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都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庄园是政治、经济特权和隐逸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士族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有众多的依附农民和隐逸之士。士族在政治上位高权重,在生活上寄情山水,通过构筑仿照自然的庄园工程,享受山林野趣。士族庄园建筑起于东汉,不同的是东汉时期的庄园大都是私人园林,它的建造受皇家园林影响很深。如《后汉书・梁统传・附玄孙冀传》载,东汉权倾一时的梁冀“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又广拓林苑,禁同王家。”而在战乱时期,这些士族又借宗族势力,为躲避战乱,逃往山林陂泽,建设坞壁,聚族而居,建造了坞壁这一兼有防御、生产和生活功能的设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伴随历史已经消失。现在只能从出土的陶城堡略知其建筑梗概。陶城堡为一有墙围绕的方形城垣建筑﹐如城制而规模甚小。城内建有住宅,是百姓生活的方式之一。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出土的砖画,画面上有一个建有望楼的小城堡,堡墙上有雉堞,旁边题一“坞”字,这大概就是坞壁的形象再现[1]。 嘉峪关出土的砖画坞壁 广州东郊麻鹰岗出土的陶坞堡 魏晋·画像砖·封建主的氏族庄园 汉墓壁画坞壁图 由出土和文献中记载的古老坞壁联系现在的村堡建筑,使历史记忆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其实,在北方长城沿线的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农村,还存留许多城堡和村堡式建筑。这些村堡都是四面有高高厚厚的围墙,墙的四角建有炮楼,用以防御。堡内街道胡同纵横有序,还有寺庙、戏楼等公共设施。一般南边开门,街道两旁是住户或商铺。大的村堡可以容纳上百户乃至千户人家。有些村堡同姓居住,有些村堡杂姓居住。村民平时在此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战时或遇到土匪侵扰时,村堡又便于防御。这种村堡式的聚落,正是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坞壁”建筑和坞壁文化的遗存。 古村堡在北方许多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叫做“堡”或“堡子”。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堡是“有围墙的村镇”。可见“堡”的空间范围至少是一个自然村,大的堡子建筑群也可以构成村镇。村,分自然村和行政村,堡子一般作为自然村存在。中国的传统村落按其成员构成来讲,可分为同姓村落和杂姓村落。北方地区的堡子就兼有这两种性质,如张家口的堡子里,在最初建造时,虽属于军堡性质,后来渐渐演变为杂姓村镇。而以姓氏命名的村堡,如张堡、马家堡、梁家堡等一定是同姓村落的村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