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伎画像砖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高40厘米,宽46厘米 1954年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 公元前108年的春天,汉武帝在长安城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百戏汇演,周围300里的百姓都赶赴观看,一时万人空巷,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盛事。 百戏是现代杂技的前身。在汉武帝的倡导下,由宫廷乐府主持的百戏汇演,每年举办一次,相沿成习,直至东汉仍然持续不断。后来,百戏又成为朝廷接待外国宾客的重要表演项目。宫廷百戏汇演的形式,很快影响到贵族阶层,官僚贵族和豪强巨富亦往往拥有私家的乐舞人员,他们在庄园内举办演乐聚会,百戏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这块画像砖上反映的就是家宴上的百戏表演:左上角宾主席地而坐,右上角一个艺人做跳丸表演,一个艺人做舞剑和跳瓶表演;左下角两个乐人吹排箫,右下角一彪形大汉和一细腰女子做巾舞表演。画面中央还陈设着酒樽。 秦汉时期人们喜歌好舞,来自民间的百戏艺术,受舞蹈的影响很大,演出的动作从单纯显示惊险奇特的技巧,发展到讲究节奏感和优美感,并用音乐和舞蹈陪衬。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杂技艺术也对汉代百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古代史书中经常称赞西亚和欧洲的条支(叙利亚)、大秦(罗马)等国的杂技艺术。大秦的杂技演员在西汉武帝和东汉安帝时都曾来到中国献艺。跳丸是大秦演员最拿手的表演节目,东汉永宁年间(120-121年)大秦演员来华演出,其跳丸技艺使在场观看人员大开眼界,他们用身体不同部位接丸的方式使中国同行深受启发并加以吸纳。东汉时期不仅出现了能跳九丸的艺人,东汉晚期还出现了跳十一丸、飞三剑的表演项目,弹丸与利刃同抛,抛接的要领不同,颇难兼顾;况且其总数有十四件之多,起落纷繁,节奏急促,真是罕见的热烈又惊险的场面。表演者之所以能胜任如此繁难的表演要求,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仅用双手,腰、膝、足背、足跟、肩、臂乃至臀部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抛接。东汉百戏技巧的改进同受到西方杂技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在难度上又胜大秦杂技一筹。 ( 王永红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