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武士陶俑 北魏(公元386年-534年) 高38厘米 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墓出土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三国诗人曹植的一首《游侠篇》描写了侠士的英勇潇洒;“落星奔骥,浮云上骦。急风吹战鼓,高尘拥具装”, 北周诗人庾信的诗句表现了战场的风云变化。诗中的“白马饰金羁”、“高尘拥具装”生动描写了当时盛行的战马装备—马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马金具装。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风雨飘摇、战事频繁的时期。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各种势力十分重视军事装备的提升,骑兵的防护装备更是军备发展的重点。当时,骑兵和战马都披上了铠甲,二者配套使用时则被称为“甲骑具装”。骑兵的铠甲出现较早,完整的马铠出现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马铠数量很少,曹操军中拥有的马铠不足10具,袁绍军中也只有300余具。西晋初年,马铠仍是贵重之物。东晋十六国时期,马铠却成为军中常用的装备,它的迅速普及与鲜卑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鲜卑重装骑兵的战斗力极强,正是依靠这些骑兵,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等政权,鲜卑乞伏氏建立了西秦,鲜卑拓跋氏则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据记载,后秦的姚兴击败西秦军队时,收获马铠多达6万具;北魏与南朝刘宋作战时,宋军总结失败的原因时仅有一条“走不如飞”,“走”指宋军的步兵,而“飞”是指鲜卑的骑兵。正是基于对鲜卑骑兵优越性的认可,南朝的兵种中增加了“鲜卑具装虎斑突骑”。 西安草场坡北魏墓出土的骑马武士陶俑再现了南北朝时期骑兵的形象,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南北朝时期马铠的形象。一套完整的马铠包括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体的“马身甲”、保护马尻的“搭后”和保护骑乘者后背的“寄生”,可以说,除了嘴巴、四肢和尾巴以外,战马全身都有铠甲防护。 重装骑兵虽然在大规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其缺陷也凸显出来,披上铠甲的战马负担很重,其灵活性和速度都受到了限制,不便于深入、持久作战。因此,到隋唐时期,重装骑兵逝去风采,逐渐被人披铠甲而战马不披铠甲的轻装骑兵所取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