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首都博物馆新馆开馆五周年回顾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文物报 京文 参加讨论

    今年5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与此同时,首都博物馆也将迎来新馆正式开放五周年。正是这五年,首都博物馆实现了从一个中小型的传统地志博物馆向大型的现代城市博物馆的转身,确立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长远发展目标,接受了500万中外参观者的检验,跻身到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行列之中。取得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展览成绩。
    以建设现代博物馆的理念,打造具有首博特色的展览体系
    在中国省级博物馆群体中,首都博物馆是一座年轻的馆,迄今只有30年的发展历史。1981年10月1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和推动下,首都博物馆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正式建成开放。填补了北京作为世界文化历史名城却没有一座城市博物馆的空白。尽管北京孔庙的基础条件有限,但首都博物馆在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与全体员工的团结奋斗下,至新馆落成前的25年时间里,不仅举办了400余项各类展览,更成为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为首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北京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首博原有的场馆展览条件、藏品保管条件、服务接待条件等,均已无法适应这一发展的需求。200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决定建设首都博物馆新馆,并得到了国务院的立项批准。2005年底,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的首博新馆在长安街西延长线上拔地而起。
    首博员工按照现代博物馆理念,在大量调研了国内外与首博性质、规模基本相同的博物馆基础上,围绕首博作为北京综合性的地志博物馆这一核心属性,首次搭建起首博新馆展陈关系框架,即“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展览的基础和灵魂,专题陈列是基本陈列的深化和补充,临时展览是基本陈列的拓展和延伸”,在新馆开馆时推出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三个基本陈列和八个以文物类别划分的专题陈列,同时也推出了“齐白石艺术大展”等临时展览,初步形成了具有首博特色的展览体系。
    五年间,首博努力发挥区位与展陈条件的优势,积极为国家与北京市的重大展陈活动服务,引起重大社会反响。奥运会期间的重大展览、建国六十周年期间展览、香港和澳门回归十周年展览、上海世博会宣传展等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以临时展览为突破口,拓展博物馆合作空间
    五年来,首博共举办临时性展览120余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季度有5个左右的新展览和观众见面。其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推出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展示了169组件来自全国26个省市55座博物馆的展品,在首博历史上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次联合这么多博物馆办展、第一次将如此众多的国宝聚集在首博、第一次连续数十日每日参观观众过万。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期间,首博举办的“早期中国”“考古探秘”“多彩中华”等展览也是与众多兄弟博物馆精诚合作的结果。
    为了配合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把北京建设成世界城市的总体目标,首都博物馆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之路,于2006年春引进了大英博物馆的“世界文明珍宝展”。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在北京展出高等级历史文物珍品,涉及历史上先后出现的17个文明的遗产,多数上展文物系大英博物馆展线上的展品,观众反响十分热烈。以这次展览为起点,首博陆续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印度国家文物局、西班牙文化署、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等机构相继合作举办了多项历史文化展。在这一系列国际合作过程中,首博学习到许多国外博物馆成功经验,增强了自信,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
    在引进外展的同时,首博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把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如赴墨西哥的“佛教观音展”、赴比利时参加欧罗巴中国艺术节的“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展”等,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展览也起到了文化外交的作用。
    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加强博物馆展览的社会服务功能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提出博物馆发展要“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其核心实质是要进一步审视中国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使博物馆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有的社会职能。首博在新馆开馆之初,为实现社会服务功能进行了不懈地努力:首先是提升展览的服务质量,包括对展览的深度解读,如通过讲解与宣传,让观众了解更多展览、展品背后的情况和故事,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展览服务,包括组织与展览相关的学术讲座,为孩子们设立与展览相关的活动天地,提供为盲人提供手触文物复制品等特殊服务,接贫困山区孩子、打工子弟来馆参观,举办不同类别专场,送展下基层进社区,出版与展览相配套的图录和文化产品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展览服务质量。其次,让展览活动贴近并置身北京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中。例如,首博文物征集部对北京近现代工业遗址进行的调查促进了这些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首博依据自己的办展办馆经验,帮助银行、交通、茶叶、宗教等多个博物馆建设,自身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展览资源。再次,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展览社会影响,使博物馆展览资源为更多人所用。每年能够到博物馆参观展览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而信息技术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首都博物馆新馆建馆之初就力图使信息化建设站在一个相对较高起点之上,较快完善了网站建设,部分实现了展品数字化处理。这样,更多观众可以通过网站点击获取展览信息。这些与社会的密切接触与融合,反过来也促进了首博工作的发展和改进。
    首博新馆走过了五年,观众人数超过了500万人次,初步实现了博物馆社会化功能,但首博人仍有广阔的努力空间。仅从观众数量上看,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这样一个目标还去甚远。就展览而言,展览资源多元化的问题、展览精品化的问题、展览绩效评定问题、策展的丰富与创新问题、展览的学术性与科普性相结合问题、展览的宣传推介方式与文化产品单一的问题、建立数字博物馆的问题等,都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故而首博人仍任重道远。目前中国的博物馆虽然已发展到三千余座,但对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仍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更需要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博物馆功能正在延伸,博物馆价值正在提升。以北京城市发展为依托、为舞台的首博展览,当能上演更多精彩剧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