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800读书网] 如今国内长篇小说是一年比一年丰收,但也日益受到读者的冷落。最近读到一部比长篇小说还要精彩的历史著作《全球通史》。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全球通史》算是第一部。像当年读者惊叹汪曾祺小说《受戒》时说"小说还有这样写法"一样,我也惊奇《全球通史》"世上还有这等史学著作",相见恨晚! 一年前,北约轰炸南联盟时,传媒常将巴尔干称作"历史上欧洲火药桶"。我的世界史没学好,不明白这样称呼的来由,加上近年世界格局日益风云变幻,自己很想补上一课,便有意识地找寻适合的有关世界史的书。《全球通史》的书名很吸引人,正如它字面含义一样,这是一部从"全球"而非"世界"的角度研究、思考和书写的史学著作。作者真正做到了从"地球村"的视觉来给读者讲述世界的故事,对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厚此薄彼。那睿智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简练而大气的结构一下子抓住了我。可惜当时国内只出版了上册《1500年以前的世界》,意犹未尽。最近有幸买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下册《1500年以后的世界》。厚厚的近千页书,又是一口气读完。 《全球通史》不是简单地对人类文明进程加以概括总结。它把过去同现在联系了起来,以一种对现在有意义的方式去分析过去。作者更像一位沉着而富有智慧的导航者引领我们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去找到今日世界的注解。每一编后附有一篇"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的短文,很象一篇篇思想随笔,让人跟着一同思考历史。作者不仅把史学著述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且还把现在同未来联系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学不能像水晶球那样用来预言哪个政党获胜、哪个国家领导人遭到暗杀、哪个国家会发生一场革命或哪个地方会爆发一场战争。但是,历史若得到适当的研究,就能表明各种条件和政策的什么样的结合在过去导致了暗杀、革命和战争。如果我们不研究过去,现在就会显得很神秘,而未来则会显得很可怕。有鉴于此,全书显得气势磅礴,抒写的是一种大历史却又让读者感到强烈的现实感。相比之下,国内的史学研究却越来越钻牛角尖,远离大众,躲进书斋成一统,谈不上让普通读者也喜爱他们的历史著作。 《全球通史》关注了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文明,已经走出了狭隘的"西方民族文明中心"史观。作者想达到让读者仿佛栖身月球俯瞰我们所在的巨大的地球的效果,让每一位居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读者得出的观点尽可能客观、一致。正是作者的这一不同反响的立意使得《全球通史》在1970年出版的时候(当然那时的中国读者无法读到此书),就格外引人注目,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作者将世界历史概括在三大课题之下来考察研究: 1、欧洲扩张的根源:为什么向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的是欧洲而不是欧亚其它文明中心。 2、欧洲扩张前夕的儒家世界、穆斯林世界和非欧亚大陆世界:它们的基本状况、制度及其影响欧洲扩张的性质和进程方式。 3、欧洲扩张的阶段。 通过这一结构来考察了世界历史的主要趋向,揭示了十九世纪的世界历史的主要特点是欧洲在全球占支配地位;二十世纪的主要特点是非西方世界对西方统治的反抗和世界格局重新平衡。按照作者在本书中的观点,中国的儒家文明是内聚性的,不象欧洲的基督文明那样有着外向性。历史上的中国尽管遭受到多次入侵,并两度为外来皇朝所统治,但"这些入侵只是扰乱而并非改变中国。中国有史以来经历到的,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框架上的皇朝的兴亡递嬗,而非大规模的碎裂和新的开始"。儒家文明的内聚性也解释了向世界扩张的不可能是中国,以及欧洲扩张时期中国的被动和被淘汰出局的本因。但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一轮发展中,科学技术双刃剑的另一面;一味地向外索取;私欲膨胀;人际冷漠和道德沦丧不断让学者和思想家们又一次想起了儒家文明。《全球通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不同文明没有熟优熟劣之分,在不同条件下各大文明都曾辉煌和灿烂过。未来更需要汲取各种文明的精华,来温暖我们人类日渐冰冷的心。 读完这部书,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好象知道自己今天所处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和它的来龙去脉,但也更加陷入了对这个世界去向何方的阵痛和深思。难怪著名历史学家J·汤因比评价此书"《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 读这样的巨著,更象是阅读久违了的宏大精妙的长篇小说,"小说"里给我们描绘了全人类的苦难、凶残、冷漠、善良和进步。 比小说还要精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