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 独龙族举行“剽牛祭天”活动 资料图片 独龙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此外,独龙族还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江流域,境外则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的广大地区。 一、独龙族的分布情况 1、我国分布情况。过去,独龙族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居住在我国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自称“独龙”(Tvrung),意思是“居住在上游的人”;而居住在迪麻河流域的独龙族,则自称“迪麻”。新中国成立后,因考虑到其自称以及其主要居住地在独龙河谷,正式将这一民族定名为独龙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独龙族人口共有6930人。云南省贡山县的独龙江乡是我国境内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区。此外,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齐洛乡、贡山县北部的小茶腊村以及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等地,也有独龙族零星分布。 我国的独龙族原本零散地分布在崇山峻岭中,以采集狩猎为生。由于这些地区一年中有半年处于大雪封山的境况,过去的独龙族每年只有依靠政府马帮才能与外界有寥寥可数的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力度的加大,独龙族村落逐渐搬迁至独龙江河谷两岸,独龙族群众不再靠采集狩猎为生,而是日益与现代社会接轨,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国外分布情况。缅甸的独龙族有多个支系名称,如“阿侬”(Vnung)、“曼汪”(Mvtwang)、“龙米”(Longmi)、“得如”(Dvrung)、“格能”(Gvneung)、“托洛”(Tvluq)、“它伦”(Taron)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缅甸独龙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各支系的领袖人物经协商后,决定将缅甸独龙族统称为“日旺”(Rvwang)。 在英国殖民缅甸时期,独龙族的“得如”支系被外界看作“神话一般的存在”——因为“得如”人身材短小,精于狩猎,有报道称他们为“不时地出现在缅北山区的俾格米人”。独龙族的另一支系“它伦”,居住在缅甸北部的克钦邦。从克钦邦的葡萄县往正东,越过茫茫大草原,到达迈立开河岸边的边境行政管理所玛仓伯,再以玛仓伯为起点,走十多天崎岖的山间小道,才能到达“它伦”人居住的地方,其路途十分艰险。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缅甸首次派出先遣队“迎内巴”小组到缅北时,无意中发现了独龙族。这些独龙族一开始都躲避陌生人。后来在酋长们的协调下,“迎内巴”小组终于见到了这58名独龙族人,其中有男性26人、女性32人。1962年缅甸革命委员会执政以后,又向该地派了一个医疗考察组,对68名独龙族人(其中男性38人、女性30人)进行了细致的科学检查并做了记录。检查显示,这些独龙族男性平均身高为1.47米,女性平均身高是1.399米。 1997年,美国动物学家Alan Rabinowitz博士在缅甸克钦邦葡萄镇附近的森林里遇见了最后5位幸存的纯血统独龙族人,并与他们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Alan Rabinowitz说,39岁的氏族首领Dawi已经意识到近亲结婚对后代的严重影响,因此决定不再让兄妹通婚,但由于其他部落也不愿意和他们通婚,缅甸独龙族估计会在Dawi的手上绝种。另外,根据仰光大学人类学系2003年的研究表明,缅甸纯血统的独龙族人只剩下5个,其中包括4个兄妹和1个年已过百的老人。 二、独龙族的生活习俗 1、独龙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靠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维系民族感情。我国的独龙语分为独龙江方言和怒江方言。缅甸的独龙族以“曼汪”支系的语言为标准语,因其使用人口最多,并制定了相应文字,印刷了宗教书籍。此外,缅甸克钦邦的独龙族支系“日旺”人也有自己的文字“日旺文”,是以马特旺(Mutwang)方言为基础、用拉丁字母制作的。根据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学系教授罗仁地的调查结果,缅甸的“日旺语”与我国的独龙语同源,但由于语法、词汇、语音的差别,双方交流存在困难。 2、独龙族有纹面之俗。据清末民初《云南北界勘察记》记载,独龙江上游一带“女子头面鼻梁两颧上下唇均刺花纹,取青草汁和锅烟揉擦入皮肉成黑色,洗之不去”,独龙江下游一带“女子纹面,只鼻尖刺一圈,下唇刺二三路不等”。民间针对独龙族纹面有两种解释:一是为防止异族土司和奴隶主掳掠独龙族女性为奴而纹面;二是纹面习俗与独龙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关——独龙族认为人的亡魂“阿细”会变成蝴蝶,因而女性将整个脸纹划成张开双翅的蝴蝶图案。 3、独龙族有独特的服饰和发式特色。披独龙毯是独龙族服饰的鲜明特征。独龙毯由麻布织成,呈五彩条纹。无论里面穿什么衣服,独龙族都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独龙族的发式也很有特色。过去男子头发长长之后,使用锋利的刀齐齐地截去,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齐耳,酷似一顶帽子。如今只有老年男子才剃这样的发式。一些老年妇女保留着把自己头发剃成“乌齐恩”式的传统,即把周围的头发剪光,只在头顶中央留一掌宽的头发,披到额眉。 4、“剽牛祭天”是独龙族为庆贺丰年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剽牛祭天”在独龙语中称“怒哇德噜拉姆”,意为“剽牛召集全体氏族成员聚会舞”,简称“剽牛舞”。“剽牛祭天”有四项程序:一是“开门仪”。由巫师念祈祷咒语,族中长者手握长刀,围火塘跳“刀舞”。二是“插木桩仪”。部分男性成员在舞圈中挖坑、插木桩,巫师往木桩上倒水酒并祈祷,以求木桩牢固和剽牛顺利。三是“牵牛绕房仪”。牛的女主人用花纹毯和五彩珠链为牛打扮,寓意让牛光彩地走向天庭。尔后让牛围着主人的房屋绕走数圈,一些女性成员陪着女主人伤心落泪,表示感激牛牺牲自己换取家人幸福长寿之情谊。四是“剽牛”。全体族人敲着铓锣,围着圈跳起舞蹈,接着巫师左手拿酒杯,右手拿标枪,一边跳舞一边看准时机将标枪猛然刺向牛体的心脏,直到把牛刺倒在地为止。参加活动的人临走时可以领到一份绿叶包好的牛肉,牛角则作为主人家的财产悬挂在室内。 三、独龙族的生存现状 受地理环境、民族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独龙族的跨境问题并不突出,在我国主要体现在认同意识方面。在缅甸,独龙族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他们的生存现状,即能否可持续发展。 1、我国独龙族的认同意识。位于独龙江上游和下游的独龙族在认同意识上稍有区别。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宗教渊源。 由于汉族、纳西族、藏族、傈僳族、傣族等民族在独龙江流域长期互动,使独龙江上游的独龙族与这些民族形成了区域认同。从语言上可以看出他们的亲缘关系,即独龙语同怒语、藏语、彝语、羌语、景颇语等可以互通。目前,独龙江上游的独龙族与缅甸的独龙族基本没有来往,他们没有亲缘关系存在,也无通婚的历史。独龙江上游的基督教是最近几年才从独龙江乡的巴坡村、马库村等地传来的,因此当地的独龙族基督教信仰不突出,信仰人数少。独龙江上游的独龙族受原始信仰影响较深,纹面女遗存最多。 独龙江下游的独龙族一直与缅甸的独龙族接触较多。分布在缅北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流域及其支流狄子江、狄不勒江、托洛江河谷的独龙族,都是两百年前从我国境内迁过去的。因此,独龙江下游的独龙族与缅甸的独龙族相互之间通婚频繁,尤其在距界碑最近的钦朗当村,跨国婚姻亘古未绝。在独龙江乡的巴坡村、马库村,基督教信仰比较显著,有两个较大的教堂,与缅甸的宗教交流积淀深厚。 2、缅甸独龙族的发展现状。缅甸复杂的民族关系深深影响着缅甸独龙族的发展现状。首先,缅甸的国籍规定复杂,分为正缅籍、客缅籍和新缅籍。缅甸外侨入籍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审批严格,在缅甸生活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获准加入缅籍,这就意味着缅甸独龙族可能享受不到正缅籍的公民权利。第二,1958年,缅甸军政府取消了各个民族自治邦的自治权,从此缅族的大民族主义导致了缅甸内部矛盾的大量爆发,这并不利于缅甸独龙族的发展。第三,缅北的情况更为复杂,目前缅北仍存在大大小小10余族地方武装,争乱频繁,治安不稳,各种群之间长期进行利益争斗,没有人真正关心独龙族的生存现状。受上述历史背景的影响,缅甸的独龙族生存现状堪忧。例如,缅甸独龙族的“它伦”支系正面临灭绝的境况,可是缅甸政府并没有保护“它伦”人的计划。同时,“它伦”人自身的闭塞也是导致其面临灭绝危机的重要因素。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项目号:15KDA007)成果,项目主持人:吴楚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