⒉大众传媒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缺失 第一,有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属于无形的思想、观念等内容,尤其是“龙牌会”这种属于民间信仰之类的民俗活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通过大众传媒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 第二,大众传媒会由于政策、资金、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片面或者歪曲报道民俗文化事象。大众传媒在传播民俗时,会根据政策导向和受众特点选择民俗报道的切入点。比如在对“龙牌会”的报道过程中,会避免民间信仰中的敏感问题,将“龙文化”作为报道的重点。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情趣,纸质媒体大都会用较大篇幅描写新奇刺激的“勾龙化白蛾”传说,而电视媒体则选择热闹喜庆的花会表演作为报道重点。对于不能亲身参与“龙牌会”的受众,只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物了解这些已经丢失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第三,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或叙事的完整,大众传媒有时会导演民俗。以“龙牌会”为例,在专门供奉龙牌的龙祖殿修建之前,“龙牌”供奉在当值会头的家中,“龙牌会”期间要将“龙牌”从当值会头家请出,在绕村子游行一周后,请入事先搭好的“龙棚”,有一套繁芜的仪式和过程。而龙祖殿修好之后,已不需要将“龙牌”请出请入,而为了营造热闹的气氛,同时配合媒体拍摄的需要,每年“龙牌会”期间,还是会有抬“龙牌”游行的仪式,使得活动中神圣性逐渐隐没,而“娱人”的色彩愈加浓重起来。有些媒体由于在花会表演过程中,没有抓拍到理想的画面,有时还会要求中断表演,重新开始,从而使得民俗活动的表演性越来越强。 四、对大众传媒传播民俗事象的展望与对策 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民俗内容会越来越多,涉及面会越来越广 ①大众传媒与民俗结缘是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需要 大众传播既要传承传统文明,又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既要取悦于受众,又要引导受众。大众传媒再现民俗,在题材上有着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迫使发展中国家文化趋同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发扬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大众传媒应站在人类文化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民风,挖掘现实生活中独具神韵的民俗万象。总之,大众传媒需要通过民俗,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升自身的品位,扩大竞争优势。 ②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民俗知识 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又具有受众广泛、形式多样、覆盖面宽、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实现人际传播所不能达到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在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宣传和教育,是既便捷又高效的途径。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报道,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服务 ①加强民俗事象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寻找民俗传播的契机 民俗文化属于大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找到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利用符合现代人理解能力和审美观点的传播形式,还要将符合现代社会特性的新的文化元素和传承手段不断加入其中,才能保持民俗文化发展的长久生命力。 另外,在大众传媒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寻找民俗传播的良好契机,以使受众更加直观而深刻地理解一项民俗事象的意义。例如,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语,每年二月二期间,河北省的报纸和电视都会对“龙牌会”进行报道,但都只是简要的报道,如能制作专题节目对“龙牌会”的来龙去脉,以及期间活动进行详细介绍,相信对广大受众了解“龙牌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会起到良好效果。 ②加强理论指导,慎重筛选民俗传播内容 在纷繁复杂的民俗传统中,究竟该选择哪些民俗事象进行传播呢?这就要求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加强民俗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民俗事象选择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那些保存比较完整、群众基础比较好、形式比较活泼、表演性比较强,受众所喜闻乐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积极影响的民俗事象进行传播。 另外,在民俗节目制作过程中,还要将其放入整个文化空间中进行全面考虑,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整个民俗事象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占有尽量全面的民俗素材。这样才能在后期节目制作过程中,选择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反映真实民俗生活的内容加以传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