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蔡丰明]上海城市传统民俗文化空间(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蔡丰明 参加讨论

    那么,在当前各种文化激烈争夺的上海城市中,我们从哪里才可以找到这些代表昔日传统社会中人们那种悠闲、和谐、淳朴的文化情趣,那种欢乐、有趣、热闹的文化场景的民俗文化表达形式与民俗文化生存空间呢?笔者认为,其一,是那些具有庆祝、庆典性质的节庆活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节庆活动,大都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与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保佑平安等方面的意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节庆的意义逐渐转化成为表达人们文化娱乐、经济贸易、社会交际等需求的一种方式,节庆场合中所呈现的各种民俗文化表达形式,如歌舞、戏曲、故事、仪式等等,被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较好地继承与保留了下来。当前活跃在上海城市中的节庆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例如在上海虹口区举办的茶文化节中,容纳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俗等各种与喝茶品茗有关的民俗活动;在上海南汇区举办的桃花节中,容纳了踩水车、赶牛车、撒网捕鱼、织布推磨等各种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有关的民俗活动。与这类节庆活动相类似的,还有上海豫园民俗文化节、上海大世界民俗文化节、上海桂花节、上海红楼荷花节、上海竹文化节、上海奉贤风筝节、上海宝山龙舟节等等。总之,在这些现代节庆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传统民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其二,是那些具有祭祀兼贸易功能的季节庙会。庙会本是古人为了祭祀神灵、祈求保佑而创制的一种宗教信仰活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庙会的宗教功能逐渐淡化,请神敬神一类的宗教民俗活动逐渐趋于衰落,但其中一些具有文化娱乐和商品贸易功能的民俗活动却被较好地继承了下来,促使传统庙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融会各种民间文艺、民间娱乐、民间物资交流等内容的群众性集会活动。上海城市中原有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庙会形式,如城隍庙会、龙华庙会、真如庙会等等。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些庙会逐渐得到了恢复与振兴,其中所吸纳的民俗文化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例如在2002年至2004年举行的几届龙华庙会中,融入了撞钟、击鼓、品素斋、猜谜语、打普佛、抬阁、高跷、巡街表演、民间小吃、民间竞技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塑造了浓重的民俗文化氛围。(徐华龙,1996)
    其三,是那些具有游览、观瞻功能的景点展示。上海城市中原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与丰富文化内涵的乡镇城区和街衢小巷,它们以前大都是本地民众生活与劳动的地方,保留着大量反映这些民众生活特点与文化情趣的民俗文化形式。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里的生活环境与物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一部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民俗事象却依然被保留了下来,成了一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生态。这些地区经过融入现代理念的开发以后,改造成为一些诸如“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园”、“民俗旅游街”之类供人游览、参观的旅游景点,向游人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开发的上海七宝老街,除了对一部分传统的民居建筑进行改造修缮以外,还保留了大量具有地方风情的民俗文化形式,如敲钟、纺线、织布、扎染、坐花轿、斗蟋蟀、皮影戏、听书喝茶、投壶射矢等等。地处上海青浦的朱家角镇经过改造以后,也保留了摇快船、划龙舟、灯游船、扎肉提香、放风筝等大量传统古老的民俗活动。
    其四,是那些具有自娱自乐功能的街区社乐。街区社乐是一种具有自娱自乐性质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反映了人们文化情感自我表露、自我宣泄的需求。在当前上海城市大量存在的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中,一部分反映了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例如迪斯科、卡拉OK、时装表演等等;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物,例如太极拳、木兰拳、扇子舞、气功、戏曲演唱、喝茶听书等等。这些活动大都是在上海本地市民,尤其是本地老年市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如石库门弄堂、小区绿地、街头广场、市内公园、老年活动室中进行,展现了一种与现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形态迥异的传统文化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南市区、黄浦区、卢湾区等几个老城区在一些街道中还经常定期组织举办“上海弄堂风情活动”,设立了包粽子、滚铁环、太极拳比赛等多项传统民俗文化节目,使一些几乎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在当代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中又重新焕发了光彩。
    由此可见,当前上海城市中仍然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民俗文化空间,它们主要存在于一些与庆典、娱乐、旅游有关的文化活动之中。当产生这些民俗形式的生态环境、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后,这些民俗形式本身却并没有全部消亡与泯灭,它们只是被改头换面成为一种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与跟它们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或者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庆典、娱乐、旅游等文化活动一起,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仍然保留和存在于当代上海城市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空间,从其性质来看,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空间再生产的结果,已经与原来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俗有了一定的本质差异。原生态的传统民俗本是依附于本地民众现实社会生活基础上的产物,它们与本地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反映了本地民众生活方式的客观现实与真实面貌。但是现存于上海城市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空间,却是一种再生态的文化现象,它们已经与原来的现实生活场景相脱离,已经被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需求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复制、再创与加工改造。它们的文化内涵中,固然还保持着一定成分的传统民俗文化原貌,但同时也融入了某些代表现代都市人的文化情趣与文化理念。因此,较为客观地说,至今仍存的上海城市传统民俗文化空间,实际上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原创文化类型,而是一种经过复制、重塑与改造过的再生文化形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