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陈虹 参加讨论

    第三,中国长者本位的传统观念影响了我国童话的叙事视角。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是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在同一血缘的家庭中,长者就是主宰,晚辈对长辈只能服从,不能反抗,家长制、宗法制色彩特别强烈。这种长尊幼卑的观念,既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又是衡量一个孩子优劣善恶的价值尺度。这样的文化观念熏陶下的教育观将教化儿童看作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和理所当然的权利,强烈的树人意识在童话中也如影相随,因而在对“成长”母题的书写中,维护儿童的独立人格不自觉地被对儿童行为方式的规范设计所取代。“在这个标准化的过程中,儿童的生命过程本身却被忽略了……甚至于我们的媒体表现儿童的天真,也是为了装饰成人社会,表达成人所要表达的思想。”[8]
    总之,虽然成长是所有童话共有的母题,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成长目标、成长途径的设计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包括童话在内的儿童文学也在努力探索着一条自我发展的生存之道。作家们力图通过对少年儿童的生命内蕴和精神特征的真实观察体验,并对其身心成长秘密及其自我体验作出刻骨铭心的探索,努力将创作从昔日严重存在的模式化与意识形态化倾向中解放出来。这种自觉的追求在审美情趣上“已由描写儿童世界与成人文化的关系,明显地转移到儿童世界与儿童文化自身,注意刻画年幼一代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和所关心与感兴趣的话题,及其凸现其中的社会文化文脉,表现成长,表现儿童世界与儿童文化自身的课题,这已成为90年代儿童文学最为生动的创作景观和美学目的。”[9]当代中国童话中的成长母题不再是对教育主义的简单诠释,而是渗透了对儿童成长中各种因素的观照,在诗意中力求表现出本原意义上丰富的生命质态。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的童话创作中,对“成长”这个童话的永恒母题的书写将会展现出新的魅力与光彩。
    注释:
    [1]王列生.论文学母题的弹性发展[J].学习与探索.1992(1):111.
    [2]韦苇.外国童话史[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13.
    [3]杨健 郭成. 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的人格特征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4)871—873.
    [4]洪汛涛.童话学讲稿.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9.
    [5]转引 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50.
    [6]班马.前艺术思想[M].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92.
    [7]卢梭著,李平译.爱弥儿——论教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1.
    [8]方卫平.艺术探索与读者接受——80年代以来少年小说略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28-31.
    [9]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225.
    参考文献:
    ① 王列生.论文学母题的弹性发展[J].学习与探索.1992(1)
    ② 杨健 郭成. 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的人格特征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4)
    ③ 张艳 寂寞已久的星空[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④ 张淑玲.不一样的皮皮和皮皮鲁——两种不同的儿童观[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4).
    ⑤ 韦苇.外国童话史[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⑥ 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⑦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原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6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