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的展示理念、新的运作方式去营造一种文化大视野,用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将文物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发掘出来,变为鲜活的艺术形象。这取决于博物馆文物展示方式的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意的水平和取向。河南博物院在原创陈列的策划中,探索着这种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一、 激活传统信息,创新展示理念 在博物馆立体化陈列演示中,我们选择了《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的课题。音乐是全社会直入心灵的通用语言。这类课题最贴近社会各界公众认知意向和接受度的。河南博物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以时代为序,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夏商周三代、两汉魏晋、隋唐和宋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集中了河南重点文物收藏的历代音乐文物精品63组180多件。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不断的谱系、丰富多彩的遗存、具有典型意义的实物与图像,特别是距今8700年的骨笛,5000年前的陶埙、3000年前商代的铜铙、特磬,2000多年前的青铜乐钟,1000多年前的歌舞乐俑,都显示出华夏古代音乐辉煌的往昔。而这些文物通过多种方式的解读发掘潜在的价值。在这个展览运作中,我们不仅将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文物的性能通过视频、音频来展示它作为乐器本身的真实音声和演奏方法。并通过展演一体的音乐会、讲座等多种观众直接参与的形式,将历史音乐文物复原演示,将观众还原到音乐文物的传统音响氛围中,产生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和听觉震撼。从这种实践感受和观众的反映上,可以见出音乐文物展成为了中华音乐文化传播最直接的载体与平台。 “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展演一体的项目,是我们几年来一直着力打造的一个原创陈列。近年来河南及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音乐文物,特别是上古三代乐器实物,器类丰富,趣味性强。同时,河南博物院拥有一支建团十年的华夏古乐展演队伍,与音乐文物展览进行配套展演,是一个可以长期巡展的特色陈列, 陈列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以社会观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主导,是策展人理念转变的关键。过去五年中,河南博物院重要陈列,特别是原创陈列,多是在本院文物藏品基础上,在本院展馆范围内展出,足不出户的做法,缺少对原创陈列社会与文化效益的发掘。在下一个五年里,我院要进一步加大精品陈列的原创性、与其相关的科研内涵和成果推向社会的力度。 二、 通过新的创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象 以文物展为平台,运用各种手段发掘文物本身文化遗产和高附加值,使中国文化遗产由记忆变为鲜活的形象,也使其在与现代的交融中得到传承和创新,使这些成果为现代社会更长久地享用。这是我们创新原创陈展模式,组建和长期进行华夏古乐复原、研究、展演的初衷。 先期进行的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展演,在全国的博物馆陈列领域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它是以音乐考古的学术研究作为实践的前提,以考古的科学和严肃态度对待每一项具体的复原工作。将音乐考古和音乐文物的基础资料考据变而为实际的演示,使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更趋于形象化和立体化。使博物馆由被动受教的课堂变为对话和参与的空间。音乐文物的复原与研究,是考古与古音乐、古文献、古律学、古代服饰以及文物修复、保护、冶铸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全面的合作,是无形与有形文化遗产的多角度融会贯通,是用传统文化因素创造出一个传统展示的真实氛围。将传统文物本身所蕴藏的历史信息激发出来。不仅是博物馆业务领域中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拓展,也是对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拓展。 河南近年来的出土的音乐文物,更是以其多样性、丰富性、悠久性为世人瞩目。特别是上古时的乐器,占河南出土音乐实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华夏传统音乐的浓厚民族特色随着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而愈加受到珍视。而河南则是最具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开发研究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地方。 华夏古乐团不同于一般的乐团。它的乐器和服饰复原是考古研究成果的实验与再现。它的曲目乐谱是在古代乐谱、琴谱的基础上,多界别专家共同合作的创编配译。它的演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表现。每一项都联带着科学考古学的背景和带有专利性质的研究过程。 首先,是从史前至明清古代乐器的复制研发, 如史前骨笛和陶制乐器、商代编铙与特磬、两周编钟与瑟管类、汉魏琴箫、唐宋弹弦乐器等十几个品类一百多件套。例如在新石器时代河南贾湖遗址中,骨笛这种乐器的出现从距今9千年——7千8百年,延续了1200多年,特别是遗址中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奏出六声和接近七声的音阶,有确切的地层关系、地层共存物和科学分析结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管乐器之一。在专家理论研究和演奏实践中,史前的骨笛乐音再现感动了每一位现场的听众。与此同时,加上一批史前陶制乐器陶鼓、陶埙、陶缶、陶响器、陶角的研发演奏,使古书所载的葛天氏之乐、伊蓍氏之用、神农氏削桐为琴、伏羲氏灼土为埙的传说,变为真实而古老的音响世界。 同样,商墓出土乐器组合的复制,这些乐器的音位排列和演奏探索,突出表现了铜编铙的穿透力、特磬的清灵和三件一组陶埙的幽远苍茫,使我们第一次感受商乐所带来的冲击。同样,不同时期代乐器复原,每件组都联带着学术研究和演奏实践的背景。 二是众多古代曲目的译谱编配。音乐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不同时代的乐音再现只有从通过后世流传的古谱中重新经过打谱编译,移置于复制的乐器演奏中。华夏古乐经过多年的积累,一批经典曲目的译谱编配都是经过国内多位著名音乐考古、史学、乐学专家直接参与。特别是诗经音乐一组,骨干旋律均来自《诗经乐谱》《琴谱》《瑟谱》中,而乐器的配置都有确切的考古学依据。 三是各时代服饰的研究复原,我们已经复原了先秦深衣、商代服饰、汉代曲裾、唐代男女衣装和相关发饰中玉笄、佩饰中两周的组合玉佩等,由多方专家参与的研究复原项目已列为华夏古乐的展演专利,正在进行知识版权的保护申请。 十年来,华夏古乐团多次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领导人及世界各地的大量观众;以每年800多场次的对外演出,以不同主题的音乐会和CD、DVD等多种光盘的发行,向观众展示文博界和音乐界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多种成果,用独特的视角度将观众带入中原历史厚重的岁月中。 华夏古乐团,使一群年轻的艺术家走进了博物院,以博物馆事业为终身职业,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尝试着将他们的艺术创作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换,成就了全新的艺术形象。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文化盛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三、 借助文物展示的平台,以多种方式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和三场不同的《华夏古乐音乐会》虽已落幕,但在这场中原古代音乐文化全方位的展示演出中,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观众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我们在与文化创意的碰撞中有了新的升华,艺术创造的外延在这一升华过程中不断得以扩展,我们收获到了文化遗产更多的呈现方式,新的创作理念、新的应用媒体、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 在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中,对以时代为主脉的音乐文物精品解读,我们利用多媒体的音视频与具体的文物精品相结合。使静态的文物变为动态的再现。与此同时,我们华夏古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三场音乐会,第一场邀请全国著名的导演和视觉艺术设计师,以大的场景,精彩的舞台呈献,它面向驻华使馆中从事文化交流的人员,以写意式的手法为观众营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记忆的唯美意境。第二场是由音乐考古专家主持的讲座式演出,分《韶华古乐》的考古篇和弦歌篇,从考古与人文两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带领大家穿越历史,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面向的观众是社会公众和青年学生。而第三场则是表现音乐本体为主旨,向各界专家汇报华夏古乐近年来的探索成果,以征求意见和期许更多的知音加盟。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对历史与文化的感知深度在消失,社会上的文化媚俗现象令人不安。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又赋予博物馆人社会责任和自觉的文化担当。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文化产品和创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需要很大的提升,而原创陈列给予了这种文化创意以广大的提升空间。从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看,只要历史的文脉还存,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活力还在,文明的脚步就不会止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