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形绿玻璃瓶 隋(公元581年-618年) 高12.5厘米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在古代,玻璃器之所以珍贵,首先在于本身的特性。“灼烁旁烛,表里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一句话道明了其清澈晶莹的特性。宝石虽然珍贵,却形单体小,玛瑙、水晶大者难求,制作亦受到很大的限制。相比而言,光亮透明、色彩斑斓、富于变幻的玻璃器更能满足人们对晶莹透彻器物的喜爱和追求。 古代中国,尤其是隋唐以前,精美的玻璃器物主要来自西方。隋代中国生产的玻璃器中,一种是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征是玻璃成分中含铅较高,通常称为铅玻璃。另一种是受西方影响、用新技术生产的,含钠钙成分较高的钠钙玻璃。这件绿玻璃瓶器壁极薄,晶莹玉润,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其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质地为高铅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术的水平。 隋文帝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在各州造三十舍利塔,他“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熏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陕西耀县隋代神德寺塔,正是隋文帝在仁寿四年所建的三十个舍利塔之一。1969年,在塔基下发现舍利石函,石函内有以金环、银环、玉环、玛瑙、水晶、料珠等饰物和铜钱、波斯银币组成的“七宝”。其中玻璃瓶绿色透明,国外没有出土过相似的玻璃器,应是国产的。30件形制相似的琉璃瓶,不可能依赖外国输入器物,必然要有专门的工匠和作坊方能大量生产。《隋书》中有一段让人感兴趣的记载,说一个叫何稠的人“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瑠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隋代出土玻璃器皿大部分是绿色,有的是深绿色,与绿釉的颜色基本一致。且有的玻璃器完全模仿瓷器,如李静训墓出土的绿玻璃盒和小杯,带有浓厚的中国瓷器的效果,似乎“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大量隋代玻璃器的出土正是对这条记载的最好注释。 玻璃器在古代极不易得,诗所谓“流传人间入吾手……择人而归今子授”,是不轻易赠与他人的,足见其珍贵程度。精美的玻璃器物,通过使节的朝贡、商人的买卖、武力的掠夺等方式,最终流入寺院或贵族手中。不论是作为实用的器物,还是作为观赏把玩的奇珍,其珍异的特性都凸显出拥有者的财富和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