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 [经济-社会史评论网] 早在20世纪上半叶,法国年鉴学派以及英国和美国的历史学家们就相继出版了许多有关日常生活史方面的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德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要晚于西方其他国家。然而,当他们涉足这个领域时,就有了良好的开端,汉斯—维尔纳·格茨的{欧洲中世纪的生活》(Hans—Werner Goetz, Lebenin Mittelalter,Mǖnchen Aufl. 6 1996, 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所引,凡未注明者,皆出自该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的作者认为,日常生活是我们认识过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历史研究来说,不只是少数从事政治的人具有历史价值,而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历史价值,都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对象。因为历史是一个多层面的研究领域,“这个领域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对所有历史习;境和生活范围内的所有空间的人都产生了兴趣”(序言,第 1页)。因此,作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那些没有推动世界历史,但又与之不可分的‘普通’人”的身上,或者说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的社会群体”,“所有生活层面的人都极受关注”。作者力图以此与“符合今天社会大众各阶层日益增强的历史意识相吻合”(序言,第1页)。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这方面并没有去迎合渎者的趣味,描写一些所谓的奇闻轶事,所谓的“隐私”性的生活,而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现有的匮乏的史料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批判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了这本通俗易读的历史著作。正如本书的作者在前言中所写到的:“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尽量生动地描写日常生活,而是要考察不同生活圈子人的日常生活……对此提出了这样一个主要问题,日常生活是怎样被融进到机制的、空间的和社会的环境中,也就是说,在已给定的先决条件下,提供了哪些日常生活的方式”。(前言,第2页)作者在考察了影响日常生活的先决条件,即机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后,按照西欧中世纪传统的三个等级的社会结构的观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农民、从事精神活动的(祈祷的)修道士、从事战争的骑士,以及对中世纪社会结构的改变产生重大影响的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用经过科学考证的史料,分析了存在于中世纪的社会群体的机制(制度)、空间(组织结构、居住的条件和形式)、人 (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经济活动(财产、收入、支出和社会活动等方面)。 与杜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们撰写的有关生活史方面的著作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写作的重点仅局限于日常生活这个范围之内,而是将其与政治制度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个在孤立的、与国家和社会制度相脱离的范围内进行的,而是包含在其中,而且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和文化方面的决定和相:互关系,又反作用于每个个人。反之,社会只建立在允许大众生存和思考这样的结构的基础上”(前言,第2页)。作者还着重强调了各个等级不同的心态、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并且把所有这些与西欧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各个机制为每个生活圈子都构成了有空间的统治形式的框架,有其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条件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有的标准”(该书,第275—276页)。作者在本书的结束语中得出结论:“生活方式受各种目的和职能的限制,也受人的等级的制约,与多空间的社会圈子(修道院、领地、诸侯宫廷、城市)相适应”。(该书,第273页) 日常生活史与政治制度史的有机结合是这部著作最鲜明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作者所研究的日常生活史没有随着“对日常‘时尚’的兴趣的减弱”,或者是读者和出版商对一些所谓的相应题材兴趣的削弱,而失去对它进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史才会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进入德国传统历史学的领域。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的学院派历史学家逐渐地接受、并且一步一步地涉入了法国年鉴学派开辟的新史学领域。然而,他们并没有丢弃自己史学的传统,而是把大师朗克建立的实证主义史学,与新史学的方法(如结构史学、心态史学、经济史学、比较史学,等等)和新史学开辟的新的研究领域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大众可以轻松阅读的学术著作,《欧洲中世纪的生活》就是这样一部代表作,因此,本书在1986年第一版之后的十余年内再版了6次,并且被译成了日语和英语。 [本文原载于《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经济-社会史评论网转发] 2004年4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