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专家论文 >

《最新时调》与民国初年的苏沪民间小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汉阳陵博物馆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汉阳陵博物馆  白冬梅
    在一处深山中小小的县城地摊上,偶然发现几本有趣的俚曲小书,随手翻翻而去。我的一位朋友,特喜欢这样的东西,听说之后,当即问清地址,竟然重入深山,收纳入手,归来喜不自胜。我因推荐有功,得以借来重新细读,果然十分有趣。
    这是民国年间由上海沈鸿记书局石印线装的《最新时调》,分为春夏秋冬四册。开本不大,只有10厘米宽,17.5厘米长,每册也仅有七八页,为便于携带的袖珍版。封皮彩印,多为儿童游戏图。每册前另有二副与内容有关的黑白图,算作插图。其后印有时调十多首。书中歌词皆吴语和上海方言,有如评弹类的唱本。只是没有印刷出版年月,从其内容和形式看,当为民国初年的书籍。
    这类小册子,向不为藏书家所重视,流传甚少,又曾历经三灾八难。时至今日,无疑已经成为珍品。
    书上盖有“程云龙”朱印几方,书中文字旁也全有红笔点断,想是这位程先生当年时常品赏吟唱,且是其极为宝爱之物。
    所谓“时调”,也是今天所说的流行歌曲。但此书并无乐谱,只有文字,因其是用传统曲调来唱,曲调早已流传与民间。
    有些名目下带有开篇字样,如《荷花大小新开篇》即是。开篇就是说唱时的开场引子。从其类型看,有十大类,有五更类,有宝卷类,也有时调新曲,但以五更类最多。
    书中歌词,反映社会现象比较丰富,即便在今天看来,内容也非常有意思,透过书中歌词,我们仿佛已经看透历史的烟云,窥视和倾听到本世纪那段历史;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苏州的商业、即有传统封建习俗又享有新派文明市民的生活、辛亥革命的硝烟、麻将、烟馆的乌烟瘴气,贫苦小市民和寄生小市民的生活……林林总总,一齐涌入我们眼前耳中。
    值得重视地是其中也有不少内容是颂扬辛亥革命的,真可说是“吴侬软语唱革命”。
    一
    此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唱段。
    这种唱段是民间艺人长期口耳相传下来的老唱段,有些渊源至少可以上溯至清代以至明。如《八仙庆寿春调》
    “正月里来闹元宵,八仙过海浪滔滔,王母云中姗姗至,俱去庆寿赴蟠桃。
    二月里来杏花开,韩湘子品萧驾云来,愿学修仙抛家室,曾度文公上天台。
    三月里来桃花红,何仙姑面孔红冬冬,懒人红尘愿寂寞,苦志真修在山洞。……”
    同类的还有《天女散花五更》《济公活佛五更》《小上坟五更》等。另有《戏名五更调》将各种戏名串起来,编为歌词。亦有《词曲五更调》将十六字令、忆秦娥、汉宫春等词牌串唱。反映了俚曲与民间故事、戏曲、诗词等相互影响的亲缘关系。
    如《词曲五更调》:
    “一更一点月光明,青山湿遍两同心,月上海棠一半儿,宫中调笑东坡引。二更二点月渐升,十六字令滴滴金,潇湘夜雨惜分飞,银汉浮搓汉宫春。……”
    在这一类题材中也反映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水果五更调》《杂货五更调》就比较少见,与此相类的还有比较新的《番菜五更调》等。其中《杂货五更调》历数当地商品与其产地,对研究当时当地的中国民间商品经济也有一定的价值。
    “一点一更月放光,小布出桐乡,呀呀得而哙,珍珠在两广,呀呀得而哙,紫皮甘蔗出西塘,染布坊,绍兴人呀,再好出黄汤,呀呀得而哙,锯子出南阳。 ……
    五更五点鸡声闯,杭州剪刀,呀呀得而哙,丹阳凉帽,细巧蒲鞋在陈桥,白铜出云南呀,苏州顾锈好,呀呀得而哙,宁波出年糕。”
    《番菜五更调》内容稍新,其中映射出西式餐馆在中国经营的早期状况:“一更一点月光圆,吾唱番菜馆。呀呀得而哙,装潢真好看,拥拥挤挤才扎满,真可观,大热天,外加电风扇,呀呀得而哙,好处说勿完。………
    五更五点月落西,先施公司里,呀呀得而哙,番菜最有味,牛排醋鱼加利鸡。走进去,坐下来呀,西崽满客气,呀呀得而哙,并勿拍马屁。”
    传统唱词是中国古代民间唱本文学的精华,在无数古代唱词中,大浪淘沙,经过历史的筛选,而能流传至后的传统唱词,必有其过人之处。
    二
    第二类是新编的内容,多为劝世之作,如反对赌博、吃鸦片,另有《上海搔大姐山歌》《娇妾十叹》《女工苦》之类的不少。《解放女郎五更调》则是挖苦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的过度开放新式女郎的。也有说浪荡子弟,大骗子的唱段。
    《自由女子十叹》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自由女”的看法。“……
    第三叹来叹爱情,看见男人笑盈盈,手携手来街上走,一些不怕难为情。……”
    劝人勿买奖卷的《奖券五更调》中唱到:
    “一更一点月光明,各种奖券来发行。假借善举做题目,明明来骗苦百姓。”
    反映江湖行骗的《叉麻雀小热昏》用江湖口吻拉客说:“齐个弄冬象,阿来叉麻雀,难得来碰头,总要叙一场。大小勿在乎,碰格两只羊,拖台板坐位,弄弄白相相。……”将江湖腔调写得维秒维肖。
    第三类是反映新文明新事物的作品。
    《乡愚游戏五更调》是说一乡下人进城,由于不了解文明被人瞧不起而大吃苦头的事。其中还有反映对国家时事的内容,诸如《国亡十叹》、《革命军五更》、《女革命五更》等。
    《革命五更》
    “一点一更月东升,来唱革命军,呀呀得而哙,马上得省城。汉阳铁厂汉口镇,一黄昏,到天明呀,才是民国人。呀呀得而哙,把守四城门。
    二更二点月正清,各省响应,呀呀得而哙,才是新军,新军旧军一家人,先约定,张人骏呀,总算大人物。呀呀得而哙,竟要弗成功。
    ………”
    《从军五更调》是鼓吹共和,劝青年参军的唱词。《劝青年五更调》。则高唱民族危亡,号召青年要爱国。
    三
    《最新时调》这些唱词,反映了清末和民国初年,江南苏沪一带的部分民间小调风格和其流行内容。清末民初,由于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所及,有些说唱更加商业化,多有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者演唱,自然,民间也有流传。酒楼茶馆,一时传唱成风。这种文化,自古有之,吴地的子夜歌就是其先声。这种地方民歌小曲属于通俗文学,但其中不乏雅文化因素,其唱词创作者有文人,也有说唱这本人。而且这种歌曲形式对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有说佛者、有说忠义者、说笑话者、说旅游的、说商业、说人物的,说各种事物的。内容十分丰富,俗文学的文化传播功能和其包容内容之丰富,在这里表现得非常突出。
    我们注意地是它的时代性很强,即能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新事物立即编出歌词,并广泛地传唱开去,一时可以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通俗文化的创作和传播特点,又隐隐有点古代民谣和童谣的影子。新创作题材,在书中占了一大半比例,而传统的只占到三成左右,故其自称为时调是当之无愧的。
    在艺术手法上,《最新时调》。常常旧瓶子装新酒,如五更调,其唱腔,其唱词,其过门,衬字,皆有章法套路,只要有新词几句,套入其中,立即人人会唱,这正是中国古代词牌的型式。其一段一段,就是古词中的阕。可惜现在的民歌,一旦定型,反而成了死词死曲,只能表现那既定的东西了,使其生命力大为衰减。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刘欢在北京演唱的那首《磨刀老头》,当其唱至调中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磨剪子来抢菜刀”时,数万听众竟然一同忘情地高唱起来,歌声激荡,天地为之变色,那场面、那气氛真是令所有的观众全身热血沸腾,震撼人心。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找到了感觉”的那种情景。这种壮观的场景,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我们试思,当郢人在楚都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千”,那不就是这样热血沸腾吗?另外,项羽八千楚军被困,其外围有数十万汉军,夜共唱楚歌,以致唱得楚军军心瓦解,几乎崩溃,不也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吗?在民歌中,如果领唱者词一出口,伴唱部分(如衬词、重复部分等)的人立即可以配合。民歌中如果有一群人帮唱,就十分热闹。歌剧《刘三姐》中即有这类场景。
    可惜,这种保留曲调,新填歌词的优秀传统,近数十年来已经近乎绝迹。
    我们现代的作曲家们,为谱一支动听的曲子,有时真是已经被逼到江郎才尽的地步,但又有大量群众熟悉和喜欢的调子放在那儿却弃置不用,这不是艺术最大的浪费吗?
    而古时的文学家们,运用人们熟悉的曲牌,可以随时进行创作,当下即能传唱,如柳永之词,能使有水井处皆有吟唱,正是这种歌曲体制的优势。而今,歌词的创作权利竟然不知不觉地被极为少数专业作词者垄断,其所能表现和反映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也必然有限得很。
    另外,《最新时调》在词曲中大量引入白话俚语,如“白相”、“阿木林”、“弗嫌多”、“美来西”、“搭搭滴”以及“面皮交关厚得来”等,初看也许不登大雅之堂,但极为正统文学家们称道的李清照词中不是也有“这次第一个愁字,怎生了得?确有其生命力,就看我们运用得如何,正如高明的建筑师对于什么样的建筑材料都不舍弃,能巧妙地运用一样,文学家们也应是如此才对。
    《最新时调》对于辛亥革命的宣传鼓吹态度坚决,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新观念的传播与信息的交流,俗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文人传至俗文学,俗文学至可以听可以唱的百姓,再由这些人与雅俗文化都难以直接接触的细民,一波一波地传向了社会大众。可以说,这类戏剧曲艺文学,其在当时的重要性,不亚于今日的电视报纸对于公众的影响。
    《最新时调》。是时代之声,是民间的一面小镜,它深刻而真切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民俗和历史,一此珍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