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戈枢]电影里的乡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杨戈枢 参加讨论

    ·《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乡愁与文明·
    
    2006年,在安徽大学的第三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我错过舒浩伦的《乡愁》,那时候,我以为《乡愁》也是另一个“老上海”牌故事。六年后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我深为自己几年前没看这部片子感到遗憾。舒浩伦是反感那种把石库门拆下来嫁接到新天地上、把老上海变成文化符号的时尚的,他返回自己一家三代居住过、即将被拆迁的石库门,寻找记忆中的少年时光,一个私人的、充满人情味和朴素日常乐趣的上海石库门一点一点复现,即将消失的空间凝结着时间和记忆。这部影像抒情诗拍出了一个时代城市人的普遍遭遇——我们生活在“拆”的年代,贾樟柯的《小武》里汾阳老县城在拆,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里,无以为继的传统工厂的地盘被房地产商垂涎,陈凯歌的《百花深处》是一个已经毁损、只存在于幻觉中的老北京,在城市扩张和重建的进程中,我们都在自己的国度被再造成一代移民,不断被迁徙,并永远地失去故乡。
    “城市发展的速度太快,要拿到一张准确的地图几乎不可能,每个礼拜必须新印一份修订版才行。”上个世纪,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这样描述巴西城市圣保罗,这样的描述适用于当代中国,“太快”似乎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更恶毒的魔咒是,斯特劳斯说:“新世界的城镇从新鲜直接进入衰败,中间没有年老时期。”新兴大城市新鲜俗丽,建造时就准备不久后重建,而城市和生物一样,年轻是转瞬即逝的,年轻一过,结构粗糙、简化随意的建筑便露出斑驳的内里,过早破落。而中间缺失的文明阶段,斯特劳斯显然认为,是应该以不单纯满足生活功能、能够引起超越时间的纪念性建筑物为标志的。因此,英国导演特伦斯·戴维斯的纪录片《彼时,彼城》的乡愁,和舒浩伦的乡愁,内在感受是不一样的。《彼时,彼城》也是关于城市的私人记忆,戴维斯从个人记忆连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记忆:宗教信仰的倒塌;电影、球赛、音乐与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他的工人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状况。利物浦,空间变迁不像上海,一个发展过的老年般的城市,在时间的深度里静谧地沉思与回想,《彼时,彼城》是时间的挽歌,戴维斯在时间的怅惋中理清自己的身份,他的信仰选择、同性恋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社会倾向,我感动于他不迷失,这也是一个老年城市的清晰和安定。
    乡愁,是对不可返回的故乡的眷念,对一个特殊空间、时间与镌刻在时间里面的人的眷念。乡愁有国别之分吗?有人说深沉的俄罗斯人更依恋故土,让他们离开自己的祖国会痛苦万分。说哪个国家的人更容易乡愁,很容易犯本质主义的错误,但俄罗斯乡愁一定有特别味道。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乡愁》拍尽了乡愁之痛,一名诗人来到意大利,收集十八世纪俄罗斯农奴音乐家在意大利生活的资料,却陷入了自己的乡愁,在异乡周身不适,无法融入眼前的一切。他的研究对象农奴音乐家同样被乡愁症所困,在乡愁的驱使下回到农奴制的俄国,故乡依旧,人已非,音乐家最终不堪现实而自杀。乡愁症大概是传染性的,会感染那些特定的人,诗人备受煎熬而死。塔尔科夫斯基拍这部电影很有自我治疗的意味,解救自己对亲人、对故土、对自己由来的文化根源的病痛般的眷念,在《雕刻时光》里,塔尔科夫斯基坦言,离开俄罗斯之后,那极其真切的乡愁,盘踞了他的灵魂,从未消失。《乡愁》像多面反射的镜子,农奴音乐家的乡愁映照了诗人的乡愁,而摄影机后的塔尔科夫斯基将自己的乡愁投射在诗人身上。《乡愁》最能说明俄罗斯人将依恋之地与当下所处之地绞织的心灵状态,这部在意大利拍摄的电影,却是一部彻底的俄国电影,意大利教堂、广场、乡村都在塔尔科夫斯基的调度下俄罗斯化,塔尔科夫斯基也由乡愁回到他始终关切的人的精神世界——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爱,如何救赎……在塔尔科夫斯基那里,乡愁还是哲学,是存在本身。这也许是最执念的乡愁者,他在异乡的当下,却不为之改变,他生活在自己已经建构的精神世界里,他的轨迹从不断裂。
    很多导演不直接拍摄乡愁,但他们回到故乡,拍出了也让人返乡的电影。贾樟柯最初的两部剧情长片(《小武》和《站台》)是回到故乡汾阳县城拍摄的,仍是他迄今最真诚的电影,《小武》之后,数部独立电影找回自己被遗忘的故乡;李安蛰居美国六年之后,接连推出几部还乡之作(《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他返回自己的文化之源,得以重生,这“地气”一路接到《卧虎藏龙》。而费里尼——诗人于坚说,“费里尼创造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故乡。”自称“说谎者”的费里尼,其实是一个忧郁的乡愁者,《浪荡儿》回溯一个年轻人离乡的源头,这也是年轻的费里尼的告白,《我记得,想当年》,则是离乡多年的中年费里尼对故乡的回望,年轻的费里尼拍出抛掷在故乡的荒芜和残酷的青春,而中年费里尼开始怀念故乡那一切温暖谐趣的日常画面,年轻时决意离乡的紧张消失了,《我记得,想当年》是中年费里尼和故乡的和解和温情注视,这真是故乡的两面,费里尼说得多准确,“我是说谎者”。
    最不幸的乡愁,是个体生命必须承受历史的荒谬苦果。赖声川话剧《宝岛一村》里,眷村邻里争吵,为一块打碎的玻璃,剧中主角叫道:“你让蒋介石和毛泽东去赔吧”。这声高呼将不休的争吵戛然截止,琐碎、艰难、看不到边的异乡,他们猛一抬头从这绊住脚的现实里看清自己离乡的根源,无数家庭和普通人被历史绑架,被权力、政治、战争的巨轮裹挟离岸。《童年往事》是这特定分断背景下离乡第二代的成长自传,三代人的家庭变故后面是几十年台湾外省人身份认同的变化,侯孝贤为故乡已远的第二代外省人书写了一部带伤的心灵史。战争制造的分断在韩朝、在冷战期的东西柏林、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样存在,施隆多夫的电影《11月的孩子》里,柏林墙倒塌20年之后,一个年轻女孩得知母亲的存在,乡愁由此而生,她从东德前往西德寻找母亲、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谜。其实女孩的母亲在几年前,柏林墙倒塌之后,自杀。这乡愁,是生离死别的。政治意义的柏林墙已经倒塌,但真实无形的墙依然矗立在东西之间,矗立在人之间。
    最无奈的乡愁,是从不想离乡却被迫离开。2007年,一部独立纪录片《秉爱》让我感动,三峡库区移民秉爱在所有人搬离之后,仍然坚决留在水电都已切断的村子里,她说,土地是最好的东西,什么都能从里面长出来。直到房子被水淹没,她才不得不迁移。搬离土地并未将她击垮,她还说,虽然我丈夫身体不好,别人都说他不中用,但我要把我的丈夫,和我的两个娃儿都捆在一起,要团结,捆得紧紧的。这是一个中国劳动女性最朴素的坚持,她无力留住故乡。但她用自己的坚韧重建了故乡,我想无论她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有故乡可回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