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纹青铜鼓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通高57.2厘米,面径90厘米, 底径87.5厘米 1954年广西岑溪出土 青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重器,在盛大的典礼上作为乐器,在作战时作为战鼓,还可用作葬具、炊具,是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权力的象征。这面广西岑溪出土的青铜鼓,体型凝重,形象精巧,纹饰清晰。其鼓面中心饰以一轮太阳纹,象征着人们对太阳的敬仰和崇拜。鼓面中心装饰凸起的光体,不但声音容易传播,而且可以起到在重槌之下防止塌陷的作用。鼓面及周身装饰五铢钱纹,是汉代中原地区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的美好愿望。 西瓯和骆越是百越族的两大重要支系。西瓯主要分布在今广西北部,以桂林为中心,而骆越则分布在广西西南及海南岛、越南等地。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派遣50万大军攻打岭南,在进入西瓯地区时,遭到西瓯军的顽强抵抗。西瓯军在首领译吁宋的领导下,与秦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在译吁宋阵亡后,西瓯军又推举他们中的杰出英俊之士作为将领,继续与秦军抗衡。他们乘秦军屯守空地、旷日持久、身心劳倦之际,在夜间发动进攻,大败秦军,杀秦将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不得不大规模地发兵增援岭南,终于统一了南越和西瓯地区,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西瓯和骆越聚居的广西地区隶属桂林郡。秦末汉初,赵陀占据岭南自立为王时,没有对人多势众的西瓯进行武力征服,而是采取多赠送财物贿赂的政策,使西瓯人能够为其所役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重兵平定南越之后,又将秦朝设置的三郡分成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公元前106年,又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西瓯、骆越隶属当时的苍梧、郁林、合浦三郡。 伴随着血与火的武力征伐和中原王朝的统一管理,西瓯、骆越地区的文化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与西汉时期,大批中原汉人迁居岭南,与越人杂居,西瓯、骆越的文化在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青铜桶、人面纹羊角钮青铜钟和越式青铜鼎等较为典型的器物。东汉时期,在广西地区墓葬的随葬品中,形制独特的越式器物已不常见,而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数量剧增,尤其象征庄园经济生活的井、灶、仓、圈以及猪、狗、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模型大量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厚葬风气以及庄园经济的发展,显示了西瓯、骆越地区的文化风貌与中原汉文化已经趋于一致。只是作为传统重器的青铜鼓依旧被传承下来,使我们能够从震天的青铜鼓声中感受到西瓯、骆越文化的独特魅力。而青铜鼓上的五铢钱纹装饰,则说明了西瓯、骆越归属汉朝后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 ( 陈成军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