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马坡乡明代梁祝墓墓碑的出土,对我们进一步揭开这个谜底有着重要帮助。碑文全文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碑记[15] 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外纪二氏出处费详。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妇,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此岁久,松揪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为万世之湮没,仁人君子所不堪。矢引惟我朝祖宗以来,端本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欤?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 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圮,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乃托阴阳训术鲍恭干,昔有功于张秋,以奉禄,近有功于阙里,书以奏名,授今兹托无用其心哉!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始于十年已亥冬,终于今岁丙子春。恭干将复公命,请廷麟具其事之本末,岁月先后,文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帝降哀不啬于人,惟人昏淫丧厥贞耳。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萃扶舆之倩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本不可泯也。噫!垂节义于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伊谁力欤?忠臣力也,忠臣谁欤?崔公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并皆记之。 捲里社 林户符孜 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吉日立 石匠 梁圭 碑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讲述梁祝传说;第二部分讲述重修梁祝墓并祠的缘起。通过碑文,我们可以了解以下几点: 一,从碑文的前半部分看,当时流传于山东济宁的梁祝传说除爱情主题外,还具有宣扬孝道的倾向。碑文中记载的梁祝传说讲,祝父见“世之有读书者,往往至贵”,而自己仅有一女,故“咨叹不已”,为了“振门风以谢亲忧”,祝英台“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外出读书。总之,传说讲,祝英台外出读书是为了尽孝。 二,从碑文的下半部分看,参与重修梁祝墓并祠的士大夫,从梁祝传说中看到的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爱情。而是以为祝英台的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的矢一而终,“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本不可泯也。” 三,因为流传于济宁的梁祝传说中孝主题的客观存在,及上层士大夫从梁祝传说中看到的教化价值,重修梁祝墓并祠得到了皇帝的恩准,也得到了不少社会名流的支持,邹城五十七代亚圣公孟元额就参与了此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