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演录》(法)雷蒙·阿隆 著 希尔维·梅叙尔 编注 张琳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4月版 1983年雷蒙·阿隆去世时,他已经是法国公共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无论如何,这样的荣誉都不算太迟,历史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狂热和激进的革命后,终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宁跟萨特错,不跟阿隆对”的说法是有多么不靠谱了。也难怪,论及二十世纪法国知识分子,阿隆和萨特是最为人并肩称道的两位,从早年小同学间的亲密友谊到巴黎高师的求学神话,从对哲学的共同痴迷到对政治立场的不同选择,从两人1947年开始决裂到1979年握手言和,这两位哲人之间的一切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这两位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的待遇却大相径庭,萨特的声望一直高居不下,而阿隆生前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法国知识分子中的“局外人”。 阿隆的“局外人”身份并不是因为他对法国的公共话题视而不见,二十世纪法国的政治和历史的发展,阿隆一直都深入其中,但是他的“介入”一直都是一种旁观者和清醒者的姿态,而这种姿态却一直被误解为保守和怯懦,追随者寥寥。相反,倒是他一直声称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小同学萨特在二战后高度“介入”了法国政治和历史现实,而且选取了一种颇为激进和狂热的姿态。二十世纪的法国,概而论之,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要面对着这种境况:你是选择共产主义的苏联还是资本主义的美国,在呼吁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名单上你签还是不签,你是选择拥抱革命还是镇压革命。历史仿佛成为了一道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你只要轻松地选对了立场和阵营,就可以放弃对所有问题的思考和正视。如今我们回首那段历史,当然可以说那样的选择很愚蠢,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历史发展的结果和真相。而对那些涉入其中的人物而言,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想想萨特与加缪的分歧,想想与萨特与阿隆的决裂,历史往往需要许久才能为你拨正衣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阿隆在法兰西学院开设了两门关于历史的课程,一门是1972-1973年间的“从德国历史主义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另外一门是1973-1974年间的“历史世界的建立”,后集结为了《历史讲演录》一书出版,书中延续的仍然是他三十年代的历史意识的反思,只不过从当初的初见雏形到如今经过了多次政治、战争和历史的历练后更为成熟,他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即是说不是那种纯粹理念的历史,分析的历史,而是一种行动的历史,现实的历史,实践的历史,人的历史。 阿隆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纳粹主义的兴起,苏联共产主义兴起,冷战时代,法国的学生运动,对各种政治和历史的态势都有着平和而理性的认知。正是在这种对照的语境中,他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清醒的“介入”姿态,而不是一味狂热地拥抱革命。在他看来,历史中存在着理性,正如存在着关于过去的知识。但是,终极的理性或知识无论是否存在,都是靠不住的,只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达致那个目标,因为我们本就是历史中人,局内人的历史身份剥夺了我们整体视野,令我们无法做出整体而全面的判断。 对阿隆而言,历史只是一个插曲,哲学才是他的伟大抱负,所以他总觉得不如萨特,因为萨特完成了自我的写作夙愿,而他自己深陷现实的深渊,被历史的宏大图景所迷惑,力图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寻到一种历史意识的途径,探索历史的存在意义,被人长久的孤立和误解也无所怨言。但历史往往是公正的,至少在他去世之前已经让他意识到了这种公正的评价。▲深圳晶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