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著,明崇祯(公元1628年-1644年)刻本 明朝末年,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优秀知识分子改变过去那种贱工商、薄工技的价值观念,把精力转向探求经世致用的科学技术的方向上来,以纯粹的求知兴趣而不是以功利为目的来探索科学,涌现了一大批集大成的科学家,《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应星(公元1587—?),字长庚,江西省奉新县人,举人出身,曾在江西、福建等省做过地方官,后辞官回乡。宋应星虽然中过举人,也当过官,但对八股和官场并不感兴趣,在他的眼里,“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对世间万象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去探求。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天工开物》这部科学著作里。 《天工开物》成书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全书分三卷十八目,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成书之前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和矿业等领域的成就。书中所述在冷浸田中使用“骨灰蘸秧根”的方法,是中国农业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所述“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物种变异说,是他改良品种的科学理论根据;对锌的冶炼技术的记录,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宋应星还研究所收集的材料,提出不少科学的见解,如他根据煤的硬度和挥发成分,提出了一项符合科学原理的煤的分类方法,很有实用价值。对于一些长期流传的错误观点,如“珍珠出自蛇腹”,“沙金产自鸭屎”,“磷火即是鬼火”等荒谬的说法都据理一一予以驳斥。 在《天工开物》这部著作里,宋应星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思想,即“天工开物”的思想,认为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开发出有用之物,为人类服务。 宋应星博学多才,不但熟悉多种生产技术,对天文、音律以至哲学等都有研究,他的著作除《天工开物》外,还有《谈天》、《论气》、《画音归正》、《野议》、《思怜诗》等多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