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由“颂”器铭文考察西周时期“册命”之仪节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未知 于成龙 参加讨论
【吉金铸国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铜器研究系列之一】
    《诗·小雅·北山》语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诗句是以强调西周时期周王对于臣民的至尊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亦如西周康王时器大盂鼎铭文所谓“我一人”。又《诗·大雅·常武》云:“王谓尹氏,命程伯休夫。”此乃是周王任命臣僚以职官。对周王而言,此任命、封赐,于典籍之中,称为 “策命;而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则谓之“册命”。陕西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西周晚期毕伯鼎铭文云 “毕伯克肇作朕丕显皇祖受命毕公彝”,铭文之“毕公”即“毕公高”。《史记·魏世家》记:“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此铭文云“受命毕公”即言此事[1]。由此,西周时期的职官任命对臣子而言,亦可称为“受命”。
    在目前所见出土材料中,对于 “册命”之记录,见于多篇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之内[2]。而且,通过这些铭文所记可知,至少始自西周初年,周王在对臣僚予以“册命”时,均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仪式,其中包含严格而固定的程式化仪节,凝聚着周人的诸多文化内涵。其中,以 “颂”器铭文所记载的“册命”典礼仪式最为详尽、完整,并可与《周礼》、《礼记》、《仪礼》及《左传》等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彼此发明。“颂”器铸于西周晚期[3],包括故宫博物院所藏颂鼎[4],见图一;颂[5],见图二。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颂壶[6],见图三;上海博物馆所藏颂鼎[7]、颂 [8],山东省博物馆所藏颂 [9],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颂鼎[10],台湾中央博物院所藏颂壶[11],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陈列馆所藏颂[12],日本京都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所藏颂盖[13]等器。于此“颂”器群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颂壶,形体高大,器口、颈、腹部均呈扁方而圆角,腹部庞大而下垂,高圈足;器腹部饰蛟龙纹,翻腾扶摇,气势磅礴,是西周晚期的典型器型,亦为“颂”器中之翘楚。 
    
    图一
    
    图二  
    
    图三 
    (一)古代典籍中的“策命”
    有关中国古代君王在任命职官时举行的典礼仪式,《礼记·祭统》一文记其梗概:“古者明君爵有德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向,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 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曰“王命诸侯,则傧”,是周王在封赐、任命诸侯时,大宗伯一职作为“傧”。汉郑玄注谓:“傧,进之也。” 《仪礼·聘礼》云“卿为上傧”,郑玄注云:“傧,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也。”《说文·人部》:“傧,导也。”是故上引《周礼·春官·大宗伯》文中语大宗伯为“傧”,意即出接将“受命”之诸侯,以作引导。如此,综览上述典籍中所载任命职官之典礼,可将此仪式过程归纳为如下五个关键:
    1、 典礼,必于宗庙中举行;
    2、 傧,引导受命者入门;
    3、 君与受命者及宣命之史,三者均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即“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向,所命北面,史由君右;
    4、 史执策宣君命;
    5、 受命者对君王行稽首礼,受书以归。
    《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礼记》则集于汉初,但其中所述渊源甚久。《书·洛诰》云:“王入太室祼,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此乃记西周初年成王任命鲁公伯禽之事。文中“太室”,汉马融注谓即“庙中之夹室”。《国语·周语》记 “宣王命鲁孝公于夷宫”,韦昭注:“夷宫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庙。”由此,知周人于庙中举行职官之“受命”,至迟始自西周初年,西周末年仍循此制。而对于在庙中举行此典礼仪式之故,《礼记·祭义》云:“爵禄庆赏,成诸宗庙,所以示顺也。” 又以《白虎通义·爵篇》所论最得要旨:“封诸侯于庙者,示不自专也。明法度皆祖之制也,举事必告焉。” 是故上引文《礼记·祭统》语“古者明君爵有德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乃以宣示此“受命”于庙,是为效法祖制。
    作为前述《春官·大宗伯》之“傧”,其意在引导“受命”者入庙。《春官·大宗伯》又曰:“朝觐会同,则为上相。”汉郑玄注:“相,诏王礼也。出接宾曰傧,入诏礼曰相。”是“傧”与“相”因事而异称。且《仪礼·聘礼》语“卿为上傧”,郑玄注:“傧,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也。”《乡射礼》语“相拜”,郑玄注:“相谓赞主人及宾相拜之辞。”是“傧”与“相”异名。但是,《聘礼记》云:“傧者立于外以相拜。”《礼记·檀弓》云“子游傧由左”,郑玄注:“傧相,佐丧礼者。”是“相”亦名“傧”。故唐贾公彦疏谓,此“傧”、“相”异名,对文则异,通而言之,出入皆可称“傧”[14]。通考“受命”典礼,即如上述《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记,于此仪式中出接受命者,以称作“傧”更为允当[15]。
    上引《礼记·祭统》文又云“史由君右”,且“执策宣命”。《周礼·春官·内史》记内史之职曰“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此“内史”与前述《祭统》文宣命之史职责相同。两文中之“策”,即“册”之借字。 “册”,于商代文字中即已存在,其构形作 “”,见图四;其中的直竖用以标识细长的竹、木简,两道横线则是将简片系连的编绳之抽象。在纸普及之前,竹、木简一直是中国古代书写的主要载体。在古代典籍中,“简”是据一片而言,而“册”则是编连之称。且由“册”之象意,商代的史官称作“作册”,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商代末年作册般甗之作器者般即是[16],见图五、图六、图七。以其所掌职事言之,“作册”一词,甚为贴切。西周之后,“作册”一职犹存[17],如《书·洛诰》云:“王入太室祼,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 文中“作册”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受命”鲁公伯禽典礼仪式中的宣命之史。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战国之后,“策”字替代“册”字而始见,如战国中山王壶铭文云“载之简策”。但“册”字仍被沿用,且与 “策”字并行,如河南新蔡葛陵战国楚墓出土简文新甲三:137云“册告自文王以就圣王,各束锦加璧” [18],见图八;《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耆夜》语“作策逸为东堂之客” [19],见图九。上举两则简文中,“册”与“策”同见。而在《左传》、《周礼》及《礼记》等典籍中,则是以“策”代“册”。
    
    图八 
    
    图九
    又因君王之命辞须书写在“册”上,故上引《礼记·祭统》文云“受命”之时,史“执策命之”;《周礼·春官·内史》记“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内史“则策命之”,亦即代君宣命。而且,上述《祭统》文中“受书以归”之“书”,是前文“执策命之” 一句中“策”之换文。由此,古代典籍中的“受命”仪式遂被称为“策命”。
    上引《祭统》文所述“策命”典礼仪式结束之时,谓受命者“再拜稽首”。此“稽首”乃古之拜仪,而古人之拜仪又与当时之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至少自商人开始,“席地而坐”,即成为我们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起居方式。曲双膝跪地,臀部置于足跟之上,此即古人所谓“坐”;如上身直立,臀部离开足跟,此即古人所谓“跪”。此“席地而坐”之图像广泛见于商代出土的玉器、石器及青铜器之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尊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器内壁铸有图像,见图十,上部状如二人相向,对“坐”而食,此即“飨”字之初文[20]。图十一所示与之类似[21],均是时人生活中 “坐”之如实写照。而且,此“席地而坐”之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唐代。
    
    图十 
    
    十一
    古人行拜以示敬意,基于当时“席地而坐”之起居方式,拜则必“跪”,故《说文·足部》云,“跪者,所以拜也。”《周礼·春官·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三曰空首”。《礼记·内则》记:“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清段玉裁云:“九拜皆必拱手。凡拱,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是谓尚左;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上引《周礼·春官·大祝》文之 “空首”,汉郑玄注:“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其操行仪态正如《说文·足部》所云,“既跪而拱手,而头俯至于手与心平,是之谓头至手,《荀子》曰 ‘平衡曰拜’是也。头不至于地,是以谓之空首”。典籍之中,男子之间行礼单言拜者,均为“空首”。详言之则曰“拜手”,略言之则曰“拜”,且此“空首”之拜通于尊卑。[22]”
    

而对于上引《周礼·春官·大祝》文“稽首”之操行仪态,《左传·僖公五年》唐孔颖达疏云:“稽首头至地,头下缓至地也。《尚书》每称‘拜手稽首’者,初为拜,头至手,乃复申头以至地。至手是为拜手,至地乃为稽首。然则凡为稽首者,皆先为拜手,乃成稽首,故《尚书》‘拜手稽首’连言之。传虽不言拜手,当亦先为拜手,乃为稽首。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此其为敬之极,故臣于君乃然。”又清段玉裁云:“稽首者,拜头至地也。既拜手,而拱手下至于地,而头亦下至于地。拱手至地,手仍不分散,非如今人两手按地也。手前于膝,头又前于手,《荀子》曰:‘下衡曰稽首’是也。” 是知古人所行“稽首”之礼,初为“拜手”,亦即上述之“空首”,后为“稽首”,《尚书》之类典籍中详称之,即为“拜手稽首”。河南新蔡葛陵战国楚墓出土简文新乙四:70云“小臣成拜手首”[23],见图十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祭公之顾命》语云“公懋拜手首” [24],见图十三。此两则简文中之“”,乃“稽”之本字,而“稽”则是“”之同声假借[25]。简文详言此拜仪而作“拜手稽首”,与上述《尚书》同。而如《礼记》之文则简称之为“拜稽首”。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考察“稽首”之意,《礼记·郊特牲》云:“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又以《白虎通义·姓名篇》语“必稽首何?敬之至也,头至地”最得要旨。稽首之礼,多行于君臣之间,如《玉藻》云:“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有时,非君臣之间亦行此稽首之拜,如傧郊劳、归饔饩使者,卿饩聘宾及大夫相食[26];又行于祭礼中祭主于飨祭之主之间,如《儀禮·特牲饋食禮》记阴厌之节:“主人再拜稽首,祝在左,卒祝,主人再拜稽首。”此稽首之礼即是祭主行于所祀之祖祢[27]。
    古人行礼,多用一拜,典籍之中言“拜手稽首”或 “拜稽首”者均是。其或再拜,即如《燕礼》、《大射》、《觐礼》、《士虞礼》及《特牲馈食礼》中所言之“再拜稽首”,意在加敬[28]。上引《礼记·祭统》一文记受命者对君“再拜稽首”,无疑是借此再拜之礼以示对君之无上敬意。
    (二)“颂”器铭文中的 “册命”
    自西周初年之始,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长篇铭文,直至西周晚期,其中涉及 “受命”仪式之内容占有较大比例。如下,我们拟选择两篇有关之铭文,用以演示西周早期至晚期之变化:
    1、大盂鼎铭
    大盂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年间陕西郿县出土。器腹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贵族盂“受命”之事,见图十四、图十五、图十六。器铭经隶定,并依文意列为四段如下:
    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
    

王若曰: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王作邦,闢厥慝,抚有四方,畯正厥民。在雩御事,! 酒无敢,有柴烝祀无敢,故天翼临子,灋保先王,□有四方。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汝妹辰有大服,余唯即朕小学汝,勿余乃辟一人,今我唯即型禀于文王政德,若文王命二三政。
    

今余唯命汝盂召荣,敬雍德经,敏朝夕入谏,亯奔走,畏天威。王曰:而命汝盂型乃嗣祖南公。王曰:盂,廼召夹死戎,敏谏罚讼,夙夕召我一人烝四方。
    

雩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赐汝鬯一卣,絅衣、巿、舄、车马;赐乃祖南公用狩;赐汝邦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赐夷 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自厥土。
    王曰:盂,若敬乃政,勿废朕命!
    盂用对王休,用作祖南公宝鼎。
    唯王廿又三祀。 
    
    图十五
    
    图十六
    上揭大盂鼎铭中,篇首语“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为铭文第一部分,铭中之“命”,对作器者“盂”而言,即为 “受命”。此部分铭文是记时间、地点、周王所在、事项。
    铭文第二部分系追述周康王在授命仪式中所说,始自“王若曰:盂”,止于“王曰:盂,若敬乃政,勿废朕命”。文中周康王首先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内、外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即自“王若曰: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至“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之语。 次之,周康王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命官,此内容见于“汝妹辰有大服”至“夙夕召我一人烝四方”铭中。之后,周康王宣布对盂之赏赐: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亦即铭文自“雩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至“人鬲千又五十夫。 □□自厥土”所云。“王曰:盂,若敬乃政,勿废朕命”,是铭文第二部分之结语,也是周康王对贵族盂所说勉励之辞。铭文语句“盂用对王休,用作祖南公宝鼎”,为受命者盂对周康王之称扬,并作器。通篇铭文尾句“唯王廿又三祀”,系盂“受命”之年,与篇首“九月”均为时间。
    基于上述,可将大盂鼎铭文所记贵族盂之 “受命”仪式提炼关键如下:
    时间、地点、王位、事项
    王命: 追述
    教诲
    命官
    赏赐
    勉励
    称扬 作器
    时间
    2、“颂”器铭
    “颂”器铸造于西周晚期,器内壁所铸铭文记述了作器者颂“受命”的典礼仪式,在西周时期的同类青铜器铭文中最为详细。但因器型差异,各类器内壁所铸铭文之行文排列有所差异,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颂鼎铭为15行151字,见图十七,布局疏朗;颂 铭为15行150字,见图十八;而颂壶铭则为21行151字,且写于界栏之内,更显规整,见图十九。“颂”器铭文之结字端正规范,书风厚重,而不失柔美,是西周晚期的书法佳作。经隶定,并依文意将其列为如下六段: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昭宮,旦,王各大室,即位。
    宰弘右頌入門,立中庭。尹氏授王命書,王乎史虢生冊命頌。
    

王曰:頌,令汝官成周貯廿家,監 新造貯用宮禦。賜女玄衣、黹純、赤芾、朱黃、鑾、攸勒,用事。
    頌拜稽首,受命冊、佩以出。
    返入堇璋。
    

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眹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壶,用追孝祈匄康純祐通禄、永令。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霝终。子子孫孫寶用。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