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晓丛 薛 凯 谭 平 汉阳陵是汉代第四个皇帝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古城西安以北咸阳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村北原上。20世纪70年代, 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汉阳陵进行初步的勘探调查。1990年, 由于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公路建设, 阳陵陵园的考古勘探、发掘与清理工作在较大范围内展开。由于众多陪葬墓的发现与揭露, 以及大量形神毕肖的汉代陪葬裸体俑群的出土, 使得阳陵一时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90年代末, 为推动陕西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明确提出依靠陕西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 “ 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为主题,以省级旅游景区为依托, 逐步建成四个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旅游区” ①的战略部署。汉阳陵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捷足先登且卓有成效的考古进展, 使它在陕西星罗棋布的汉文化遗存中脱颖而出, 从而顺理成章地进人到地方政府决策者的视野, 成为陕西建设汉文化旅游区的核心载体。 (引言:项目的缘起与问顾的提出) 对于汉阳陵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始于1994年。当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城市与建筑研究所和陕西省古建研究所先后合作完成了《汉阳陵大遗址可行性规划研究》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汉阳陵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1999年, 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获得正府批准并正式定名为《汉文化旅游景区——汉阳陵规划》。这些工作, 为此后汉阳陵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同年, 陕西省政府投资1.16亿元, 征用了汉阳陵封土周围2894亩文物保护用地, 标志着该项目的全面启动。至此,汉阳陵的保护与开发建设似乎已经到了万事具备, 只欠东风的阶段。2000年4月, 汉文化旅游景区阳陵核心区修建性详规与帝陵从葬坑博物馆建筑方案同时面向全国招标。7家颇有实力的设计单位踊跃参加了投标。然而, 第一轮招标实际上未能产生理想的中标方案。许多专家指出, 这一结果的产生,固然与项目的复杂性有关, 但主要是因为对汉阳陵项目的性质、功能定位问题在建设单位和以前的研究工作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作为设计依据的几个主要文件中, 有的将汉阳陵定位为“ 汉文化旅游区’, ② , 有的定位为“ 汉文化综合旅游景区、城郊文化公园和全国最大的汉代陵墓遗址博物馆群’, ③ , 有的则定位为“ 汉阳陵遗址公园’, ④ ,表现出在这一重要原则问题上并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本文作者或作为汉阳陵整体规划编制的参与人, 或是阳陵保护与利用方案招标工作的具体组织者, 长时间以来从事该项目的讨论、筹划、研究, 深深感到正确的定位是处理好汉阳陵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前提条件, 关乎项目的成败。通过对以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项目性质、定位的分析研究, 广泛听取省内外一批著名建筑、规划、文物、旅游、博物馆专家的意见, 感受良多, 乃敢不揣冒昧, 略陈愚见, 以期抛砖引玉, 对汉阳陵的保护与建设有所裨益。 一、汉阳陵文物资源特质与旅游资源优势的科学评价 我们认为, 无论是从“ 有效保护” 还是从“ 合理利用” 的角度出发, 明确对象的内容、范围、并进而科学评价它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质与优势, 可以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保护和利用什么二是资源有什么利用价值和多少承载力。从而为科学地确定项目的性质与功能提供基本依据。 (一)文物资源特质 根据已有的资料, 我们认为汉阳陵的文物资源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陕西是我国历史文物遗存分布十分密集的重要省份之一。历史上, 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 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历时1100余年。现全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5处, 各类文物遗存35750余处。汉阳陵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将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其资源的原真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看, 它同时也具备了人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要素。因此, 它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 2、西汉建都长安, 汉代文物遗存在陕西的关中、陕南、陕北均有广泛的分布。如位于西安市的汉长安城遗址, 位于渭北的汉代帝王陵墓群, , 陕西东部的司马迁祠、庙,陕南的汉台、张赛墓等都有享誉国内外的影响。即使从分布在陕西的11座西汉帝陵来看, 勘与汉阳陵媲美者也多, 其中汉武帝茂陵、汉高祖长陵等帝陵的规模较之阳陵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 汉阳陵作为异常丰富的陕西西汉历史文物遗存中的一部分虽然十分重要, 但由于景帝时并非西汉鼎盛的峰巅,其文物内涵又受到陵墓程式的限制, 如果将汉文化理解为从公元前206年西汉肇始, 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这400余年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则汉阳陵既不能包容全部汉文化, 也不能视为汉文化辉煌时期的集中代表。 3、考古钻探资料表明, 与同类型大遗址比较, 汉阳陵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帝王陵园。其整齐规矩的陵邑、陪葬墓园、庙园的设置与完整的保存现状在中国历代帝陵中十分罕见。由于汉代帝、后同莹异穴的葬制, 使得阳陵陵园内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两座巨大的封土比肩而立, 从而还形成了与秦始皇陵以及唐宋以降帝陵陵园中一陵独尊格局迥然不同的独特景观, 在中国古代陵墓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这是汉阳陵最为鲜明的特色。 4、西汉初期, 与统治者推崇“ 黄老之术” 和“ 扫除烦苛, 与民休息’, ⑤的施政方针有关, 文帝与景帝均主张薄葬。汉阳陵的考古发现也证明, 这里的陪葬品数量虽然众多而体量却普遍较小, 陶器众多而金银器和青铜器很少。但是, 这里出土的陪葬品内容之丰富却为秦俑坑所不能相比。如果说秦俑坑是秦王朝百万雄师的生动写照, 那么, 汉阳陵种类齐全的陪葬品, 则构成了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缩影。尤其是陪葬坑出土的猪、马、牛、羊等动物造像, 成群成组地密集排列, 俨然一座庞大的地下“ 动物世界” , 在中外考古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这是阳陵文物内涵的又一 显著特色。 (二)旅游资源优势 作为旅游资源, 汉阳陵的优势来自三个方面:卓有成效的考古进展有特色的人文遗迹优越的地理区位、环境以及与人文遗迹和谐的统一。 1、汉阳陵文物资源的特质是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其中, 被西方人称为“ 中国金字塔” 的陵园帝、后墓家同莹的宏大景观包括庙园、陪葬墓园和陵邑在内的完整齐备的陵园格局风格独特的出土文物内容和埋藏形式以及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现场, 是它最具代表性的突出特色, 同时也是最值得认真保护和利用的旅游吸引主体和汉阳陵获得未来旅游市场最大的卖点。 2、从地望风水看, 汉阳陵雄居于渭北五陵原东端, 是西汉九陵之首, 南临渭水,北靠径河, 东眺径渭交汇之地, 西接绵延百里的汉唐帝陵遗址与高祖长陵相望, “ 挟双龙以向东, 扼长安之门户” , 地势高而平坦,视野通而广阔, 遗址与天地相融, 远山自晴空而出, 细细体会造化之神妙, 回味不绝从与核心城市的关系看, 汉阳陵位于西安北门户, 交通便利, 与汉长安城及西安北部休闲度假区隔河相望, 其依托优势显而易见从旅游线路组织方面看, 其位置是陕西东北环线(西安一黄帝陵一延安一壶口一韩城一华山一临渔一西安)和西部线路的结合部,具有成为旅游环线枢纽的条件。 3、汉阳陵近10年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不仅为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它捷足先登获得旅游市场创造了条件与优势。 二、定位———项目性质与功能 (一)定位的依据与原则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 对项目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1、汉阳陵的文物与旅游双重价值具有客观性和内在的一致性, 应坚定进一步推进该项目不断发展的信心。 2、汉阳陵的基础资源是文物及文物大遗址, 具有唯一和不可再生的属性, 应始终坚持把文物的永久保护放在首位, 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 3、汉阳陵在陕西众多的西汉文化遗存中虽然重要, 但并非汉文化的集中代表, 定位应准确把握这一客观特质。 4、西安市为汉阳陵提供了依托优势,应充分考虑如何与城市规划衔接, 以满足城市和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具有前瞻性。 5、汉阳陵考古工作具有长期性, 目前对汉阳陵文物遗存全貌的认识尚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一般认识规律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未来人们的认知水平、欣赏品位和审美观念势必会大幅度提高, 故规划建设应充分留有余地, 坚持对当代和对未来负责的统一。 (二)性质与功能定位 从上述原则出发, 我们认为可将汉阳陵项目的性质与功能定位为“ 以汉阳陵大遗址和出土文物为主要内容的博物苑大型考古发掘、展示现场和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西安城郊的绿化生态区和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遗址公园。” 1、以汉阳陵大遗址中出土文物为主要内容的博物苑 所谓苑者, 一般泛指林木葱郁并畜养禽兽的园林, 如汉代著名的上林苑。它同时还有文化学术荟萃之意。 有专家认为, 汉阳陵不适合承载综合展示汉文化的功能, 因为那样恰恰破坏了它的特色, 无论是从保护还是从利用的角度出发, 以它自身的出土文物和遗址为主要内容都是较好思路, 我们对资源特质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个观点。 我们认为, 定位为博物苑, 比较符合阳陵作为文物大遗址的性质、文物的内涵和实际, 也与汉代陵园历史风貌相契合。不仅有利于避免实际操作中主观扩大其文化外延,造成所谓“ 汉文化景观” 设施和旅游设施盲目、机械的堆砌, 而且在正确处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 以文物名牌创旅游名牌以及面向社会募集资金等方面也有着显而易见的优越和便利之处。 应该说明的是, 原有“ 汉文化旅游景区” 概念地提出, 从陕西拟建设周、秦、汉、唐四大文化旅游景区, 整体构架陕西文物旅游精品系列的旅游发展战略角度, 无疑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但从具体指导汉阳陵项目的需要出发, 这个概念则有失宽泛。原因在于, 可以作为景区载体的文物资源内涵、外延都不尽相同, 客观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方式和形式加以保护和利用。另外,从陕西旅游产品系列的整体构建出发, 建设四个仅仅在文物内容上有所区别的旅游景区, 也不是赢得市场的最佳思路。比较而言, 汉阳陵定位为博物苑, 较好地利用和凸现了汉阳陵自身的特色, 从而也使得“ 汉文化旅游景区” 这一产业战略概念得到具体落实。 2、大型考古发掘与展示现场, 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汉阳陵首先要承担考古发掘与展示现场的任务, 这是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客观需要。根据国内外大遗址考古的经验, 汉阳陵的发掘工作需要进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这意味着项目在未来很长的时间, 势必采取国内外许多著名大遗址发掘、研究、展出同步并行的模式。这固然增加了工作上的难度,但考古工作的长期性也恰恰构成它挥之不去的神秘色彩和常看常新的特点, 有助于形成它与一般博物馆相比更为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趣味性。我们认为, 这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比较得当的处理办法,是将文物保护提高到示范工程的高度。 由于研究的阶段性, 目前我们尚不能具体提出示范工程所必备的相关技术指标, 但针对汉阳陵而言, 它至少应具备如下内容:保持陵园风貌原始性;保持陵园格局和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运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遗址、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现场以及出土文物展示的艺术性、多样性, 参观的舒适性以及它们与文物保护小气候环境创造的完美结合比如, “ 模型保护” 、“ 情态保护”的科学与创造性运用地下博物馆满足不同观众需求所进行的多种内容、多种视角参观环境地设计等。建设使用动态的规划方法和具有可逆性的设施。 众所周知,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矛盾是全球性的问题, 由于过度或不适当地开发开放造成文化遗产遭受侵蚀破坏的现象, 在包括埃及、印度、意大利、希腊以及中国在内的许多文明古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这个角度, 有人甚至不无偏激地提出“ 旅游是文物的天敌” 。长期以来, 寻求两者化干戈为玉帛, 达到两赢、两利的和谐统一, 一直是世界上所有文物旅游景区建设者共同探索关注的焦点和难题。当我们以新世纪的眼光来审视汉阳陵项目的时候, 我们就不能不把汉阳陵的科学有效地保护作为项目成败的关键间题审慎研究和对待。有专家认为, 不仅仅是汉阳陵, 连同与之相关的汉代五陵原以及更大范围的渭北汉唐帝陵群, 均有以大遗址整体面目进人世界文化遗产名目的资源条件。如能顺利申报成功, 将对项目本身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积极影响。我们提出“ 文物保护示范工程” 的定位概念, 旨在依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标准来规范和指导汉阳陵的文物保护工作, 并据此探索我国文物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最佳途径, 这不仅是出于项目的需要, 而且现代科技的发展, 新世纪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环境意识、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汉阳陵大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基础条件都使这种思路的贯彻成为可能。 3、城郊绿化生态区和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遗址公园 汉阳陵陵园用地广阔, 从保持帝陵陵园古朴、凝重、庄严、肃穆气氛和大遗址博物苑性质要求出发, 它必须也有条件成为绿化生态园, 这对于西安周边生态环境的改良以及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战略部署也有重要意义。考虑到营造旅游环境氛围以及未来博物苑投资的回报等因素, 我们认为, 汉阳陵的生态绿化建设可参考如下思路:设计应考虑黄土台源地貌特点, 按照“ 适地适树” 原则, 以乔木、灌木为主, 草皮为辅, 取法自然、趋向随意、返朴归真,避免刻意雕琢, 以求创造出古人眼中“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的神韵和意境。在景观视线的范围以外, 可积极探索种植经济林, 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林中可适当放养具有观赏性和经济价值的动物, 有助于环境古意和情调的复原。 汉阳陵不仅具备人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要素, 其区位优势也使它具备了成为“ 城郊休闲观光遗址公园” 的条件。我们认为,21世纪, 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 随着高技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工作节奏进一步加快, 另一方面, 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使得闲暇与假期不断增多, 人们对休闲旅游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也会逐年增加与提高。休闲产业将成为未来社会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美国专家预测,10一15年后,发达国家将率先进人“ 休闲时代” , 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在未来的休闲活动中,那些品位较高、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城外风景区、郊野、生态林区、博物苑将会受到人们的格外青睐。而汉阳陵作为文物大遗址性质的博物苑和生态绿化区, 正好具备了这样的潜质和优势。如果建设经营得法, 有条件成为今后西安市民假日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此外, “ 城郊休闲观光遗址公园” 概念的提出与西安城市规划将北郊作为休闲渡假区的功能划分也是一致的, 有利于规模效益的产生。 三、前景展望:魅力永存的文化明珠 上述对汉阳陵项目性质和功能定位无疑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地推敲和研究, 但它已足以使我们在一种满怀信心的期待中对未来的前景作出展望。当5一10年建设初具规模时, 这片浸透着两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地将成为国内颇具魅力的观光游览胜地之一。一眼望去, 大面积浓密葱郁的自然生态植被, 不仅衬托出大西北古帝陵的雄浑苍凉, 让人产生与遥远历史的沟通与对话, 而且同时体会到“ 城市绿肺” 概念的美妙含义, 体现出人文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统一。在一条条林荫蔽日、鸟鸣惆啾、曲径通幽的小道上徜徉漫步, 忽然会有几只梅花鹿矫健地从你的身边一擦而过, 仿佛是自然之手温馨的抚慰与触摸。而作为长期的考古展示现场和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与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的真实场景, 使游人体会到发现神秘埋藏的喜悦完整真实的陵园遗址, 供学者追寻岁月湮没的昔日辉煌。置身其中, 吊古问今之心油然而生极目远眺,“ 与天无级” 之意顿然而悟。而包括门票、特色纪念品、旅游服务、经济果木所创造的相当可观的综合经济收益, 则为该项目获得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张廷皓、袁仲一、韩骥、朱玉槐、焦南峰、李乃夫、曹发展等先生的指导, 谨致衷心感谢。) 注 释 ①②见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第61页。 ③见《汉阳陵规划》第10章。《汉文化旅游景区<阳陵核心区>修建性详规及帝陵从葬坑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书》中亦定位为“ 汉文化综合旅游景区” 。 ④见《汉文化旅游景区—汉阳陵核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第1节第2条。 ⑤见《汉书• 景帝纪》 原载:《文博》2001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