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黄敏兰]人人都是艺术家——读《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200 黄敏兰 参加讨论

    三、中西大众文化差异不小
    作者在“中译本前言”里期望该书的中译本能够推动中西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西的大众文化确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西方民谣关于情侣死后坟墓前生出连理枝的描述,与中国乐府民歌中的描写几乎相同。欧洲大众文化中的大量“街头”文化也与中国的相似,本书中所述街头的三教九流、芸芸众生令人感到熟悉、亲切,因为这让我们想起刚看过的王笛著《街头文化》中的情景。然而,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似乎更多。
    西欧基督教主宰精神世界,各个阶层信仰同一种宗教,因而在总体上共享同一种文化,即基督教文化。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贵族和平民、富人和穷人一起做弥撒,同样站在教堂的长廊中听叙事歌手说唱;共同庆祝多种多样的宗教节日。中国则缺少西方这种所谓“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围,尊奉儒家学说的上层官僚文人与信仰多种民间宗教的下层民众之间有着较大的隔阂和距离。
    中国古代在魏晋之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里虽有官府向民间采集民歌的传统,由此吸取了民间文学中的部分精华。但那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对大众文化的依赖。从总体来看,中国的上层不像西方的上层人士那样分享并主动参与大众文化。
    由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统领几乎全欧洲范围,所以西方的大众文化有许多是跨地域、跨国家或民族的。例如,西方的节日大多是宗教性的,所有欧洲的基督徒在同一时间,用大体相同的方式共度佳节。狂欢节的万众狂欢(说万众,并非夸张。在某年威尼斯的狂欢节即有三万人来自欧洲各国的城市和乡村)更具有国际性。也许正因为它的国际性,才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参加。在狂欢中,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成了艺术家。他们尽情宣泄情感,做各种各样的表演,这种即兴的表演其实就是创作。狂欢节不仅有娱乐的功能,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节日期间,人们享有许多平日不可能有的特权,甚至被允许批评当局,发泄对上层的不满;做各种“无法无天”的举动,所以该书说狂欢节形成了“颠倒的世界”。无论是自我娱乐还是挑战社会,都显示出欧洲大众对自己文化的积极、热情态度。这种跨国性的特点以及万众狂欢的场面,在中国大众文化里似乎比较少见。
    ■黄敏兰(本报书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