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祐党籍碑拓片 刻于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 纵142厘米,横79厘米 石刻在广西融水 在广西桂林龙隐岩有一处宋代摩崖石刻,题为“元祐党籍”,刻的是一份309人的名单,一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如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秦观等赫然在列。这幅石刻,历经近800年风雨,为我们讲述着北宋历史上跌宕起伏的党争故事。 宋神宗是一位锐意改革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执政期间,为保障新法顺利推行,将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新法的旧党成员大部分排挤出朝廷。神宗去世后,10岁的哲宗即位,年号“元祐”,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一直不赞成新法,于是司马光等旧党重返朝廷,开始了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的活动。司马光去世后,旧党内部因政见、学术思想不一而分化为以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以四川人苏轼为首的“蜀党”,以河北人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人为首的“朔党”。各党之间势同水火,相互争吵攻击,使得北宋的党争愈演愈烈。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氏病逝,哲宗亲政,年轻的皇帝早对高太后不满,决定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要继承神宗的遗志,推行新法。他重新起用变法的章惇、蔡卞、曾布等人,恢复新法。同时,将旧党主要官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贬官流放,将韩维等30人贬官,已去世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甚至被毁墓来追加惩罚。朝廷把元祐时期打击变法派的人称为“元祐党人”,定“元祐党籍”73人。在对旧党不遗余力打击的同时,变法派内部也内讧不断,相互间打压迫害,党争已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25岁的哲宗病逝,宋徽宗即位,但大权在向太后手中。向太后是守旧派,变法派章惇、蔡卞、蔡京等人因此先后被贬,旧党成员又陆续回到朝廷。当年七月,宋徽宗亲政,他在曾布的鼓动下决意继承神宗、哲宗的变法事业,任用蔡京为相继续变法。 蔡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打着推行新法的幌子,狂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为了打击反对者,他先把元祐和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120人定为“奸党”,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头上,立在文德殿门口。接着又划分所谓“正等”和“邪等”,把自己的党羽列为“正等”,异己列入“邪等”。两年后,蔡京又把他定的“奸党”、“邪等”名单删除一部分后,定为“元祐党籍”,以司马光为首共309人,其中除了旧党官员,也有章惇、曾布等变法派。然后他请宋徽宗亲自书写,刻石立在文德殿东墙,再由他本人抄写,令地方各州、府刻石立碑,昭示天下。后来徽宗觉得这么做不妥,下令各地销毁石碑。如今在龙隐岩的“元祐党籍”碑是南宋时由“元祐党人”的后代重刻的,此外在广西融水县博物馆也有一块,均成为当时党争的重要见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