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四老 一生瓷缘(2)
青瓷泰斗徐朝兴 徐朝兴,1943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6年拜著名青瓷艺人李怀德为师。五十余年来兢兢业业,在浙江龙泉瓷厂、青瓷研究所、青瓷苑的天地里勤耕不缀。他是青瓷界在全国历届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奖最多的大师,曾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金、银奖等数十项,作品多次被指定为国家级礼品,并被中南海紫光阁及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宝收藏和陈列。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徐朝兴成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抖"出来的艺术珍品 徐朝兴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活就是他在坯体上的“抖刀”技术。在一个坯体上要刻下数万乃至十几万波线或印痕,使烧制的瓷器愈加的精美,不能不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工程。可徐朝兴实现了这一奇迹。记者有幸亲眼目睹了徐朝兴对这一绝活的演示过程:他在高速旋转的坯体上抖动着特殊的刀具,以“剐”、“刻”“拉” 等技法,将千“线”万“点”通过特殊的排列与组合划刻在坯体上,形成效果奇特的水波、几何或多维图形,给人以无限遐想与回味的空间。由此,徐朝兴的这一创新也被青瓷界誉为:“千刀万剐”“抖”出青瓷珍品。 徐朝兴说,“抖”出一只青瓷精品,需要特别的内在和外在环境和条件。内在的当须追求凝神静思的禅宗状态;外在的应该具备万籁俱寂的周围环境。就为创造和寻找这样的环境条件,徐朝兴将每天凌晨4时至早晨7时作为创作时间,终于制出令青瓷界为之振奋的仿古灰釉水波纹碗等一批青瓷珍品。 徐朝兴的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工艺精湛、釉色晶莹,处处渗透着"玉"的精神,在青瓷界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他一生当中有无数的优秀作品。去年的个人展上,徐朝兴展示了代表各个时代的80件作品。当时,便有收藏家欲以200万美金收藏这些作品。 面对巨额财富,徐朝兴想到的并非是满眼的金钱,而是从13岁带着7元钱走到今天的一个历程。200万美金不算什么,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衡量了他作品的价值。最终,徐朝兴很超脱的回绝了对方。"这些作品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青瓷界的,因为历代青瓷大家的成就结晶赋予了我如今的高度,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今天,所以,我的作品属于青瓷界。"徐朝兴说。 与龙泉瓷结缘 徐朝兴是青瓷界的第一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而2006年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瓷传承人。从一位青瓷学徒,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一位普通工人到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朝兴所走过的都是不寻常之路。 为生计所逼入道 1956年,徐朝兴13岁。本是上学念书的大好时光,然而却因为那个年代的成分问题,不得不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离县城40多公里外一个小山村里的瓷厂学做瓷碗。初来瓷厂,就因年龄太小而被拒之门外。按常理,小小年纪的徐朝兴要重新回到田间。但在无意之下,徐朝兴在厂里玩起了拉胚,虽然从没接触过,第一次做起来倒也像模像样,还得到了几位老师傅的赞赏。这几句赞赏,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破例被留在厂里做学徒后,徐朝兴开始做的是蓝边瓷碗,虽然没有技术含量,但也为后来学青瓷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957年,周总理批示要恢复我国五大名窑的生产,特别指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的生产,由此,龙泉青瓷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徐朝兴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大机遇。由于在当学徒期间,悟性好,又非常勤恳好学,当时厂里成立青瓷仿古小组时,徐朝兴被破格选入仿古小组。那一年,他才15岁,是仿古小组8人里年龄最小的。在仿古小组,他拜老艺人李怀德为师学艺。在5年学徒时间里,徐朝兴从师傅处学到了许多青瓷手工工艺绝招。时至今日,他还念念不忘这位将其领进艺术殿堂的恩师。 37岁步入黄金时代 徐朝兴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对待工作更是勤勉有余。由于家庭成份问题,徐朝兴在厂里一直是默默无闻,并且从拉胚、修胚、雕刻、上釉……等一系列基础工作都做过。"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那段时间的磨砺为我今天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应该感谢那段岁月"。由于醉心于钻研技术,因此徐朝兴二十多岁后就一直是厂里的业务骨干。 1980年的一天,一直在龙泉青瓷研究所里做工人的徐朝兴被领导请上了车,说是要去龙泉开个会。一路忐忑不安到了会场,领导微笑着宣布,请他出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徐朝兴一听差点懵了,从工人到所长,整整升了六级,而且他只有小学毕业的学历,而当时青研所里大学生、高中生大有人在,让一个小学生去领导大学生,能服众吗?领导们就是担心事先跟他商量,他会拒绝,所以来了个"先斩后奏"。像赶鸭子上架一般徐朝兴从此走上了领导的岗位,也从那以后,徐朝兴真正步入了他的黄金时代。 有一次,他在北京故宫里看到一只青瓷大盆,直径约40厘米左右。他突发奇想,如能把盘径再扩大一点,制成哥窑挂盘,必获佳效。他的这一想法得到当时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夜以继日研究试制52厘米迎宾大挂盘和一米三迎春大花瓶。厂里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以他为主,攻关技术难题。于是他与攻关小组人员一起制定了设计方案,调整配方、刀形、上釉、烧成工艺等制作方法。有时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连续几个晚上都在试验工场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30余次反复试制,这两件哥窑产品终于试制成功了。随后,他创作的这件52厘米迎宾大挂盘在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上,荣获一等奖,获得艺术瓷总分第一名。有关专家认为,这件作品的制作工艺和技术难度已超历史水平,被誉为当代哥窑瓷器"国宝"。这件作品曾送亚太博览会展出,现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阁",一米三迎春大花瓶则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