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 今天我们相聚在古城荆州召开大遗址保护现场会暨大遗址保护荆州高峰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各位贵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上午,我们现场考察了楚纪南城遗址和熊家冢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会后我们还将参观潜江龙湾遗址。应该讲,荆州片区大遗址的类型不同于我们前两次论坛召开时所考察过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和洛阳隋唐城遗址。其所在位置多是城乡结合部和城郊地区,这里没有高楼广厦和大型商圈,只有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和令人神往的湖光山色。相应的,荆州大遗址保护的思路也因此有所不同,管理创新是一大特色。湖北省委省政府、荆州历任市委市政府,以及荆州片区的潜江、宜昌和荆门市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工作,将文物安全放在首位,集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与展示创新为一体,集文物保护、农田保护与生态保护为一体,集考古研究、遗址保护与博物馆展示为一体,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与恒心、民众的热心和信心,深切感受到了政府的文化自信、民众的文化自觉,并对荆州片区大遗址保护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有理由相信,在省市的共同努力下,荆州片区必将成为荆楚文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成为地方民众骄傲、优秀文化复兴的精神家园,必将奏响一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最华美的乐章。 基于荆州片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总结的独特经验和所描绘的美好前景,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荆州召开本次论坛。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恰逢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入认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从根本上牢牢抓住推动大遗址保护健康发展的核心,如何使大遗址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我们对当前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一些思考,供大家讨论。 一、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正在逐渐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主要表现在:(一)经济发展进入攻坚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变革是当前大遗址保护的主要外部经济环境,并将深刻影响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推进和发展。(二)文化建设迎来新机遇。去年文化遗产日李长春同志发表的《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署名文章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更是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民生改善成为新课题。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种发展中的矛盾逐步凸显,社会公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已经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为我们大遗址保护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 与此同时,大遗址保护也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导下,在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下,大遗址保护蹒跚起步,奋勇前行,成果显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方兴未艾,丝绸之路、大运河、元上都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序推进,大遗址保护的全国性格局初步形成,并朝着“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150处大遗址为支撑、覆盖全国、全面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程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迈进。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地方政府以敏锐的眼光和宏大的魄力,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到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这让我们备受鼓舞,信心百倍。湖北省将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与鄂西区的全面发展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结合,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建设积极保护盘龙城遗址;陕西省和西安市在做好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同时,开创性地设立了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还借“西咸一体化”的契机,强力推进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工作,使得西安片区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进一步扩展;湖南省着眼于弘扬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发展湖湘文化强力推进长沙王陵、铜官窑遗址、老司城遗址、里耶遗址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成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宏伟目标;山东省牢牢把握机遇,积极筹备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强力启动以鲁故城遗址为核心的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工作;河南省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蓬勃之势,以洛阳片区、郑州片区大遗址保护为重点,以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为重心,全面推进全省大遗址保护工作;辽宁省在做好牛河梁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又积极启动姜女石遗址保护工作,建设极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廊带;新疆在坚持保护好丝绸之路大遗址的同时,积极做好北庭故城和坎儿井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了大遗址保护在维护民族团结及促进民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西安、洛阳、郑州、扬州、无锡、成都、杭州、广州、安阳、朝阳等城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南京、济宁、桂林等城市也积极加入阵营,奋起直追,大遗址保护的星星之火已经呈现出燎原之势。今年,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立了联盟,发布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宣言》,不断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多年的坚持文化理想,多年的持之以恒,多年的顽强拼搏,多年的开拓进取,大遗址因我们的努力而重新赢得了尊严,获得了新生,大遗址保护正在逐渐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和关心的行动。 二、对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新思考 新时期新形势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正如长春同志明确指出的,“大遗址作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极其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于传承文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国家文化安全有着独特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遗址正在逐渐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器,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区域发展难题的利器,逐渐成为改善当地民众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文化诉求、维持当前社会稳定的稳压器。通过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的和谐局面正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 虽然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规划和管理仍待加强,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土地政策仍然滞后,特别是研究深度不够、保护思路单一、展示手段单调,缺少有新意、有品位、能够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这些瓶颈问题使得大遗址保护仍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大遗址保护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树形象、出效果、成规模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大遗址保护工作成败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大遗址保护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直接关系到大遗址保护的健康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大遗址保护的长盛不衰。新时期新形势下“科学保护大遗址,全民共建惠民生”必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重要方向。因此,必须要坚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必须坚持科学保护的理念不动摇。 一是积极保护。只有积极保护才能实现大遗址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取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效益。坚持积极保护要求我们进一步处理好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促进区域发展的需求出发,主动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带发展,全方位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坚持积极保护要求我们进一步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强对利用的引导,在“合理”二字上下功夫,激发大遗址的潜在活力;在强调大遗址保护公益性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链条,开发相关衍生产品,促进以大遗址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和文化消费,增强大遗址自身的“造血”功能。 二是科学管理。只有坚持科学管理才能真正落实大遗址保护的各项工作,才能使大遗址保护的各项工作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使大遗址保护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坚持科学管理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和探索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不断深化大遗址保护特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各种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遗址管理的统一、高效和规范。坚持科学管理要求我们进一步切实加强遗址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从相关行业广泛吸纳懂业务、善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管理机构的设施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夯实大遗址保护的基础。坚持科学管理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丰富管理手段,从遗址空间资源的动态控制和监测入手,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真正发挥以遗址保护为核心的各项工作的最大效用。 三是科学研究。只有通过持续的科学认知研究才能全面揭示大遗址厚重深沉的文化底蕴,才能正确引导相关保护、建设工程的有序开展,才能支撑起多样化的大遗址合理利用体系。坚持科学研究要求我们将考古工作贯穿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始终,让考古研究唱主角,通过持续、严谨、系统的考古工作,确保大遗址保护的科学性。坚持科学研究要求我们将规划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规划来统筹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大遗址保护的全面推进。坚持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高效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效维护遗址安全,并创作出更多更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深化发展。 (二)必须坚持全民共建的思路不动摇。 大遗址保护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部门的行为,更应该是国家的行为;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行为,更应该是全民的行为;不仅仅是行业的行为,更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因此,大遗址保护必须坚持全民共建的基本思路,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是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大遗址社会效益的主要责任主体。坚持政府主导,要进一步发挥中央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不断加强文物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全局和方向,在涉及大遗址保护的法制建设、人财物投入、政策扶持上予以重点支持;坚持政府主导,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将大遗址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要求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地方发展需要、代表地方综合实力、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坚持政府主导,要求我们努力营造国家指导、中央与地方互动、各部门之间联动、各行业之间共鸣的良好局面,以实施重大综合保护示范项目、建设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着力点,共同推动大遗址保护的深入开展。 二是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社会力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其广阔的视角和灵活的机制而为大遗址保护带来新鲜的活力。近年来大明宫等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充分说明,社会力量参与大遗址保护能带来巨大的能量,能产生巨大的效益,能取得巨大的成绩。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行业内和行业外各专业机构的作用,借助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不断为大遗址保护工作注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要进一步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建立起市场准入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拓展相关产业等形式,使其积极参与到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来,真正让大遗址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三是要进一步鼓励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广大民众的关心和支持是大遗址保护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坎儿井维修充分依靠当地的能工巧匠,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也让民众在保护工程中受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鼓励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要注意尊重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实施计划、工作进展、最新成果向民众公布,主动揭开面纱,走出象牙塔;要注意维护广大民众的参与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鼓励广大民众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其文化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民众成为大遗址保护的生力军。 (三)必须坚持惠及民生的目标不动摇。 惠及民生是检验大遗址保护工作是否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让广大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大遗址保护才能持续发展,大遗址保护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大遗址保护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已经初步彰显。开展大遗址保护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惠及民生这个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社区、社团、民众等利益相关方的基本权益,理顺遗址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努力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注意控制和引导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外部效应”,积极弘扬正的“外部效应”,消除负的“外部效应”,通过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促进当地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功能的转型,使当地民众切实感受到大遗址保护所带来的实惠。 二是美化当地民众的生活空间。要将大遗址保护与美化环境相结合,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遗址博物馆等方式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空间环境,致力于为广大民众提供公共文化场所和休闲场所,陶冶人的情操。要依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一公共文化空间,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活动,使当地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所带来的愉悦,体味生活的美好和品质。 三是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要在大遗址保护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广大民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创造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大遗址保护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要在继承和弘扬区域文化特色上下功夫,致力于突出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延续城市文脉,重塑城市精神,增强民众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提升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十二五”已经开局,蓝图已经绘就,大遗址保护正在迈上新的历史征程,美好的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秉承科学保护的理念,拓宽全民共建的思路,坚定惠及民生的目标,积极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