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谈“渎山大玉海”之相关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乔保同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关于“渎山大玉海”材质来源以及名字的含义,历来有不同说法。南阳唐代丁愿墓志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而确定了“渎山”即南阳之独山。
    【关键词】南阳 唐代 墓志 渎山大玉海 独山
    一 “渎山大玉海”命名和材料产地的争论
    “渎山大玉海”是元代的一件巨型贮酒器,又名玉瓮、玉钵。器体呈椭圆形,口径1.35-1.82、高0.7米,重达3500公斤。玉海外壁雕饰隐起的汹涌波涛和游弋沉浮的龙、马、猿、鹿、犀、螺等不同动物和海兽。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1265年雕刻完工后,放于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今北海)中的琼华岛(今白塔所在)广寒殿,意在反映元初版图之辽阔,国力之强盛。目前大玉海陈列在北京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玉瓮亭内。
    大玉海在明万历年间被一场大火烧得面目全非,后来清代乾隆皇帝组织精工巧匠修复了渎山大玉海,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然而元朝人为何把这件玉雕命名为“渎山大玉海”,特别是“渎山”一词表示了何种用意呢?后人对“渎山”的字意进行了各种猜想,一说是因玉料产于“渎山”而得名;再一说是因当时放置大玉海的琼华岛四周被水包围,故称为“渎山”;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玉海上雕刻有山渎等纹饰,因而称“渎山”。乾隆皇帝是最早研究者,“他是以‘渎’字的含意来解释琼华岛,说它‘四面皆有水围’”[1],所以称为“渎山”。作为盛世天子的乾隆皇帝能够对大玉海进行如此详细的考证,可见他对大玉海是多么喜欢。然而经过阅览大量的古代文献,虽然琼华岛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称谓,但从来没有过“渎山”的称谓,因此这一结论值得进一步探讨。乾隆后来又通过考释认为“渎山”即古代的岷山,但他查《元史》外国传,不载于阗等产玉,诸国亦无“渎山”之名,且汉《郊祀志》云:“渎山乃蜀之岷山,不闻产玉也。”于是他又否认了“渎山”为玉料产地的说法。乾隆皇帝对“渎山大玉海”命名和产地的研究,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然而终究无法定论。
    关于它的产地也历来有争议,一说来自岷山玉,一说来自南阳独山玉,另外还有产自新疆等说法。尽管乾隆否认了“渎山”为玉料产地的说法,但周南泉先生等经过研究认为该玉料出自岷山玉。他考察的“岷玉”包括蛇纹石质玉和软玉两种,而岷山山脉是昆仑山脉的一支,并且位于昆仑山脉其他分支山脉的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皆产玉,称之为软玉。过去都认为“玉海”所用是新疆等地的昆仑山玉料,可见它们之间是有近似之处的[2]。
    大玉海整块玉料由白、绿、紫、黑等多色组成,白玉呈脉状、团块状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中,非常符合独山玉的特点。1998年南阳市珠宝协会周世全、江富建等收集了有关资料,首次认为“渎山大玉海”的玉质是南阳独玉[3]。随后有关专家多次撰文分析、论证,支持大玉海是独山玉之说。“2003年11月19日,江富建与杨伯达先生在近距离观察和与南阳独山玉标本比较后,认真提出了‘渎山大玉海’玉质为独山玉的观点,并于2004年3月23日在南阳师范学院召开的‘中国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公布了这一确定认识。”[4]
    另外,江富建、周世全、王建中等学者撰文,对大玉海的外部特点、矿物学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和大玉海玉质相近的和田玉、岷山玉、永康玉等的特点,工艺特征,矿床规模以及开采后的交通运输条件等,最终也得出结论,只有独山玉最合情合理[5]。独山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图一),它有着近六千年的历史,在众多出土的独山玉中,“渎山大玉海”是南阳独山玉的杰出代表。
    独山原名豫山,又称预山,亦称序山,因其孤峰屹立,后人俗称独山。独山于平原突起,山体浑圆,隆然高耸,亘于南阳城的北郊、白河西岸。关于独山的名字,古代典籍多有记载。最早东汉王符的《潜夫论》记载:“一曰预山,又曰独山。”《汉书》记载,当时南阳的独山又称为“玉山”。《水经注》载:“淯水又南迳预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金史》也载“南阳有预山”。清代光绪年间《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又南曰豫山,在县东北十五里,本曰序山。”史书之中未见独山有称“渎山”一说。
    二 南阳新发现唐代丁愿墓志
    2010年在整理南阳明代墓志时发现其中有一方唐代墓志,具体出土地点已不详。唐代墓葬在南阳出土相对较少,尤其是反映唐代家族墓地的墓志更加罕见,这方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南阳唐代历史、南阳丁氏家族的起源、独山地名的演变,尤其是对“渎山大玉海”名字的探讨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墓志为青石质,近方形,边长35厘米。志文为阴刻,自右至左竖向19行,满行15字至24字不等,共计286字,其中25字不清或不可辨,有界格,行书。志文简述了当时撰写墓铭的缘由,墓主人生平、名讳、祖籍、社会活动经历、卒年、茔地、后代等基本情况(图二)。
    唐故左内率府兵曹参军丁府君墓铭∕
    从州将仕郎试太常寺协律郎居重撰∕
    公讳愿,字执中,济阳人。曾祖艺博,汴州浚仪县□∕□父琦,襄州义清丞。皇考翌,濮阳县尉。咸以盛德,不∕□大位,宜乎流庆,以大其门。濮阳府君娶太原王氏而生公。□∕禀义方,长敦儒训。有知己者奏,授左内率府兵曹(参军)。∕性孤道直,不肯屑屑为史,遂闲居,偃仰与时沉浮。洎濮∕阳弃世,不饮食者累日,乃恙。施家财,用祈福助,仍于五□□∕僧三千人,犹是乡里以孝称。公复善治生,虽端居守道而财∕自足。出有车马之饰,入处丰屋之安。宾有之至者,未尝(不)∕具肴酒以尽其欢。人或以事于之,无不应者。有以见公□□∕广爱之道。公娶扶风冯氏,生二女一男。长适李氏。次侍□∕□从而逝。子曰宗仁,其事亲以孝敬,率身以勤俭,奉遵□∕旨不敢有违。及居公丧,哀毁过制。人谓:丁氏世有人(焉)。∕大中八年十二月九日以寿终于邓州南阳县淯水里,∕享年八十三,以大中十年十一月九日葬于县北八里□∕乡别墅。予于公为从父,其嗣子哀茹毒来请为(铭):∕
    渎山之南 宛城之北 爰卜宅兆 於□□□∕
    □坟峨峨 佳气郁郁 凄切悲风 □□□□
    墓志铭中“渎山之南,宛城之北”的“渎”字上部残缺,仅存下部左侧的“冫”和右侧的 “貝”。查遍《新华字典》和《康熙字典》中下部与之相近的繁体字一共有瀆、凟、灒等12个字。根据目前南阳的地理位置,宛城之北为南阳盆地的北部平原,这里仅有一座孤零零的独山。从这些字的字形、字意看,它们与独山均无联系,只有在读音上“瀆”和“凟”两字与“独”字完全相同,均读作 “dú”,因此,推测该字为“凟”或“瀆”最为合理。“凟”又同“瀆”,在这里“瀆”和“独”应为读音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墓志的主人丁愿,字执中,济阳人,夫人冯氏,扶风人。丁愿生于官宦世家,其父丁翌,早年为濮阳县尉,后辞官,隐居南阳。丁愿同样淡泊名利,其“性孤道直,不肯屑屑为史”,辞去左内率府兵曹参军。大中九年(855年)寿终于南阳,享年83岁,大中十二年(858年)“葬于县北八里”、“渎山之南,宛城之北”的丁氏祖茔。
    丁愿墓志在描述祖茔环境时,称其祖茔位于“渎山之南,宛城之北”,根据宛城与独山的地理位置,无疑这里所描述的“渎山”即独山,“渎”与“独”为谐音。“渎山”的这一称谓为研究南阳古代地名,尤其是独山名称的历史沿革提供了新材料。
    关于“渎山”的名称来历,一些专家、学者根据独山玉的特点并从语言文字方面也推测“渎山”就是独山。南阳师范学院江富建先生曾撰文认为,“‘渎山大玉海’,是用一块具有黑、绿、白交织纹斑的玉制成的”,而且“其色质与独玉极其相近,并推测‘渎山’就是独山,‘渎山大玉海’应为独玉”[6]。
    根据墓志中“渎山之南,宛城之北”之语,结合墓志中丁氏祖茔的位置,在“(南阳)县北八里”,可以确定在唐代独山又称“渎山”, “渎山”为独山的谐音,渎山即独山。这一重要发现为探讨“渎山大玉海”名称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它也为“渎山大玉海”的制作原料来自南阳独山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因此,笔者认为“渎山大玉海”即“独山大玉海”,也就是说它是用南阳独山玉制作的大玉海。
    注释:
    [1][2] 周南泉、王名时:《北京团城内渎山大玉海考》,《文物》1980年第4期。
    [3][4][5] 江富建、周世全、王建中:《“渎山大玉海”玉质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 江富建、李顶、王建中:《独山玉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位研究》,《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