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剧《太行山》演绎中华民族抗战的辉煌史诗 “山西人,爱吃醋,家家有个醋葫芦,葫芦有情传佳话,唱一段潞安大鼓书。”一手击鼓、一手拍板,曾经,老曲艺家傅怀珠将一曲《醋为媒》唱得荡气回肠,潞安大鼓由此走向全国。 潞安大鼓、壶关秧歌、黎侯布虎、襄子老粗布……这些民间文艺、技艺和习俗凝聚着长治人的文化和精气神。在岁月的长河里,勤劳智慧的上党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遗。 近年来,长治市非遗保护工作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科学规划、依法保护,一大批文化积淀厚重、艺术成就璀璨的非遗项目得以薪火相传。 长治市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体验馆、传习所、大师工作室和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助等措施,加大对民间剧种、民间艺人、民间技艺的保护力度,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火起来、传下去。一大批小剧种、小曲种因此获得新生,创作演出热情空前高涨。屯留县麟山剧团的《刘胡兰》、城区上党梆子剧团的《风雨一家》、郊区上党落子剧团的《煤山儿女》、黎城县黎明剧团的《连翘》,长治市豫剧团的《裴寂还乡》《精卫填海》,长治杂技团的《千仞红妆》《肩上芭蕾》和壶关秧歌《打酸枣》,上党八音会、沁州三弦书、长子鼓书、武乡琴书、上党乐户、沁源秧歌等百花齐放,它们常年活跃在城乡村镇、山乡窝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长治市先后4次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5次组织评定市级非遗项目,组织申报的潞安大鼓、民间社火(赛社文化)等1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民间传说精卫填海、襄垣挂面制作等7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潞城甩饼、上党戏曲脸谱制作等239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0名、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74名、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224名。 依托潞安鼓书、上党八音会和长子鼓书、布艺黎侯虎等非遗品牌,长治县、长子县、黎城县成功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长子鼓书、潞安鼓书传承人先后应邀赴法国进行展演,襄垣炕围画应邀赴澳门进行展示,让长治民俗文化海外“生香”。 长治市承办的山西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现场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及专场晚会好戏连台,让广大群众感受非遗魅力。 “乐户礼仪细乐是原生态的乐种,是民间礼乐的活化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对长治市非遗项目上党乐户如是评价。 “飞入寻常百姓家。”长治市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受到各界关注和好评。2017年7月,“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驻场演出文化部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全年演出200场,参演剧目均属于省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同时,“长治市2017戏曲精品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培养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依托长治文化艺术学校开办襄垣秧歌、壶关秧歌等专业培训班,培养学员200多名。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13 第5版:专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