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并非所有的博物馆都自觉承担传播的使命,但通过展览进行有目的地传播,无疑已是越来越多博物馆的自觉行动,并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博物馆界发展的主流。博物馆学对教育型展览或信息定位型展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正是这一变化在理论方面的反映。 如果这一判断无误的话,我们就有必要对当代展览建设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包括展览的规划和策划、展览的设计与布展,以及展览质量的判断与评估,进行新的审视。在我们看来,构成这一新视角的核心概念是“传播目的”。在以传播为宗旨的博物馆展览中,“传播目的”是展览的灵魂,它的确立与实现,是贯穿展览建设始终的最强大的制约要素和指导思想。 从实践的角度看,虽然许多博物馆展览都自认为属于信息定位型的,有明确的展览主题,但许多观众看完后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展览策划与设计中,没有明确地设定传播目的,缺乏有序的传播目的构造,从而使展览缺乏认知学的引导,缺乏有效的检验系统,沦为各种展览要素的随意混合。 那么,怎样才能将“传播目的”这一概念引入博物馆展览建设中,从而保证展览的传播质量呢?我们认为,要建设一个具有良好传播效应的博物馆展览,必须围绕着传播目的做好工作: 树立把“传播目的”作为展览建设核心的理念 与普通的室内装修不同,博物馆不是单纯的审美场所,而是一个科普教育机构,两者的区别就是博物馆承担着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的使命。既然负有传播的使命,就会涉及传播的目的,其本质是: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究竟向观众传播些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个目的不仅是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判断我们工作成效的依据,更是展览建设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依据和目标:当判断展览策划的质量时,我们会考察它的传播目的的设定是否中肯准确;当判断设计方案时,我们会考察它是否忠实地表达了传播目的;当开展展览评估时,我们会考察展览是否有效地实现了传播目的。可以说,有了传播目的,我们的各项工作就有了统一的目标和标准。从受众的角度看,由于具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展览所欲传播的信息将以一种清晰与自觉的方式组织起来,展览的各项目也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得到整合,从而大大增加观众对展览的理解。同时,通过比较展览的传播目的与观众实际获得的印象和信息,我们就能对观众的实际受益情况,对展览的传播效应,形成中肯的判断。 用“传播目的”的概念指导展览策划,建立准确系统的传播目的结构 一个优秀的展览,必然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传播目的组织起来的。博物馆展览的规划与策划,就是要建立这样的系统。 首先是展览的总传播目的。总传播目的是关乎展览性质与基本任务的总目标,其设定得准确与否,会从根本上影响展览的方向和质量。从程序上讲,总传播目的的设定是展览规划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前置评估产生的,以资源分析与市场分析为基础。在前置评估中,如果能建立集思广益的程序,开展对资源与市场的深入分析,就能保证总传播目的与资源及市场的契合性。 除了总传播目的外,还应建立一级传播目的。一级传播目的是在总传播目的统辖下所给出的展览最重要的传播目的清单,它由为数不多的核心传播目的构成,旨在保证展览能抓住资源的重点与特征,保证观众能识别和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在理想的状态下,一级传播目的清单应该是专家和观众共同作用的产物:由各方面的专家从本专业角度提出传播的重点,再由观众代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进行选择和排队。如果一级传播目的的设定是准确的,就能够保证展览能有效地抓住重点。 在这之下,就是展览中具体的传播目的,一些博物馆将它们分为二级传播目的和三级传播目的,它们是紧紧围绕总传播目的和一级传播目的展开的,目的是保证总传播目的的实现。 可见,展览的每一层次和部分都肩负着传播的使命,都是实现总传播目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展览,是由许多组围绕着总传播目的但内涵和层次不同的传播目的组成的,由此形成了一个由不同等级传播目的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构造的合理性,不同部分和层次的传播目的之间的相关性和支持度,会直接影响传播的效应。展览策划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一个与资源及认知匹配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各组传播目的各得其所,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又互相支持的信息分布构造,使观众能清晰地知道各组传播目的与总传播目的的关系,了解各传播目的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展览的系统和重点都能很好地把握。 以传播目的为依据组织设计布展,保证展览具有良好的传播效应 在形成准确和系统的传播目的结构后,展览建设就可以进入设计布展的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传播目的的实现进入到实质性实施的阶段。 (1)设计师对传播目的的理解 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本质是将策展人用文字表达的传播目的转化为空间的视觉形态,转化为具体的展览项目。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设计师首先必须深入和充分理解策展人的传播目的意图,然后将这种理解用空间和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为此,设计师必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策划文本及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设计师工作的本质并不是自由地创作,而必须受到传播目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制约。只有当设计师深入地理解了展项的传播目的,并有效地转换为空间的视觉形态,观众才可能通过观察理解展览的传播内容。 (2)表达方式的选择 在充分理解传播目的后,设计师就面对着表达方式的选择。只有选择了恰当的表达方式,传播目的才能实现。反过来说,表达方式的选择必须服务于传播目的的实现。是否有助于传播目的的实现应该成为判断设计方案质量最核心的标准。 当代博物馆展览建设中存在着是否采用新媒体和情景再现等技术手段的争论。我们认为,单纯的肯定或否定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将这些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目的实现联系起来考虑。如果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传播目的的实现,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采用;相反,如果这种技术无助于传播目的的实现,反而可能将观众的注意力游离开主题,那就应该坚决地摒弃。 (3)设计方案的判断与遴选 当代博物馆展览建设必须经历一个为遴选设计方案而展开的招投标环节,其本质是选择出高质量的设计方案。这一环节对展览传播目的的实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怎样的方案才是应该被选的优秀方案,是否忠实地理解并有力地推动传播目的的实现,应该是判断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参与选拔的评委事先应该了解展览各展项的传播目的,然后考察各方案在这方面的表现。如果一个方案的效果图画得美轮美奂,但其创意表现出对传播目的懵懂无知,不仅无助于传播目的的实现,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这样的方案绝不能被选拔。很遗憾,在一些展览设计方案的遴选中,评委并没有事先去了解展览的传播目的,也不去考察设计方案在实现传播目的方面的能力,只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倾向与习惯选择设计方案,这种做法是无法保证展览质量的。 以传播目的为依据开展展览评估,开拓博物馆展览不断进步的旅程 评估是当代博物馆建设必须具备的环节,在许多国家,没有评估环节不予立项。在博物馆展览建设中,除上述的前置评估外,还有“形成中评估”和“总结评估”。形成中评估是展览建设中通过实效模拟的方法判断展览形成后实际效应的工作,除了二维转化为三维后的空间体验外,形成中评估还应对实际展览的传播效应作出判断,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考察其传播目的实现的能力。只有当观众或评估人认为他们在所置身的空间形态中真正理解了展览的内容,展览的传播目的才算实现,布展工作才正式开始;总结评估则是展览形成后,我们对其实际传播效应所作的评估。只有通过总结评估我们才能知道展览是否达到了设定的目标。总结评估最核心的参照系也是预设的传播目的,其本质就是将观众的实际受益与展览预设的传播目的进行比较,考察其实现的程度。如果与预设的传播目的距离较大,就应提出修正的方案,总结评估将会转化为改善性评估。这表明,在展览建设中如果缺失传播目的设定的环节,无论是形成中评估,还是总结评估,都会因缺乏依据而无法有效展开。 在我国当前的一些博物馆展览建设中,由于传播目的的意识不明确,无论在策划,还是设计和布展,都没有把传播目的的实现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其结果不仅严重削弱了展览的传播质量,也使展览难以纳入必要的评估,从而使博物馆展览成为一个无法被评估的系统。这意味着,由于缺乏传播目的实现的参照,我们无法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无从知道应该努力的方向。 上述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削弱了博物馆展览的传播能力,导致了观众不知所云、受益不大的现象。虽然当代一些展览从外观上看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博物馆,但通过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其实际的传播效应还相差甚远。这意味着,如果不在传播效应方面有所突破,我国博物馆在打造学习型社会、为公众构建终身教育平台方面无法履行自己的使命。在这条赶超之路上,中国的博物馆展览建设者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性的概念:传播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