儿、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二郎神则陆续变作制服前者的天敌:雀鹰儿、大海鹤、鱼鹰儿、灰鹤等等,描写腾挪跌跃,煞是好看迷人。最终孙猴竟然不敌二郎被擒。虽然孙悟空遭遇了令人尴尬的败绩,但他的斗争性格的顽强桀骜却得到了鲜明展示。第45—46回的斗法乃是取经途中孙悟空和车迟国三个妖道的争斗,三妖道虎力大仙、羊力大仙、鹿力大仙分别出场比试了“登坛祈雨”、“云梯显圣”、“隔板猜枚”等本领,结果每次都自取其辱遭遇惨败。故事写得令人眼花缭乱,饶有意趣。与丁著里所列模式主体比较,其斗法形式和具体过程虽存有不少差别,但主体形式都在立足变化,且都与动物直接相关。可能小说在成书过程中(例如《永乐大典》所存《西游记平话》的这一片段)此段情节所最初模拟的民间故事是此类型的某一特别变体,故而造成其与标准解说形式的差别。总之,《西游记》这两段斗法故事的构思是对这一类民间模式的最好袭用和发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