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吉国秀]地方性知识的当下意义(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6- 吉国秀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          江帆,《生态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曾繁仁,《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转引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原出处,《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3.          韩震《现代性、全球化及其认同问题》,转引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新视野》2005年第5期。
    4.          刘德龙,《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民俗学”——读江帆的〈生态民俗学〉》,《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5.          刘德龙,《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教材——读江帆的〈生态民俗学〉》,《理论界》2005年第1期。
    6.          赖大仁,《论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立场》,《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
    7.          李霞,《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8.          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9.          宋蜀华,《生态人类学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原载《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In http://www.3miao.com/song/works/ecoanthroplogy.htm.
    10.       王剑锋,《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土著传统》,《云南师范大学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1.       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中译本,刘北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吉国秀(1971- ),女,辽宁清原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邮编:110034。
 
    [①] 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中译本,叶舒宪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第65页。
    [②] 乌丙安《生态民俗链与北方民间信仰》,《民俗研究》1994年第1期。
    [③]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④] 乌丙安《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10期。
    [⑤] 格尔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译本,王海龙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273页。
    [⑥] 拉弗勒斯《亲密知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3年第3期。
    [⑦] 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⑧] 尹绍亭《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in http://www.channelwest.com/files/friends/yndxrlx/xsdt/01_01.htm.
    [⑨] 江帆《生态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349页。
    [⑩] 江帆《生态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382页。
    [11] 转引自,秦海《新政治经济学译丛》总序,施里特《习俗与经济》,中译本,秦海等译,长春出版社,2005。原出处,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中译本,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本文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武汉会议参会论文,后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6期)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