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卷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 朱敏中国国家博物 参加讨论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众多的藏品中,有一件弥足珍贵的绘画作品,它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绘制的《溪山雨意图》。(点击查看藏品图片
    《溪山雨意图》,纸本、墨笔 画心纵26.9、横106.5厘米。引首是明代书法家文彭篆书“溪山雨意”四个大字,款署“文彭”,钤朱文“文寿承氏”、白文“三桥居士”二方印。画面 “沙坡层叠,俱作棘枝小草,小松细笔剔针,远山一带小披麻皴,烟树茅舍,杂树蒙茸……(吴升《大观录》画卷十七)”卷尾自题:“此是仆数年前寓平江光孝时,陆时本将佳纸二幅用大陀石砚、郭忠厚墨一时信手作之。此纸未毕,已为好事者取去。今为世长所得,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十月来溪上足其意。时年七十有六,是岁十一月哉生明识。”下钤白文“黄氏子久”、朱文“黄公望印”二方印。画面左上部有清乾隆皇帝御题七言古诗:“七十老翁飞逸兴,健笔得要无争多。溪烟山霭份勃郁,雨意立待将滂沱。町边农父早罢戽,舟上渔子闲披蓑。当时快意抚左纸,构景古研磨大陀。遂教曲书欲雨妙,润溽触手难为摩。国子博士题贉首,小篆四字成擘窠。濑(懒)瓒乃别出手眼,卷后横议推鸥波。英雄欺世故应尔,要已心磬讵有他。富春大岭石渠宝,天然作配非旁罗。乞求声应有定理,吾因遐想硕人过。”款署“庚午早春(1750),御题。”钤白文“几暇怡情”、朱文“乾隆宸翰”二方印。卷后隔水为元代文人王国器书题画词一首:“青山不趁江流去,数点翠收林际雨。渔屋远模糊,烟村半有无。 大痴飞醉墨,秋与天争碧。净洗绮罗尘,一巢栖乱云。”款署“词寄《菩萨蛮》,筠庵王国器题”,无钤印。另纸有元代书画大家倪瓒题跋:“黄翁子久,虽不能梦见房山、鸥波,要亦非近世画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甲寅(1374 年)春倪瓒题。”无钤印。画卷前隔水有明代收藏家项元汴书画收藏“秉”字编号。全卷鉴藏印记80余方。
    黄公望,生于公元1269年,卒于公元1354年,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因过继浙江永嘉黄姓人家,年迈九旬的黄父见到聪明伶俐的继子,感叹道: “黄公望子久矣!” 遂改名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净墅、大痴、大痴道人等。晚年自号井西道人。自幼聪慧,其学问,“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艺,无所不能。”(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年时,曾在浙西廉访司充当小吏,因忤权贵,受累坐牢。出狱后,黄公望已年近五十,在仕途上难再有希望,于是,“绝意仕途”,“往来三吴”,游历名山大川,放浪于江湖间。一度在松江卖卜为生。后加入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退隐于杭州西湖的筲箕泉,晚年定居在杭州西部的富春山。
    画史记载,黄公望五十岁始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同时代的评论家说他“善山水,师董源,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 夏文彦《图绘宝鉴》)”明人则谓“其画自王摩诘、董北苑、僧巨然而下,无不探讨,一洗赵宋工习。(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多次提到“黄子久学北苑”。在学习古人的同时,黄公望注重师法自然,或“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雾之气运”( 夏文彦《图绘宝鉴》),或“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久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他还教育学生在“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写山水诀》)”黄公望所画山水,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黄公望自题写于“至正四年”,即公元1354年,黄公望时年76岁。此图是“数年前”画,从黄公望有纪年的传世作品来看,较早的是70岁作《仙山图》,因此,《溪山雨意图》当属于黄公望早期的书画作品。
    根据黄公望的自题,《溪山雨意图》的成图充满了神奇色彩。此图是黄公望住在平江时,用陆明本拿来的好纸“信手作之”,但是画还没有完全画完,就被好事者取走了,数年后,一个叫“世长”的人得到,他拿着未完成的画卷找到黄公望,请他题款,于是,黄公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足其意”,徐邦达先生认为“大约就是近处的坡石和极少几棵近树。(徐邦达《黄公望<溪山雨意图>真伪四本考》)”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溪山雨意图卷》。的确,近景中的几株松树,树干作繁密的圆圈,松针细密,和黄公望自题“信手作之”不太相称。我们虽然不知“好事者”为谁,也未曾考证“世长”是何许人,但是,画作从最初被取走,到几年后重新回到画家手里,的确令人品味。从全图来看,这种传奇仍在继续,因为在黄公望逝去二十年,他的好友倪瓒见到了这幅作品,于是有了另纸的这则仅仅35字的短跋,字数虽寥寥,但将黄公望与房山(高克恭)、鸥波(赵孟頫)并提,称赞老友画作“非近世画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
    《溪山雨意图》描绘江南景象。近景坡岸,树木林立,从右至左依次排列着五组高低不同,疏密相间的不同树木。第一组,由四棵树组成,前面两株松树高大挺立,后面两株杂树,一直一斜;第二组,古松前是一株疏枝细干的杂树和更矮小但枝叶茂密的小树;第三组是两株树干交错的枯树;第四组是两株低矮,一疏一密的小树;第五组是三株不同的树,杨柳低垂。其中第一、三、五组中都有一株树是向左倾斜,将观众的视线自然引向前方。
    中间大片空白,是浩渺无边、平静无波的湖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的云雾,错落的村舍。在这里,黄公望并没有作简洁的构图处理,而是如北宋画家笔下的真山,融合了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技法,画面丰富而有空间感。
    画面中的群山,从横向看,山的走向自右至左延伸,近处的山坡,林木、山石清晰可见,远处山脉,则以淡墨勾画出山的轮廓,复以淡墨晕染,以示依稀景象,展现了山脉的由近至远;从纵向看,既有山外有山,层层叠叠的群山,又有独立成峰的山峰。以画面正中两座相对而立的山峰为例,右侧的山峰,自下而上,一山隐没,一山又现,分为4层。最前一列,水边沙坡,树木茂密,山坡两侧,村舍密集,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坐落山坳,虽未见人,但似有人声、鸡鸣、狗吠之声回荡。山顶是一层较窄的云雾,上端是一列起伏的山峦,向右延伸隐于前列山后,向左则连绵至画面中间的主峰。再后,又一层云雾出现,缭绕于第三列山脉的山腰,既呼应了前山的山形,又增添了山雨欲来的感觉。高耸的山峰,突出了远山的巍峨,又与画面左侧山峰遥相呼应。再往后,则是隐隐现出轮廓的远山。
    左侧的山峰,采用了全景式构图。沙坡、屋舍,丛林,从下而上顺势展开,山腰下的树木,用一排排直线为树干,再以浓淡不一、大小有别的横点为枝叶。山脊先用淡墨钩线,复以一排排浓墨横点仔细苔点,一方面代表江南土山多树木,也削弱了山脊坚硬的棱线。山顶用小块面的“矾头”结顶。全图在整体构图上显然受到赵孟頫《水村图》的影响,而在细节上,则与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相近,全图虽是“信手为之”的作品,但在画面空间的处理上,做到了疏不显简,密不觉紧,无怪倪瓒将此图定为黄公望的“得意”之作。明人张丑见此画卷,称 “《溪山雨意画卷》,可使高赵敛衽。“同时还对倪瓒的跋尾 “不能梦见房山、鸥波”,认为“殆是攀安提万,更欲尽其能事耳。云林此语是真相知,皮相者谓两贤相厄,相去何啻千里。”(张丑《清河书画舫》)
    《溪山雨意图》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宁静、悠闲地自然空间。全图虽然空无一人,山水似真非真,但却呈现出一种恬淡飘逸、空灵寂静的神韵,是黄公望寄意山水,抒写胸中逸趣的思想体现,表现出一个理想审美的境界。这种把人和自然、绘画和意境视为一个整体绘画的思想对元代画风的形成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如果说《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三四载未得完备”的精心之作,是黄公望 “生平最得意笔”,代表了黄公望形成自己风格的成熟的笔墨技巧,那么《溪山雨意图》却只是黄公望“信手作之”的即兴之作,是黄公望早期画作。但是《溪山雨意图》显示了黄公望对传统绘画的学习认识,对绘画空间把握的游刃有余,对研究探讨黄公望的绘画风格的形成很有价值。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在论述中国山水画的几次重大变革时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大痴即指黄公望,就指黄公望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为后世临仿、追捧,出现了“人人子久,家家一峰”的盛况,对明清古代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溪山雨意图》是书画合璧的艺术作品。引首文彭 (1498~1573)是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篆、分、真、行、草并佳,索书者接踵不断。王国器(生卒年不详)是赵孟頫的女婿,“元四家”之一王蒙的父亲。工诗词,擅书法,喜收藏,其题词《菩萨蛮》,清新自然,为画卷增添了诗意。倪瓒(1301——1374)为“元四家“之一,所画山水,为后世推崇,此为晚年之笔,不仅对画卷作出精准的评语,更使观者欣赏到他的书法之美。
    《溪山雨意图》卷著录于明代朱存理《铁网珊瑚》画四,陈继儒《妮古录》卷二,汪珂玉《珊瑚网》画卷九,张丑《清河书画舫》戌集,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十八、顾复《平生壮观》卷九,吴升《大观录》画卷十七,安岐《墨缘汇观》画上等书。今画卷上钤鉴藏印分别属于明代项元汴、文征明、李肇亨、李君实、史邦俊,清代安岐、清代内府。其中项元汴印多达30余方,为项元汴重要藏品。此图入清曾是安岐的藏品,有“仪周珍藏”、“古香书屋”、“安氏仪周书画章”等印,后入清内府,故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印。乾隆皇帝的御题应该就是这一时期题写的。此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光绪军机大臣孙毓汶的后人孙念台先生捐赠给我馆的,同时捐赠的还有孙毓汶收藏的文征明的《真赏斋图》、王翚、王鉴等人的书画作品,因此,《溪山雨意图》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书画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