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始建于1982年,至今有30年馆龄。2005年新馆建成以来,首博在馆舍建筑、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藏品保管与数字化管理、文物调查和征集、展览的策划与实施、图书出版、社教开放管理模式、安全保卫及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如今,首博已跻身于全国博物馆的8+3行列,成为全国瞩目的博物馆之一。在新馆开放的五年多,我们从繁忙之中冷静回首,总结自己的成就与不足,思考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将以怎样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博物馆之林?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科研是一个博物馆的立馆基础。中外优秀的博物馆,都拥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因此他们能以高超的水平将所收藏的文物展示出来,达到教育公众的目的。从首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工作要从实际入手,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有计划地稳步推动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以藏品和人才为依托,博物馆的科研包括两大类:一是基础性研究;一是运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主要指围绕藏品展开的文物征集、保管、技术保护、展览策划、临时展览、内容设计与研究、形式设计、社教开放及数字化管理等九个方面。运用性研究包括工程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文物摄影、博物馆管理(包括人事、财务行政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等博物馆应用领域的研究。本文主要谈基础性研究方面的问题。 “基础性科研”的范围与成果体现形式 围绕文物本身的保护和研究,主要由文物资源征集与调查部、藏品保管部和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组成。这三大部门是博物馆文物工作的基础部门,与此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包括展览策划、临时展览、内容设计与研究、形式设计、社教开放及数字化管理等九个方面。这九大主要业务内容确定了博物馆基础研究的主要范围。 展览策划工作除了及时了解国内外展览市场和信息之外,最根本的工作任务是围绕本馆的定位和馆藏来规划、举办各类展览。如同一位好厨师做菜前准备原材料一样,能够配出多种多样的菜谱,才可能做出好的菜肴。博物馆的策划师要想筹备出多种多样的好展览和活动,熟悉馆藏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策划师,才能够使本馆的展览搞得独具特色。 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是每一个博物馆自身特色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这个博物馆承担在当地公众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如果把“藏品”和“人才”比作一个博物馆的躯干,那么“展览”是一个博物馆的血液。通过展览,体现一个博物馆的科研水平、陈列艺术、社会教育、开放服务、安全保卫、物业管理等方面服务水平。 内容设计人员在接受展览任务的第一时间,就会与保管部发生业务关系,保管部提供的文物清单直接关系到展品的质量。文物保管员和内容设计人员对藏品熟悉和研究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展览的水平。只有这两者的紧密配合,才能在大纲产生之初避免选择展品的失误。所以,现在许多博物馆采取一条龙的业务管理体系,即保管、研究一条龙,内容研究人员同时是保管部成员,可以参与文物整理工作,接触和研究藏品的机会大大提高,对于产生高质量的展览非常有利。 同时,内容设计师与形式设计师的配合也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展览,是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师共同的作品。有了对藏品深入的研究并产生出高水平的展览大纲,对于展览的成功非常重要,但仅仅是一个方面;形式设计师把一个展览主题用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产生出让观众赏心悦目的展览,对于展览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博物馆形式设计师,除了具备专业设计功底和创作能力外,要有解读展览大纲的能力。而且,把非常专业的内容让设计师和解讲人员理解,是内容设计师的义务。 在现代化博物馆展览和研究体系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业务队伍,就是信息资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的专业人员。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运用数字化方式宣传博物馆,是当今博物馆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中,从藏品资料的数字化采集、影像图像资料的分析与保存、利用网络传播博物馆知识与信息、在展览中图片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图书广告产品的出版与制作等等,都在这个中端机构运作完成。 首都博物馆的科研工作 首博新馆建成五年以来,比在孔庙而言,在业务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展览、服务、研究、科学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科研水平离“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的科研人员付出艰苦的努力。虽然我馆科研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同时面临着良好的机遇:首先,首博的硬件优越,馆藏丰富,设备先进,这些条件都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科研管理单位对科研课题的投入在逐年加大,从而给我们提供了拓展资助渠道的机遇。馆内将逐步完善科研制度,加强科研支持力度。其次,我们已经拥有一支由馆员、副研究馆员和研究馆员构成的比较年轻化的科研队伍。只要在制度保障之下,激励得当就一定能把大家的科研积极性调动起来。 我馆的科研人员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基础。“中国古代丝织品研究”“铁质文物脱盐清洗和封护材料研究”等文保技术课题,已经将技术成果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京西工业遗产调查”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了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事业;在国家文物局成功申报的“数字博物馆的系统架构与知识推送模型研究”填补了我馆计算机专业在国家级科研项目领域的空白;《首都博物馆馆藏清代契约》《首都博物馆馆藏馆北京经济史资料》课题,分别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社科类基金、北京市文物局科研和出版资金支持,成为北京市博物馆系统申请国家级和地市级课题的重要科研单位;馆内科研人员已经出版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如《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追梦中原——从嘎仙洞到龙门石窟的鲜卑人》、《冲突与期许——元代女性社会角色与伦理观念的思考》、《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从“万”到“一”——世博之路》、《世博与日本》等专著,在学术界引起好评。 就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言,博物馆的科研质量已经成为博物馆评估的重要标志。科研和展览是今后推动博物馆发展的“两翼”。首都博物馆在展览工作方面,我们在固定陈列、临时展览的基础上开展了动态展示。动态展示中,我们组建了首都博物馆艺术团,增加了工作场景的展示和功能拓展。科研工作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基础,必将成为推动我馆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要实现我馆的个性化、特色化,就必须走科研兴馆之路,忽视或低估博物馆的科研作用,就会在博物馆事业与发展大潮中处于被动地位。 首都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城市博物馆,首博研究的定位,要依托馆藏,对北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作为国都之后的首都特色,要紧扣两个主题:一是北京地区的历史和遗存,二是首博馆藏文物及历史文献的研究。只有立足于本馆的基础和特色,才能形成首博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科研成果。这样紧扣本地区、本馆馆藏的研究,也能较为便利地转化为展览,充分盘活馆藏资源,提升首博在研究、展示地域文化方面的地位。在强化以上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应用性研究。包括工程技术、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物摄影、博物馆管理(包括人事、财务行政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等博物馆应用领域的研究。 在今后的科研管理方面,首都博物馆将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制度上逐渐建立科研保障,改善科研环境。切实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特别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这是确保课题研究质量的前提。要避免“种而薄收”、“种而不收”的现象出现。 同时加强课题立项和出版经费以及各种科研成果评奖申报,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在重要刊物、出版社发表的优秀的文章、著作,受到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奖励的科研成果、学术书籍,馆内都会经过评审或确认,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已经完成的书稿,经过评审,确认为学术水平较高的,将推荐由市文物局资助出版。 重点培养青年科研骨干。青年是首博的未来,青年的科研素养、科研成绩都直接关系着未来首博的发展。馆领导、中层干部要尽可能地侧重培养有志于学术事业的青年人才,从时间保证、深造机会、物质资助多方面支持他们。老一辈业务人员、成熟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尽力帮助青年人迅速成长,通过课题,与馆外合作交流等途径,五年内在各领域培养出具备新思维、创新型的青年学术骨干。 为了更好地组织管理好科研工作,首都博物馆重新调整专家委员会,更适合组织、管理全馆的科研工作,统一协调馆内的科研资源。同时,开展各项有利于推动科研工作的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目前已经筹划举办了博物馆大讲堂、首都博物馆学术论坛和中日韩国际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同时创建展览项目库。项目库向馆内业务人员征集展览方案,充分利用馆内的藏品、人才资源办展览,形成首博展览的备用体系。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博物馆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好科研工作,使课题研究多出成果,出有水平的成果,出有用的成果,为推进我馆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事业从基础做起才会有可持续发展。首都博物馆在未来的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中,将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性科研和运用性科研工作,为博物馆事业出一批人才,以促进事业的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