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史、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有其特点。它不仅为古代文学研究者开启了更广阔的驰骋空间,也对古代文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古代文学研究向生活史、心灵史研究的回归,首先要求广大研究者、学生以至整个学术界改变学术观念,摒弃过于狭窄的学科意识,无论是选题、立项,还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都不要太在乎是否属于所谓纯文学的研究,确信只要是对生活史、心灵史问题的研究就有意义。同时,它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者不能只了解本学科的知识和信息,而必须注意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努力拓宽知识面,真正做到自然而然的跨学科研究。又次,它对研究者的理论修养和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然研究的不是纯文学的问题,就不能再依附于某种现存的文学理论和概念,不能再套用常见的文学研究模式和框架,而必须根据问题本身的实际情况,援用某种理论思路,或仿拟某种理论思路,或创立某种理论思路,搭建研究框架。再次,它对研究者收集材料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活史和心灵史的研究,往往从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或事件入手,扩展开去,汇集各个领域所有相关材料,从中提出问题,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如研究古代人对于个人生活空间的感受,就必须从诗文别集、史书、笔记、小说、戏剧、神话传说、方志、绘画、地图、雕刻、建筑等各种文献、文物中搜集资料,因此研究者必须掌握跨学科、跨语种收集材料的方法,并善于组织材料,善于将历史场景的生动丰富性与理论概括的逻辑清晰性结合起来。另外,它对研究者的解读文本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文本细读变得更为重要,因为生活就藏在细节中,心灵就藏在细节中。中国古代文学,以至所有的文字书写,都有粉饰、伪饰的习惯,不太直接、准确地揭示生活和心灵的真相。研究者必须分析、揭示这种伪饰下的真相,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正是这种研究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最后要说明的是,倡导生活史、心灵史的研究,只是为了开辟一条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空间。强调这一方面,绝不是说以往的文献学、文学史、文学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就不能做了。这些方面仍然非常重要,多种研究角度、研究方法自可并存,相互配合,以共同构筑古代文学研究繁荣兴盛的景象。 【作者简介】廖可斌,北京大学中文系 (本文刊于《文学遗产》2014年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