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史阳]保护东南亚的文化多样性:东南亚的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史阳 参加讨论

    从掌控话语权力的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中“, 民俗文化”所伴随的权力话语对于其对象和实践者来说一直非常不利。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俗文化”基本上都属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可以分作民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两个层面。民俗文化的主体是民众文化,这些文化事项存在于民众之中,文化的实践者是农民、土著、少数民族或未受现代教育的文盲等,总之都是社会中边缘的、弱势的普通民众。民俗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历史上的、非西方式的、传统社会中的精英文化,比如各种非西方社会中的宫廷文化,东南亚的越南宫廷雅乐和柬埔寨皇家芭蕾剧正属于此类。这些文化在历史上属于那些非西方社会中的政治精英、经济权贵和知识分子,曾经主导它所在社会中的话语权。但在文化全球化、西方式现代文明来势汹汹的今天,即使是非西方社会中精英阶层的文化,亦不得不淡出文化领域中的话语权,与民众文化一起,在文化全球化之中陷入边缘化的境地。总之“民俗文化”的实践者主要是指非西方的、传统的、现代化之外的人,于是“民俗文化”其实是“土”和“俗”的;即使部分曾经是“高雅”的本土精英阶层所奉行的文化,现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褪变成了“土俗”,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于是,“民俗文化”早已与城市化进程、现代文明、社会精英、主流文化、文化全球化等代表了当代话语权力掌控者的范畴格格不入,所以民俗常常被贴上封建迷信、愚昧落后、荒谬可笑等负面的标签。
    然而,“口头非物质遗产”所承载的权力话语则与此大大不同。首先,它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正面的价值评判,即“遗产”(heritage) ,肯定了它所涵盖的那些民俗文化事项,是值得褒赞和珍视的文化财富。其次它还给出了一个隐含的社会责任,既然承认这些民俗文化作为遗产,那么当代民众、政府、社会精英就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它们,不能将其丢失,让其消亡。第三,若被冠以“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就表明了这些文化事项不再只属于某个民族或族群,而是属于人类全体,上述两点中的价值和社会责任就由原先某个族群、某个国家的“地方性”私有之物,升级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和责任。第四,“口头非物质遗产”作为文化保护项目提出来时,设置了一个具有选优性质的名录。虽然名录是开放式的,以后列入的项目会越来越多,但是终究在数量上还是有限的。于是“口头非物质遗产”就包含了民俗文化中“被选择出来的精粹”的价值内涵,这无疑加强了它的正面、肯定性质的价值判断。
    从解释人类学的角度思考,民俗文化事项原本是某个群体内部的“地方性知识”(localknowedge) ,被赋予“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的名号后,其“地方性”的外壳就被剥去,并且纳入到全球化的话语当中。于是,“地方性知识”就摇身变成了需要保护、宣传和再认知的“全球性知识”。所以“ 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新称谓赋予了传统民俗文化一套全新的话语权力,有助于这些传统的、弱势的、不登大雅之堂、甚至濒临消亡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获新生。在“口头非物质遗产”这个崭新的框架之下,各种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的重新认识;并且走出了本国、本族的范围,成为了国际社会、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对象,有助于在全球化时代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三、东南亚口头非物质遗产的分类和特点
    联合国的代表作名录将非物质遗产分为六大类别,即: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传统知识技艺、文化空间、礼仪与节庆活动。在联合国名录中,东南亚各国的9 项非物质遗产有两项归入口头传统(菲律宾的呼德呼德史诗和达拉根史诗) ,4 项归入表演艺术(柬埔寨的高棉皮影戏、皇家芭蕾舞剧、印尼的哇扬戏、马来西亚的马克用戏剧) ,1 项归入传统音乐(越南的宫廷雅乐) ,1 项归入传统知识技艺(印尼的格里斯短剑艺术) 。另有1 项越南的锣文化既是传统音乐又是文化空间,因为该文化不仅是一种明确的音乐表演,而且还集中分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与该地区的各种仪式礼仪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也兼有文化空间的特性。笔者认为,根据东南亚地区文化历史的特点,按照这9 项代表作的文化属性和历史传承,可以具体归纳为下面4 个类型:
    第一类是口头传统。这一类是依赖口头传承和流传的民俗,在学术范畴上直接属于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它们以口头文学、口述历史的形式出现,具体内容可以划分到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当中。它们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表演特征,是现代民俗学表演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对象;但根本上,它们还是民俗学视野中的口头艺术(verbalart )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这一类包括了菲律宾的两项非物质遗产伊富高民族的《呼德呼德》史诗和马拉瑙民族的《达拉根》史诗。
    《呼德呼德》是以活形态英雄史诗为主体的口头叙事传统和表演艺术。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山区的伊富高人修筑梯田、以种植水稻为生,他们的高山梯田规模庞大、有近2000 年的历史,1995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伊富高人在梯田种植劳作、丰收庆祝、成年礼仪式以及丧葬仪式上,吟唱讲述阿丽古荣、布巴哈用、布干等英雄人物伟大业绩的《呼德呼德》。“呼德呼德”(hudhud)在伊富高语中意为“吟唱”,它包括了200 多个故事,40 个篇章,全部吟诵需要3 至4 天。[2]《呼德呼德》的语言充满形象化的表达法,大量使用象征、明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和重复的词组和语句,富含口头传统的代表性特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达拉根》史诗是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马拉瑙民族历史悠久的口头传统,共有17 部、72000 多行。“达拉根”(Daragen) 在马拉瑙语中意为“用歌声讲述”,史诗讲述的是马拉瑙祖先的光辉历史,英雄经历千难万险创建了伟大业绩。史诗既借用象征、暗喻、讽刺等文学手法,探讨了生死、爱情、政治和美等人类文化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成为马拉瑙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的载体,演绎马拉瑙民族的法律和社会准则、习俗和民族传统、美学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所以史诗被马拉瑙人奉为关于社会和文化规范的行为准则。今天在婚礼庆祝仪式上,人们会持续数夜在音乐和舞蹈的配合下吟唱史诗。
    第二类是民间戏剧表演艺术。这一类在学术上也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但更主要是以表演艺术的形式而存在。它们大量运用道具、舞台、音乐等表演要素,是形式丰富多彩的、综合各种民俗文化要素的表演艺术,而不像第一类的口头传统仅仅具有较为单一的口头表现手段。这一类包括了印尼的哇杨戏、柬埔寨的高棉皮影戏、马来西亚的马克用戏剧。这3 项表演艺术都有不少内容取材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做了本土化的改编,体现了印度文学和宗教对于东南亚本土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