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心理学理论与博物馆职工素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李念红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思想认识、从众行为、心理维护、意志力、情感与思想工作的关系,提出了博物馆员工素质提升与思想引导的心理学基础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 思想工作 博物馆员工 素质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心理状态,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引导员工并提高员工的素质。新时期博物馆思想引导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单靠说教是不行的,这是其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的不同之处。
    一 掌握心理规律,提升思想素质
    素质,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主要包括三类八种。本文主要指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
    思想,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其有很丰富的内涵。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分析思想工作对象的特点,解决其思想观点和立场行为,全面提升职工素质,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是现代社会博物馆思想引导工作的一种方法。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博物馆员工思想有其特殊性。博物馆员工从事文物研究、展览设计以及管理等工作,整体素质较高,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博物馆不仅是传承国家、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更是反映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阵地。博物馆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成为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通过内容丰富健康、形式生动活泼的陈列展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更加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是博物馆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是向国内外广大观众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介绍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文化阵地,是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接受文明熏陶、进行终身学习的课堂。
    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思想形成的心理学基础之一。只有当人同客观事物接触时认识才能发生,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我们处于信息多变、各种思想并存的年代,博物馆职工有时会在认识上出现多元化倾向,思想意识上产生困惑。从心理学研究结果看,博物馆管理者、思想工作者要想改变工作对象原来所持有的不正确态度,在开始做工作之前事先提示教育内容和可信性高的信息,这样工作起来就相对顺利,教育产生的效果就大。所以,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职工思想实际出发,要有善于分析事物的眼光和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要有博物馆业务及其它相关知识信息;同时努力研究职工心理规律,从心理学的原理出发,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疏导,以帮助员工信念向正确方向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博物馆员工素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二 利用从众心理,做好引导工作
    (一)从众对员工思想行为的影响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当员工不必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而可以私下回答的时候,从众性的影响范围就大幅缩减了。在心灵深处或者说大脑深处,有时人们并不真的相信自己所宣称的话,那只是他们在人前的另一套说辞。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处于不知如何反应的情境中,你就会注意其他人的反应和情境中的行为标准。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或从众行为。群体具有改变个人行为的心理影响力,群体也具有不同于单独个体所表现的种种特性,与别人接触时所引起的行为不同于这些人独处时所表现的行为。所有的群体,不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也无论是大型的或是小型的,都具有一种影响个别成员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成员的行为标准化。这种力量以不同的分量存在于群体之中,群体倾向于使其成员遵从群体所赞同的目标和价值,不论是明显的或隐蔽的压力都产生影响个人行为的作用。同时,一个集体内还具有情绪感染的现象,麦金托(Mcintosh)等人使用了“社会诱导情感”(socially induced affect)这样的表述,指出在组织内部情绪容易一致,受其他成员喜爱的成员的情绪在组织内更容易感染他人。巴萨德(Barsadc)将组织内的情绪感染称为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特别是积极的情绪状态(充满活力、安详幸福)比消极的情绪状态(敌视、焦躁、慢腾腾、忧虑的表情)的感染更加明显。当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组织内感染的时候,组织内会形成合作关系,对立和磨擦会减少,集团成员对自身成绩的评价也会提高。
    我们要善于利用从众心理,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博物馆集体文化氛围,在集体文化建设中强调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性,使职工处于正确的舆论引导中,从而在心理上接受正确的观念。这种从众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员工个人希望被别人所赞许和接纳,通过这种行为造成一定程度上员工对博物馆集体标准和价值的认同。员工个人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他们自己的个人价值系统,他们往往赞同大家所认可的行为,摒弃群体所谴责的行为,进而达到自身提升素质的效果。
    (二)深度从众,就是认同和内化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作用,不是简单的说教、硬性灌输,而是通过感染,使职工不仅在表面而且内心也发生改变,这就是深度从众,也就是认同。如果一个人发现集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准则和态度。
    认同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把集体的目标和价值标准转化为个人内心的追求,也就是内化。内化,就是将在社会交往中接受的社会影响,包括社会准则、社会信念与社会价值标准等本来是外在于个体的东西纳入员工个体自身的心理结构之中,使之成为自身的自觉追求,也就是将信仰变为员工自己内心需要的东西。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觉得施加影响的人是可信赖的,那我们就会接受其所提倡的信念、准则或价值标准,并把这些信念纳入自己的准则体系中。一旦它成了我们自己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它就可以和发源者无关而成为自己的准则,并且将变得非常难以改变。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信程度—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可信程度。
    博物馆管理者或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内化和认同的作用,使思想引导内容对员工具有感染力,使其深信所传达的信息是可信赖的,就会从内心接受所宣传的价值取向,进而提升所要求的素养。同时,也要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内涵、个人形象,提高自己在员工心目中的影响力。
    三 帮助职工缓解职场压力,提升心理素质
    如何缓解职场压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素质问题。现代社会,各种竞争无情地考验着每个职工,职工长期在压力下工作,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压力和思想问题。思想引导工作者要采用适当方式,帮助职工缓解压力,提升心理素质。
    (一)做好日常维护,开展心理疏导
    职工经常因现实困难无法解决而产生心理问题,如果职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组织、领导、同事态度冷漠,置之不理,就会造成思想压力,产生孤立无助的感觉。管理者或思想教育工作者就要帮助大家做好日常维护,提倡人文关怀,缓解心理压力。
    比如引导职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博物馆长期的办公室工作会使人疲惫,适当的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可以舒缓人们身心。重新充满能量的人,可以增强抗压能力。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个身体运动过程,更是集心理、意志磨炼为一体的综合过程。自觉地、经常地、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坚强、果敢、机智、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要善于倾听职工的心声,持非评判性态度
    当员工觉得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好处或是遇到其他麻烦事时,要引导职工学会倾诉。倾诉可以理清人的思绪,在他人的意见中获得启发,让人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人在工作。
    在思想引导中,教育者要学会持非评判性的态度,在非原则情况下应避免说伤害对方自尊心的话,要多理解、多引导,使工作对象放松地、无顾忌地展示其内心世界。
    (三)管理者要有自信并帮助员工建立自信
    思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说服。正如凯文·达顿(Dutton,K)所说,说服就是99%的信心和1%的巧合。最能激发信心的,就是信心本身。当信心蒸发不见的时候,其他东西也跟着消失。
    研究表明,那些起初看起来有信心、活跃、乐观、讨人喜欢又热情的思想工作者,职工给出的评价状况比较好。信心,就像生理上的吸引力,有一种光环效应,而且单方面就能产生独立的影响力。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你可以把自己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增加相似性,或者你可以把你说的话放在更有“个人性质”的框架里—增加特色。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自己首先要充满自信,才能教育引导别人。这里所指的自信不仅是外表的一种状态,更指内心的一种态度。
    要帮助员工克服习得性无助效应,建立自信。很多实验表明,人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外界的控制时,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且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职工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产生一种失望和悲哀。因此,我们要引导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的眼光再开阔一点,看到事物背后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自己陷入失望状态。要帮助员工注意心理卫生,克服焦虑症。一旦员工产生焦虑症,其注意力会集中在环境中可能造成的威胁,并以负面的、不友善的方式来诠释事物。要帮助员工从正面看事物。
    善于鼓励员工。人们把通过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工作对象取得教育者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实践表明,如果管理者喜爱某些员工,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员工感受到上级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领导、工作以及自己的行为,员工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从而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真正提升自身素质,这些员工常常会取得上级所期望的进步。所以,作为管理者或思想引导者要善于鼓励员工,帮助他们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作为员工,自己被别人忽略的时候更不能自暴自弃。
    (四)利用自我说服的作用让员工参与到活动中
    当说教的内容是被员工所关注的、自我参与程度高的内容时,员工更愿意接受。霍斯利(Horsley)注意到员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被说服这样一个过程。普拉卡尼斯(Pratkanis)和阿伦森(Aronson)研究认为:让员工自己扮演某种角色,想象采取自己提倡的一系列行动的自我说服能够持续地改变接受者的行动。所以,管理者和思想工作者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员工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最终自然接受要宣传的行为和意识,提高素质。
    因为在活动中员工要反复说服他人,所以员工自己会去思考如何说服对方的反对意见;在成功说服对方之后,能够感受到说服他人的乐趣。因为自己也会成为被说服者,所以知道被说服者的心情。通过说服被说服者,结果自己也被说服,采取与自己所设定的说服主题相应的行动的可能性较高。所以,让员工多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教育引导的效果会更好。
    (五)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博物馆有的老员工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其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其次,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表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管理者、思想引导者不能有这种偏见,要分析员工的真实品质;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要帮助员工在交往中尽量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要利用晕轮效应的正面作用,比如利用好感度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似乎比较容易接受随和、印象好的人的说服。普(Pugh)、霍德华(Howard)和吉恩格勒(Gengler)对情绪感染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阐明在一些场合,如果引导者态度友善、露出愉快表情的话,那种情绪状态会传染给对方,他们对管理者以及教育的内容的评价会提高。还要把握时机,在对方时间充裕、心情舒畅的时候,说服才会得到更好效果。
    四 引导职工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坚强个性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当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时,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如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一些职工就可能会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甚至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障碍。因此,管理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职工意志品质的培养,进而提升职工性格品质。
    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职工保持健康的心理、提升素质有重要意义。
    引导职工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确立恰当的目标。信念可以改变自我认同感,是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最终会决定我们在人生中的成功或失败。信念是可能改变的,是大脑的一种状态。远大的理想和确定的目标是培养坚强意志的前提。当然理想的树立、目标的确立应该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也必须与现实的学习、工作结合起来。只有把理想转化到现实的生活中,成为行动的指南,意志才有发展的可能。如果是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没有行动,则理想是空想,目标是虚设,意志的培养也就是句空话。 
    坚持从小事做起。意志品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它在人们调动自身力量去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学习、工作、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个体意志的培养就蕴含其中。我们要教育职工不能忽视在平凡生活、平凡小事中的意志培养。要引导职工从日常生活小事到艰苦、重大的工作,都作为磨炼意志的机会。“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的,意在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就会形成风气。在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无处不抢,地铁车厢脏乱,人人自危。但后来纽约的市容和市誉突然提升了不少,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缉凶捕盗,回归秩序。这一方法给我们以启示。
    要能吃苦,有坚持的精神。《孟子》里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名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它告诉人们成就大事的过程就是意志磨炼的过程,意志磨炼的过程也就是吃苦耐劳、坚忍艰苦的过程。劳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曾经历过无数灾难,遇到过诸多挫折,就因为他们有摧不垮的精神和不松懈的意志,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有些人很想有所作为,却不肯付出努力;也有些人付出一点努力便觉应有所回报,不愿持之以恒,这样的人是很难如愿的。正如卡尔文·库立基所告诫的:世上没有什么能够替代坚忍。才能不行,最常见的是有才能而不成功的人;教育不行,世上多的是受过教育而不能尽忠职守的。只有坚忍和决心才是万能的。
    让职工从心理上明确意志的重要性。任何意志的行为都需通过认知这一中介环节来调节。对意志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清楚,则锻炼、培养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现代社会里,一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迎接挑战,果断地抓住机会,勇敢地坚持立场,在困难面前顽强不屈,承受挫折等,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竞争也是意志力的较量。
    五 利用情感规律,进行心灵的沟通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和自己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密切关联的。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思想工作成功的前提。
    我们最不希望看到在压力下人们采取过激方式解决问题,要找到安全、和谐的适当方式来疏导情绪。职工的情感是复杂、变化的。如果职工不愿和思想工作者说心里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那么,引导工作就难以奏效。情感在思想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
    博物馆员工的思想引导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职工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首先,要求思想引导者要以高尚、真诚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职工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绪,发挥情感在生活工作实践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大家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在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前提下释放自己。其次,思想引导者应对职工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启人们的心灵。其三,防止员工产生逆反心理。我们知道,在别人向自己施加影响时会感到不能接受,在这种状况下就会出现心理抗拒。控制感是人们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主体来控制、改变周围的事情的认识。与之相反的是,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事情多由自己以外的要素(如运气、对自己有影响力的人物、周围的状况)所决定,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主,不能凭自己的力量使事态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转变。受到他人的影响,认为自己不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别人说服自己持某种特定的想法,或者敦促自己采取某种行动的话,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因此,会产生一种想恢复自由的动机。布雷姆将这种动机称为心理抗拒。对于员工来说,被他人限制的自由越重要,被限制的自由越多,心理抗拒也就越大。为了恢复自由(抵抗来自影响者的影响),故意采取被限制的行为,或者采取与被限制的行为相似的行为;有时还会提升对被限制的行动的好感度,加重对教育者的敌意。所以,要从感情上使员工克服逆反心理,思想引导者要让员工感到可靠,做员工的朋友,要坦诚地告知对方自己所知的事物,使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如果员工认为对方不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员工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那么从感情上就容易认同。伊格利(Eagly)等人发现,当思想引导者说出在他人看来与其所处的立场相反的话时,员工会做出思想工作者信赖性高的判断,所以,教育引导工作有时需要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如果思想工作者能列举出关于要说服内容的很多益处,员工就不太容易产生抵触。如果草草列出一些理由(缺乏说服力的论据),并施加高压的话,则会让人产生心理抗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的指示、命令的做法容易使员工产生心理抗拒。可以说,在向员工提示论据的说服中,对方是否会产生心理抗拒,由论据的强弱、论据的数量和高压表现之间的均衡关系所左右。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轻易产生心理抗拒,那是因为员工将思想工作者的托付、指示以及命令理解为正当的事情,或者大家之间建立了一种信赖关系。所以,只有通过与职工进行情感交流,建立信任关系,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工作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提升素质,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博物馆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做好工作;要用爱心助人,体恤他人。只要本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做好新时期的思想引导工作,提升职工心理及思想素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