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母神话在中原的变异(下) 第三,王母参与中原诸部族或部落联盟形成的重大政治活动。西王母在西方昆仑神话中,其职能比较单纯,只是部族的一位“君长”。但西王母神话传至中原以后,就不能不以神国最高神格的身份干预当时中原部族之间的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活动。她不再是黄帝的后妃(尽管还有个别记录仍以嫫族女子为妃的行为),而是以天国“神母”的神格职司介入这些活动的。其间有严格的神、人之间关系不容逾越。这样,西王母与黄帝就有了共同的统一中原和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这是中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部族英雄神话的重要文化现象的神幻表现。因此,西王母在客观上起到了支持、协助和完成黄帝底定中原大业的庇护者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西王母在中岳嵩山接待并宴请黄帝,体现了西方与中原两大部族的融合。据清代登封学者景冬[HT5”,6”]日〖KG-*4〗易〖HT5”,5SS〗(日穐)在《说嵩·沿革》中引《黄帝内传》称:“王母会(黄)帝于嵩山。饮帝以护神养气、金液流光之酒”。 《史记·封禅书》也说: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是有熊之世,已有嵩山太室之名,夫黄帝文明之始,礼乐之祖。”⑦ 这里应说明的是,西王母宴黄帝于嵩山,仍属于王母从图腾神和“君长”形象传入中原后,逐渐道教、“仙化”后的不食人间烟火“灵人”的神话人物。从中还看不出参与中原部族之间战争和政治活动的内容。尽管如此,西王母与黄帝神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同时,这种神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西王母可以经常向黄帝提出各种重要的支持和援助。有时甚至人神不分,半人半神。这就是原始社会的神人互渗观念的生动反映。 在民间神话里,西王母协助黄帝战蚩尤,荐贤臣,修城廓,下凡治国理民等活动,就大不相同了。 (二)西王母向黄帝选派风后帮助黄帝平定战乱统一中原。在《风后岭》里说:王母派金川星转生在具茨山一带的农民家里,长大时,其父让他跟华盖童子学兵法,练功法。他嫌苦,曾九次想逃走。王母就化作一磨绣花针的婆婆,用“功到自然成”的道理点化风后再回去学习。他修炼成功后,被黄帝任东海把他请去作为辅佐的大臣。在战场上,风后演出八卦阵战胜了蚩尤,平定天下,立下了巨大的功勋。黄帝为了表彰风后的功劳,就把具茨山一带封给风后,并把具茨山更名为“风后岭”。 (三)在《三女冢》里说:黄帝战蚩尤,屡战不利,很发愁。西王母就给黄帝托梦,并给他三道神符,告诉他:要有三个得道的青年女子,身怀神符,投身三堆松枝大火中自焚,蚩尤必败。黄帝醒后,神符还在手中。在涿鹿战场上,正好黄帝的三个女儿从终南山修行成功后前来助战,就请求自焚。她们化作三只凤凰,投身三堆松枝大火,冲入敌阵,结果,蚩尤大败。事后,黄帝就把三个女儿的尸骨埋在轩辕丘旁。这就是“三女冢”的来历。总之,在战胜蚩尤的大战关键时刻,西王母在帮助黄帝完成统一中原大业的过程中,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的。 (四)西王母帮助黄帝修筑都城。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黄帝文化与考古发掘的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大体相对应。而黄帝的重大贡献就在于首次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开辟了我国历史的重要阶段。中国古代的历史源头和纪元也是从黄帝开始。这就是我国辉煌的炎黄文化的先导。国家的出现和职能行使的首要条件之一便是都城的建立。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的事实,史不绝书。《史记》“黄帝为五城”。《轩辕本纪》“黄帝筑城池”。近年来,中原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黄帝城“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值得高兴的是,在中原的新郑、密县等地,还采录到了不少关于《黄帝修城》一类神话故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黄帝城》(新郑)中说:黄帝平定天下之后,经多次选择城址。最后找到“轩辕丘”。这里与天象的中宫轩辕星相对应。天人合一。黄帝就在这里立下“天心石”作为标记。 在修城的过程中,一天夜里,王母向天帝建议让天宫神仙下凡帮助黄帝修城。半夜,群仙化为八条龙下凡修城。王母亲自追来为群仙做饭,也是一条龙。九条龙相助,修城进行得很快。 可是,原来曾经是蚩尤族头领的岁星,心中气忿,派勾芒下凡报复。在城快修成的时候,勾芒在鸡公山(太白岭)学鸡叫,结果,城墙的西南角未修完,群仙便回天宫去了。修城的地方就叫“九龙滩”。 当时,王母娘娘很生气,就把一锅饭抛到地上,也回天宫去了。从此,王母抛饭的地方,饭滚了一地,变成了“列礓坡”(县城南关一带),也叫“列礓沟”。由于鸡叫破坏了修城,人们恨气,所以,这里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说“二十七杀只鸡”,因为这城是祖先黄帝修的,所以就叫“黄帝城”。 从上面的神话可以看出西王母对黄帝的帮助治国安邦,真可说是竭心尽力了。在中原民间,关于王母的印象,决不是只会在天宫摆摆“蟠桃会”盛宴,享尽神国众神天福的天宫娘娘。而是积极参与人间国家大事而受人们尊敬和奉祀的天国女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