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专家论文 >

古代阙门相关问题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汉阳陵博物馆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韩钊  李库  张雷  贾强
    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因此也叫阙门或门阙。阙门起源于周代,历经汉唐,延续至明清,从未中断。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历史情况的不同,阙门的形制亦代有演变。
    本文将根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已发表的从周到清的阙门资料作以整理、研究,以求勾勒出一幅中国古代阙门的产生和演变历史。
    一、阙门的产生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阙门至迟产生于周代。据文献记载,周代阙门这种建筑形式已经存在,主要为宫阙和城阙。东周洛邑王城宫殿的雉门外立有双阙[1],这便是宫阙。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城阙见于《诗经》,《诗•郑风•子衿》曰:“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可知周代已有了“城阙”。但也有学者认为,“阙”的产生可能早于周代,因为商代甲骨文中有“阙”字出现,说明商代已有了阙门这类建筑[2]。还有人认为阙的起源应当更早,可以追朔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3]。
    我们认为阙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观这个实用性建筑物演变而来的。《释名•释宫室》曰:“观,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这条文献既说明了阙的前身是观,也说明了周代观的形制。即观是树在宫门两边,它既可居住,又可望远的门旁建筑。而且在周代,观演变成了礼制性建筑——阙。文献记载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说文解字》曰“阙,观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是为阙名的由来。可知阙在门的两旁,中间“阙然为道”。通过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的发掘便证明了这条史料。南阙门遗址位于汉阳陵陵园垣墙的南部中央,由一组两座三出阙相连接构成,阙在陵园南门两旁,中央有宽5.5米的门道[4](图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一: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
    因为观是树立于宫门旁的建筑,所以我们推测最初阙也是应建立在宫门两旁。由于建筑的高大醒目,故成为天子颁布政令的地方。《释名•释宫室》对此也有记载:“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
    由于阙门建筑所居位置的特点,阙门,特别是宫阙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引出了其它用途。主要有区别等级、尊卑以及思过反省等。如《白虎通义》云:“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还有《古今注》曰“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多少,故谓之阙。”引申为臣下面君临阙时,自省思其所阙(缺)多少。而且,阙门的功用在历史的发展中变得很广泛,城阙、宅第阙、坞壁阙、陵阙、墓阙随之出现。
    二、阙门的分期
    根据阙门的产生及发展状况,我们将阙门的发展演变分为萌芽期、成熟期和延续期三个时期。
    萌芽期是指阙门产生至汉代以前。这一时期的阙门由于建筑自身土木结构的原因以及朝代的更替和自然的破坏,建筑本身已经毁灭殆尽,只能从文献记载中可见一斑。我们可以认为,宫阙和城阙在周代就存在,这是确信无疑的。秦代的阙门除有文献记载外,还有秦始皇陵园中考古钻探发现了三出阙遗址[5](图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二:秦始皇陵园钻探出的三出阙平面图
    成熟期指两汉时期。阙门作为礼制性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其形制逐渐形成和得到完善,还有关于阙门的制度出现。阙门的形制除周代原有的宫阙、城阙外,又出现了宅第阙、陵阙、墓阙和庙阙。汉代建阙之风极盛,宫殿、都城、宅第、陵墓、祠庙以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墓、民墓地都建阙。而且,完整的用阙制度在西汉时期形成,制度规定:一般官僚可用一对单阙;诸侯、两千石以上用一对二出阙,由一主阙、一子阙构成;皇帝则用三出阙,由一主阙与二子阙构成。东汉时期,各地用石材修建了大量的墓阙和祠庙阙,这些石阙既保留着土木建筑的形制结构,又易保存,经过近2000年的风雨冲刷,至今依然矗立。所以我们把这一段定为成熟期。
    延续期是指魏晋南北朝以后至明清时代。阙门作为一种礼制性建筑仍然存在着,但又有所发展和变化,阙门的种类明显减少,虽然有些新的阙门形制暂短出现,但不是阙门的主流形制。如短期流行的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阙,北齐时期有石棺床前立阙的习惯,这也是一种独特而且有时代性的阙门形制[6](图三)。隋唐时期主要的阙门形制为宫阙和陵阙。宫阙如大明宫含元殿的栖凤阁、翔鸾阁,就是典型的宫殿三出阙建筑。而且从隋唐时期开始,宫阙仅置于南向的正门,改变了汉阙在建筑物四面放置的习惯。其形制表现为左右双阙突出,用于宫城正门,呈“凹”形平面布局。这种阙门形制,由隋至清,历代因袭大致未变。现存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北京清代紫禁城午门双阙。陵阙最典型的实物资料是陕西唐乾陵经过考古发掘的乳峰三出阙遗址和朱雀门三出阙遗址。还有河南巩县北宋皇陵的阙台现在仍清晰可见。隋唐以后,诸如城阙、坞壁阙、宅第阙、墓阙、庙阙等,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三:安阳出土北齐石棺床画像石拼合示意图
    总之,阙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种类型,走过了自身发展的萌芽、成熟、延续三个历史阶段。她始于宫阙,也终于宫阙。这是阙门作为礼制建筑的充分体现。
    三、阙门的分类
    根据阙门用途的不同,我们将阙门分为宫阙、城阙、宅第阙、坞壁阙、陵阙、墓阙、祠庙阙七类。现分述如下:
    1、宫阙:自周代产生了阙门,至清代紫禁城午门的双阙,宫阙在阙门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西汉以前,大量的文献对宫阙有所记载。如《周礼》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治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郑众注曰:“象魏,阙也”。陕西凤翔秦都雍城遗址的钻探中发现一组建筑遗址,该遗址的第三道门专家考证为雉门,据文献记载,象魏(雉门)亦应遵循“阙门两观”制度,推测这里应有阙门的存在[7]。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后,使商鞅“筑冀阙宫廷”,说明秦咸阳宫也曾筑有阙门。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建有东阙和北阙,建章宫东、北二门之外也都有阙,名“凤阙”和“圆阙”。凤阙基址至今尚存,位于建章宫前殿遗址以东700米,长安城以西300米,在今双凤村东南。二阙东西并列。其中西阙基址保存较好,现存高11米,底径17米。二阙基址均为夯筑。其间有一条南北路,宽50米,为阙门的中央通道[8]。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各个宫城南门外均建有阙门。经考古发掘知,唐大明宫含元殿建有左右双阁,名为栖凤与鸾翔,它们实际上就是《含元殿赋》中所云:“翘两阙以为翼”的阙门建筑(图四)。而北京明清紫禁城午门双阙是宫阙发展的最终形式(图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四:唐大明宫含元殿双阙复原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五:北京明清紫禁城午门双阙
    2、城阙:文献中关于城阙的记载非常多,但由于朝代的更替、都城遭到战火的毁灭,城阙实物已不可见。目前考古发掘资料中最早的宫城阙门遗址当属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前的双阙遗址[9];经考古发掘的城阙遗址还有北齐邺南城正门朱明门前双阙[10]、隋唐东都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前双阙[11]。城阙的图像资料在甘肃麦积山西魏时期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图六)。这也是目前能看到唯一的城阙形制资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六:甘肃麦积山西魏石窟城阙壁画
    3、宅第阙:四川、山东、湖北、河南等地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阙门的图形,有的可能属宫殿或某些重要场合所用,但多数阙门已明显是住宅(图七)。四川不少墓的墓道两侧壁上镶嵌阙形画像砖,应表示在墓主人生前所居宅第门前情形(图八)。也有表示全宅风貌的画像砖,如宅院前对立双阙(图九)。在魏晋砖室墓中还有将墓门装饰成宅第门的阙门形式(图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七: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所刻带双阙的大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八:四川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凤阙画像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九: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所刻门外立有双阙的宅第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甘肃嘉峪关魏晋墓门上方阙型砌壁
    4、坞壁阙:这种阙流行于东汉中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不是孤立在大门以外,而是后退与大门平行,且在一条直线上,目的是加强防守。阙的顶部一般高于大门屋顶和两边院墙,仍保持双阙对峙的传统构图(图十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一:河南焦作东汉墓出土坞壁阙
    5、陵阙: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帝陵建阙起源于秦汉时期。最近,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工作中,在秦始皇陵园西面的内城和外城之间钻探发现一组南北相对的三出阙[12]。近年来对西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西汉十一座帝陵多建有阙门,都是在陵园垣墙四面中央修建,如汉景帝刘启阳陵。阳陵帝陵陵园四周有垣墙,每面垣墙中部均筑有阙门。考古发掘的南阙门遗址由一组两座三出阙相连接构成,三出阙的平面由大小依次递减的三个长方形组成。阙门的中间为中央通道,长25.5米,宽5.5米 [13]。南阙门遗址的发掘,从实物上证实了西汉帝陵的三出阙制度。此外茂陵、平陵、渭陵、延陵和义陵的陵园垣墙中央都有阙门遗址。
    东汉帝陵十二陵,除汉献帝禅陵在山阳外,其余十一陵都在洛阳附近。据《古今注》记载,从明帝显节陵开始陵园四面不筑垣墙,改用行马(一种临时性竹木做的屏障)。所以,我们推测东汉帝陵无阙门建筑。
    隋唐时期陵阙的实物资料是乾陵的乳峰双阙和陵园朱雀门三出阙遗址。乳峰双阙,是乾陵神道南端的阙台。双阙筑于东西乳峰山顶,气势宏伟,可谓是“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的典型。经考古发掘,两阙结构相同,均为三出阙(图十二)。朱雀门三出阙遗址,是陵园南门外的阙台遗址,位于朱雀门门址南约25米处。考古发掘证实,东西两阙均为三出阙(图十三)。唐乾陵朱雀门三出阙的发掘,使我们了解到了汉唐陵阙的异同。相同之处是陵阙均为三出阙,不同的是阙门设置的位置。即西汉陵阙在陵园垣墙中央。证明汉唐陵阙与文献记载的用阙制度相符。唐代陵阙脱离陵园垣墙,在陵园大门外另置。汉阳陵阙门和唐乾陵阙门的平面布局便是实证(图十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二:唐乾陵乳峰双阙遗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三:唐乾陵乳峰双阙复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四:汉阳陵阙门和唐乾陵阙门的平面
    河南巩县北宋皇陵前有“鹊台”遗存,即唐时“阙台”的别称。说明唐时帝陵前建阙习俗在北宋时期仍继续沿用[14](图十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五:北宋哲宗皇陵双阙遗址
    6、墓阙:根据《汉书》对霍光墓建阙僭越一事的记载,说明西汉时期,除了帝陵建阙之外,部分大臣的墓已经开始建阙。但现有的考古资料中未见西汉时期的墓阙,目前可以看到的是东汉墓阙。
    东汉时期县令、太守以上的官吏大多在墓前建阙。迄今为止在四川、河南、山东等省发现东汉及两晋时期石阙28处, 其中四川19座,河南、山东各4座,北京1座,均用块石雕琢后砌成。其中4座为祠庙阙,其余均为墓阙[15]。从形制上分有单阙和旁附子阙的子母阙两种。石阙多为仿木结构,以高颐阙为代表,分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台基、阙身上雕出柱、枋和栌斗,阙楼上雕楼面平座木枋、花窗和挑檐斗拱,屋顶雕椽及瓦饰,都很真实。这种阙可视为大型木构阙的模型。阙身上往往雕刻各种画像,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出行宴饮、舞乐百戏等,并刻勒题额,或标明姓名、官职,或记载营建年月。现存最早的墓阙是四川梓潼李业阙,始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最晚的墓阙是四川雅安高颐阙(图十六),为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六:四川雅安高颐阙
    北齐时期,有石棺床上立阙的形制出现,这是墓阙的另一种形式。由于目前所见石棺床立阙的资料均为粟特人墓葬[16],我们认为有可能这是粟特人采用汉式陵寝的一种方式,即在石棺床前立阙(图十七、图十八)。也可以称其为墓阙的另一种形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七:相传出自北齐墓石棺的三出阙画像石刻(现藏德国科隆东亚博物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图十八:河南安阳北齐墓石棺前侧双阙
    7、祠庙阙:是指建在祠堂宗庙处的阙,庙阙可能在汉代才兴起。现存河南嵩山三阙,分别置于太室山庙、少室山庙及启母石前,也都是东汉的庙阙。这种石阙也都是原型的模仿物,所以不可登临,尺寸也比其他阙小的多。
    综上所述,阙门的用途如果加以概括,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间使用的宫阙、城阙、宅第阙和坞壁阙,另一类是设置在陵园、墓葬、祠庙前的阙,它们是亡魂或者神灵居处的阙门。但是,作为直接体现最高统治者帝王权威的宫阙则是中国古代阙门的主流,其他形制只是在某一特定时期与宫阙同时存在。
    结语
    阙门是我国古代从周至清一种重要的礼制建筑形制,它产生于在周代。前身是实用性建筑物观。随着历史的发展,阙门也经历了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由早期单一形制的宫阙,演变成了多种类型的阙门。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终结,阙门这种建筑形制也随之消失。
    
    注释
    [1] 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文物出版社1999年。
    [2] 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四川汉代石阙》,文物出版社,1992年。
    [3]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4] [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文博》1999年6期。
    [5] [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2000年度勘探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2期。
    [6] 韩伟:《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之相关问题浅见》,《文物》,2001年1期。
    [7] 韩伟:《秦公朝寝钻探图考释》,《考古与文物》,1985年2期。
    [8]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P167,科学出版社,200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队:《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考古》,2003年7期。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临漳县邺南城朱明门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1期。
    [11] 洛阳文物工作队:《隋唐东都应天门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3期。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编:《北宋皇陵》,中洲古籍出版社。
    [15] 信立祥:《汉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
    [16] 姜伯勤:《安阳北齐石棺床画像石的图像考查与入华粟特人的祆教美术》,《艺术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原载:《考古与文物》2004年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