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报自今日起在理论版开辟“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60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6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对于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宣传、普及唯物史观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唯物史观也在中国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但从总体上说,广大知识分子对唯物史观仍然比较陌生。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史学工作者中大力宣传和普及唯物史观,成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949年7月,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任主席。研究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学习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各种旧历史观”。同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中也明确规定:“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1951年7月,在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史学会。郭沫若指出,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成立后的两年间,中国史学界已经出现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1953年,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成立,明确强调广大史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著作。1954年,《历史研究》杂志创刊。郭沫若在《开展历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发刊词中指出: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这就是我们所遵守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集、选集或文选相继翻译出版,《毛泽东选集》也开始出版,这为广大史学工作者自觉学习唯物史观并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1952年,在知识分子中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和学习运动。毛泽东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54年,开展了对胡适学术思想包括胡适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实用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批判。这些批判涉及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如何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如何认识历史前进的动力以及如何认识历史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等。这对于学习和宣传唯物史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广大史学工作者包括一些著名的老一辈史学家都表示“一切从头学起”,对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来研究历史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在思想改造和学习运动中,由于没有严格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使一些人因所谓“资产阶级倾向”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错误批判。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介绍、学习苏联史学理论及其研究实践;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批判和清除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及封建主义传统史学的影响。大批苏联史学家的名著被译成中文出版,成为高校历史系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历史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苏联关于封建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三联书店,1956年)、《苏联关于游牧民族宗法封建关系问题的讨论》(科学出版社,1957年)、《封建社会发展阶段问题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等文集。 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可以说,“文化大革命”首先是从史学界开始的,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受到严重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历史学规划会强调,实现中国历史学规划,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当务之急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这是重中之重。1983年4月召开的中国史学界第三次代表大会,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科学。大会强调:世界上一切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学说中,唯一真正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学说,是马克思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1983年5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加强中外史学理论研究,并作出了定期召开全国性史学理论研讨会的决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迄今已召开了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先后就历史与现实、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自然科学方法与历史研究、历史学方法论、历史认识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外国史学理论的传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影响、东方历史发展道路、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全球化与全球史、中国世界史研究体系建设、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新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展开热烈的讨论,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机构、刊物等也得到不断发展。比如,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史学理论研究室,不仅承担国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课题,而且培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硕士、博士生,接收博士后科研流动人员。1992年,《史学理论研究》杂志创刊,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阵地。1993年,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研究分会成立。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其宗旨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展中外史学理论、方法论的研究,促进我国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繁荣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2004年4月,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成立撰写《史学概论》课题组,这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又一重要推动力。《史学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形态,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的新体系、新发展。该书对加强全国高校历史系师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有着重要作用。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成果 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大方向完全正确,成就有目共睹。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广大史学工作者通过认真学习唯物史观,迸发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开展了热烈的争鸣和讨论,有力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有:中国古代史分期(即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汉民族形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其中前5个问题被人们称为“五朵金花”。另外,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3编4册、侯外庐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等也在这一时期出版。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30年来,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历史发展规律与五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地区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范畴;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偶然性和选择性;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认识理论、历史思维和历史记忆等。在中国史研究领域主要有:中国农业起源问题;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形态问题;中国文化的结构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和历史分期问题;明清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乾嘉学派的评价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属性和历史分期等。在世界史研究领域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现时代的本质特征;新殖民主义和新霸权主义问题;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及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周边国家历史研究;经济全球化、反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史研究;国际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冷战”后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变迁;生态环境史研究;中东等世界热点问题的历史探源等。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而且从整体上推动了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 【作者名片】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历史学科首席专家,《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近年来主要学术著作有:《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全球化和全球史》、《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历史认识概论》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