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出版的由霍宏伟、史家珍主编的《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一书,着眼于铜镜的科学研究和学术积累,着眼于方便读者和服务于学术界,对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地区考古发现的铜镜资料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学术特点,值得充分肯定和提倡。 其一,关注铜镜发现和研究史的梳理。该书首次对20世纪初叶以来近百年间洛阳地区铜镜发现和研究的历程及其主要收获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回顾和总结,同时以洛阳东周王城、汉晋河南县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城址为空间坐标就历代铜镜的考古发现进行概述,从而为深刻理解和认识洛阳地区铜镜提供了基本的时空基轴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勾勒出了洛阳地区铜镜发现和研究的学术史。 其二,注重铜镜区域性特征的观察和总结。该书在认真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洛阳地区古代铜镜分为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时期等五个大的历史时期,分别就各个时期的铜镜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而概要的论述,可谓是一部洛阳地区古代铜镜的发展简史。洛阳是东周王城、东汉魏晋和北魏首都以及隋唐东都之所在,因此,洛阳地区古代铜镜的发展演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的缩影,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其三,强调铜镜的系统性和代表性展示。该书上编作为《洛阳出土铜镜图录》,上迄战国时期下至明代,收录历代铜镜计300枚。其中,主要是洛阳地区出土并收藏于当地考古文博机构的历代铜镜,更包括洛阳金村大墓出土但流散于海外的战国铜镜;既有大量图案精美、铸造精良的铜镜,也有不少历代常见的代表性镜类,以及虽不精美但却罕见的铜镜,从而保证了洛阳铜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全面展现出洛阳地区出土铜镜的时代特色及其风貌。 其四,突出资料的完整翔实和解说的科学性。该书收录的所有铜镜,不仅有其时代、大小和纹饰以及特种工艺的详细记述,而且均详细注明其出土时间、地点乃至具体遗迹还有收藏地点;对于以往曾经报道或著录的铜镜,均注明其文献来源;对于诸如年代等有争论的问题,客观介绍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作为下编的《洛阳出土铜镜资料长编》,对1952~2012年六十年间洛阳地区铜镜的出土状况及著录和研究情况按发现地点逐一进行了概述,既是对洛阳铜镜发现和研究史的细化,也是对《图录》部分的重要补充,更是将铜镜置于洛阳地区整个历史背景之下和考古发现研究史之中的一种观察和审视。这充分表现出作者在铜镜研究上强烈的学术意识和对学术的尊重,无疑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其科学性。 总之,该书作为洛阳地区古代铜镜的综合性著作,完全达到了作者设定的为读者提供一部“资料翔实、利于检索、图文并茂的工具书”的目标,是迄今所见我国最高水平的一部区域性铜镜著录和研究著作,成为我国古代铜镜研究的最新成果,其做法值得各地铜镜图录的编写者和铜镜的研究者学习和借鉴。(原载《中国文物报》2014年5月23日第4版) 白云翔,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籍贯山东省章丘市。历史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