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覃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覃乃昌 参加讨论

    《嘹歌》具有重要的壮族语言文化学价值。《嘹歌》中有丰富的壮族语言文化,包括基本词汇、构词方式、语法结构,等等。同时,从中还可以了解到古壮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歌中经常用的“图额”,是壮族崇奉的水神。“落累”直译为“下楼梯”,在诗中则指女子出嫁;“扛楼梯”意为男子到女家上门入赘。这些都是古代壮族居住干及其在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在语言中的反映,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嘹歌》具有重要的壮族古文字研究价值。《嘹歌》5200多首,21000多行,全部用古 壮字抄写。古壮字是借用汉字形、音、义的构字方法构造而成的,它作为书面语的出现和运用,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时期。它在壮族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壮字形成后,有的又被汉语吸收,《现代汉语词典》就收有一些古壮字,如“峒”、“垌”,即田垌、平坝;“岜”,即山;“{J5P712.jpg}”即四周环山的小平地;“岽”同垌,等等, 这些都是《嘹歌》中常见的字。《嘹歌》中的古壮字对研究壮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 所反映的壮族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以及壮族与汉族的历史文化关 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调查,平果县历史上有18个歌圩,虽然“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加以禁止,以及其他因素的破坏,但目前仍有11个歌圩有对歌活动。这些歌圩是:雷圩歌圩、新圩歌圩、太平歌圩、莫圩歌圩、亭场歌圩、岩线歌圩、山心歌圩、鬼头歌圩、岸无歌圩、开岩歌圩、马头歌圩。每逢这些歌圩的圩日,群众对唱山歌十分踊跃。在我们考察的太平、新圩、耶圩歌圩(耶圩歌圩是解放后才形成的)。都未逢歌圩日,但仍有不 群众对唱山歌。4月13日,我们到太平镇太平村考察,群众知道我们是从自治区来调查《嘹歌》的,很快就有上百人围到村边的大榕树下,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午我们离开采访现场去吃饭,群众还不肯离去,在村边树下对唱起山歌。午后,我们继续采访,直到下午4点多钟,我们离开时,群众还依依不舍,目送我们离去。原计划当天下午从太平镇赶到耶圩乡调查,但时间安排不过来,我们没有按时赶去。但是在耶圩等待的歌手们按捺不住,当天下午就自发地从耶圩赶到太平镇,主动要求和我们谈,诉说他们对《嘹 歌》的喜爱之情,介绍耶圩群众传唱《嘹歌》的情况。一些歌手还主动送上他们自编、自唱、自行制作的嘹歌光碟。4月14日我们到耶圩乡调查,又有数百名山歌爱好者聚集在那里,有的接受我们的采访,许多歌手就在附近对唱嘹歌。总之,我们在哪里调查,那里就自然形成歌圩。群众对《嘹歌》的热情,令我们感动。为什么《嘹歌》流传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仍为群众所喜爱?据我们了解,是因为《嘹歌》反映的是群众的生活和身边的事,而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它是壮族文学史长河中的史诗性作品。《嘹歌》流传地区的群众很通俗地说,唱《嘹歌》能让人增长知识,歌才横溢;唱《嘹歌》能使人学会处世谋生,唱《嘹歌》能追求美满婚姻;唱《嘹歌》能让人振奋精神,身心愉悦。一唱起《嘹歌》,歌迷们就如痴如醉。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嘹歌》和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一样,面临着严重的冲击。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大量外国文化的进入,使《嘹歌》被卷入各种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由于大量的青年外出打工等原因,目前会唱《嘹歌》的人大都在40岁以上,30多岁的人很少,20多岁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如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嘹歌就有失传的危险。平果县实施壮族嘹歌保护,当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平果县壮族《嘹歌》文化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以壮族《嘹歌》文化保护为基础,以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承为核心,通过保护工作的开展,使壮族《嘹歌》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壮族《嘹歌》文化的意识,实现壮族《嘹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其次,要站在整个壮族《嘹歌》文化的高度,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壮族 《嘹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做规划时,必须对整个壮族《嘹歌》文化进 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整体把握,以便更加全面有效地保护壮族丰富的《嘹歌》文化。
    第三,平果《嘹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此项工作。必须把抢救《嘹》歌文化遗产放在保护工作规划和建设的首位,尽快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嘹歌》进行录音、录像、翻译、整理和出版工作。
    第四,保护工作必须坚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实行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被动的保护是很难达到保护的目的,只有在开发中保护,使群众在开发中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获得一定的利益,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支持和参与保护工作,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
    作者简介: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宁530021
    (本文原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1期,第88~9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