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澎湃新闻2017-09-09 10:04 郑振满 洪珊珊 整 参加讨论

    【编者按】2017年8月26日—28日,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地方文史高级研修班”活动。与一般高校经常组织的学术活动不同,本次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史志机构,常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工作。本次活动邀请到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并设有交流讨论、圆桌座谈等环节,让专家学者与地方文史工作者充分交流,互相学习。这里选择了研修班上五场专家讲座,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报道,文章已由主讲人审订。
    

    
    郑振满(主讲人)、周健(主持人)
    民间文献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基本的载体
    讲座开场,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首先讨论了民间文献的概念。“民间文献”的基本定义为“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形成和使用的文献资料”,这种定义实际上是与一种历史观念相关。以往研究中国历史用的都是官方的典籍资料,这个层面的资料是站在官方的立场上讲中国历史,因此我们看到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无法真正了解老百姓。但如今,我们强调要从老百姓的立场显现中国历史,民间文献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
    郑教授认为民间文献应该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基本的载体,这其中涉及对20世纪中国历史一个很重要的基本认识。1905年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由考科举的人承担,他们继承了诸如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和大理论;1905年废除科举后,中国文化理应随之中断,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官方的典籍文化早已通过各种各样的民间文献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废除科举后,我们就无法在读书人身上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是老百姓家中各种各样的族谱、碑刻、契约、唱本、宗教科仪本等文献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去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人和超自然的关系等等。老百姓自己生产出来的、使用的文献一代一代流传,甚至在很多地方还在发挥作用。郑教授强调如何整理、利用和研究民间文献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从这个层面上而言,管理
    民间文献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责任重大,学术研究者同样也需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郑教授说曾经跟随他跑田野的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说过:三十年以前,西方人认为他们的人文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全世界;二十年以前,他们发现他们的理论不能解释中国,中国是一个例外;最近十年,他们认为未来的人文科学理论,必须从中国出来,要从中国的资料中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郑教授解释道:我们中国历史在全世界是特别的,因为中国历史是连续的。国外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民间文献的重要性,甚至认为以后会成为人文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而我们却还守着“宝贝”而不自知,可以说,我们所谓的“文化自信”还没有建立起来。
    “民间文献”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郑教授对其最初的定义并不十分满意,他认为为“民间文献”下定义似乎有些画地为牢,如今也看到了很多麻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民间文献和地方上许多其他的文献划不清楚界限。郑教授认为“民间文献”的概念应该再扩大一些,凡是与民间相关的,包含民间与官方互动的,均可算作“民间文献”,如进入朝廷的药方、官府下发的教材等等。下定义有害,但在学术上又不能没有概念,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应该用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待。
    谈到民间文献的分类,郑教授大致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民间文献类型,包括族谱、碑刻、契约文书、礼仪文书、诉讼文书、日记、书信、唱本、账本、日用杂书、剧本等等。这些民间文献在中国到处都是,在传统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是至关重要,若遇天灾人祸,首先保护的都是这些文献。郑教授以日本的乡土文献馆为例,警示这些民间文献的保护、修复、整理、利用等工作应该要有政府的介入,应该成为明确的法律条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