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天赵法新 [《天津日报》专副刊] 公元8世纪到9世纪之间,欧洲大陆西部与中部曾统一于法兰克加洛林帝国之中,这虽然只是短暂的不巩固的统一,对欧洲以后的历史发展却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罗马基督教会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统治地位的确立,欧洲中世纪特有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丕平献土 宫相原只是国王宫廷总管,随着法兰克国内内战不断,王权削弱,实权逐步落入各宫相手中。从674年起开始了各国宫相争夺法兰克王权的内战。开创加洛林朝的先驱登上了墨洛温王朝的政坛。第一个奠基者———“锤子”查理,其父赫斯塔尔·丕平于687年打败纽斯特里亚宫相的军队,集两宫相大权于一身。死后,其妻普来克特鲁把持大权。此时“锤子”查理因被控杀死丕平嫡长子而被关押,嫡长孙是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国家极度混乱。查理趁机逃出监狱,收罗拥护者,开始征讨四方,重树宫相特权,平息内乱,挫败萨克森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 其子“矮子”丕平继承父亲的权力,但并不满足于仅做一名宫相,认为希尔德理克———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块招牌碍手碍脚。他应当改变自祖父以来的“打杂”形象,做一名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法兰克人之主。虽然,他身材矮小、体格瘦弱,却有无穷精力和才智,显示出非凡的领袖素质。原来王朝的贵族不想屈从于一个“打杂的”,轻蔑的议论横生,丕平听在心里,不动声色……一天,他召集军中贵族去领略一场格斗。圈子里,一头庞大凶猛的公牛和一头凶残的狮子正对峙。狮子狂暴地扑向对手,咬住牛的颈项。围观者面面相觑,心中泛起阵阵寒栗,这些出入沙场的人们头上冒着冷汗。“谁去把狮子从公牛身上拉开,或杀掉它。”丕平将剑一般的目光投向人群。“陛下,天下恐怕无人敢尝试。”人群中挤出几个字。丕平冷笑一声,矮矮的身形从座位上立起,抽出宝剑,一时血光四溅,两只动物头颅一同滚落在地。他擦擦宝剑上的血迹:“大卫、亚历山大都在年少时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难道我不配做你们的主人吗?”宝座前,一片匍匐的人群……随后,他召集大臣开了一个民众大会,匆匆派出一个使团觐见教皇。 罗马教廷庄严肃穆。使节毕恭毕敬道:“尊敬的教皇,我们的国家是由没有实权的国王统治好呢?还是由掌握实权的人来统治好呢?”教皇的回答令使团圆满完成使命:“由握有实权的人来当国王更好些。”丕平的设想变成现实。752年,苏瓦松再次成为历史注目之地。丕平在诸侯、贵族、僧侣参加的集会上宣布了教皇的声明,各诸侯慑于其武力,僧侣附和于教皇之意见拥护丕平。在敲打武器和欢呼声中,新的国王诞生了。 751年,伦巴德王艾斯托夫占领拉文那,结束拜占庭的意大利统治,教皇权威和领土受到极大威胁。他们兵临罗马城下,要求其归他们保护,罗马居民每个人头交纳一个古罗马金币的贡金。教皇斯特望二世断然拒绝,但东罗马帝国的防御力量不能够再网盖意大利,于是,教皇便光着脚,扛着圣像,带领属下及神职人员进入教堂,把灰撒在恸哭的罗马居民头上,向天主乞求赐予和平。但天主并没体恤自己的信徒。走投无路的教皇把乞求目光转向当时西欧惟一的天主教国———法兰克王国。 曾经受恩于教皇的丕平,出于需要,没有袖手旁观而给予全力相助。为了避免给别的王国留下把柄,他先派出三个使团去伦巴德王国进行调停,以期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平努力均告失败后,丕平决定出兵远征。此时的加洛林王朝尚未强大到可控制意大利领土,丕平的军事行动停留在为教皇收复失地,以赠礼的办法把意大利中部领土赠给教皇。于754年4月在克尔西签订献土文件。 从754到756年,丕平两次打败伦巴德人。756年,伦巴德王艾斯托夫根据法兰克、罗马、伦巴德三方协议,把他侵占的意大利中部领土交给教皇。这片领土包括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首府和大部分总督区,在彭大伯里斯地区的大部分城镇,以及埃米里亚、科马基奥和那尔尼的某些城镇。这时,没有明确的边界,而是以罗马教皇和拉文那主教,两地贵族所拥有的地产为范围。丕平特意从巴黎派出一名修道院长去索取这些城市的钥匙,连同754年的献土文件一起放在罗马梵蒂冈圣彼得的陵墓上,以示丕平向天主、向圣彼得奉献的诚意。 2、《罗兰之歌》 当堂·吉诃德骑着瘦骨嶙峋的老马,与风车大战,把村里的养猪女郎当做贵妇人而献上爱情时,你会哑然失笑。假如历史倒退几个世纪,这种骑士精神会受到颂扬。罗兰在朗塞瓦尔峡谷,展示了骑士风度。查理曼对上帝说:请让太阳暂停西落,我要摆战场。于是“罗兰之歌”传唱了几百年。 真正完善的骑士制度是9世纪确立的。骑士风度和精神使得他们在战斗中勇敢作战,遵守诺言,忠于首领。查理曼这次带来了他的侄子罗兰,一个合格的武士。他勇猛善战,头脑灵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查理曼对外征战总让他随行。这时,对萨拉戈萨城的战斗没什么进展,该城首领在拖延时间。法兰克大营,萨拉戈萨城的使者挽着求和的橄榄枝,觐见查理曼:“我们国王让我向您致意。只要您从这儿撤军,他就改变信仰,接受洗礼,永远做您的藩,并献出金银财宝。”查理曼沉吟良久,在军中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和战大计:“我想听听诸位的意见。”罗兰劝叔叔:“决不能相信马西尔,以前他也求过和,反倒杀掉了我们的和谈使者。我们只有让他彻底臣服。”“我的孩子,你太鲁莽了。陛下,对于我们神圣的基督来说,是消灭马西尔的肉体对陛下有利呢,还是让他皈依天主,使圣疆扩大更有利呢?”罗兰的继父伽尼龙反对道。“对,伽尼龙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况且我们后方告急,理应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莱蒙斯附和着,“不过我们不能不防。” “那好,我们就派使者去一趟。”查理曼道:“谁去好呢?”大臣们都回避查理曼的目光,罗兰自告奋勇地说道:“我去。”“你不能去。”查理曼摆摆手,“最好选一个年长的。”又一阵沉默,没有人自荐,也没有人推荐别人,罗兰开玩笑地说:“让我继父去吧。”大家都舒了一口气,伽尼龙十分气恼,又不好发作。 伽尼龙一路上把罗兰恨得咬牙切齿。马西尔接见了他。伽尼龙说:“我们最尊敬的大帝收到了你的书信,不过你必须信守诺言,否则,我帝国大军将踏平你的城池,烧毁你的市场,把你绑到法兰克落个可耻的下场。”马西尔恨不得一枪把他扎死,但又强装笑脸:“我很想了解一下查理曼国王。”“他是当今世界最强有力的君主,他还有一个得力助手罗兰。他这次撤退,一定让罗兰断后。”伽尼龙在出卖自己的军队。 查理曼开始撤军了。罗兰率领2万人断后,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御膳官吉哈德、宫伯安塞尔姆。丹麦将军容吉尔当做先锋开路。查理曼大帝在莱蒙托的陪同下,朝着本土阿斯可尼地区进发,主力消失在崇山峻岭中。 罗兰的后卫部队也进入形势险恶的伦西瓦列斯山口,为适应地形和山隘的特点,军队排成长列。突然,山南传来一阵喇叭声,那广阔而茂密的山林里冲下一队人马。“阿拉伯人!”军士大呼。“来得正好!”罗兰很镇静,“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战斗了,不必再为叔父的安全担心了。一个真正的骑士早已做好为大帝献身的准备了。”阿拉伯人像潮水一样涌来,刀枪如林,头盔闪闪,光怪陆离的斗篷在阳光下闪耀。三角旗在风中飘来飘去。罗兰抽出了他的居郎德尔宝剑,纵马上了一个高岗,对士兵们大呼:“战斗吧,为了上帝的荣誉,去反抗异教徒的强暴。即使不幸牺牲,你们将升入天堂。”“冲啊!”军队在呐喊。阿拉伯人人踏马践,法兰克人刀光血影,士兵们一个个倒下了。法兰克人终究寡不敌众,罗兰受伤了。他想到腰中的号角,他吹出一声长鸣。 罗兰面对着异教国土,想着自己的一生。在后人写的《罗兰之歌》中,有一首概括其一生的诗: 晶莹而纯洁的居郎德尔剑, 我用你为查理征服了安茹、不列颠, 我用你为查理占领了诺曼底……(诗里的查理指查理曼) 罗兰抱着宝剑安详地死去。 查理曼赶回来时,敌军已撤走,他悲愤地埋葬了罗兰,严惩了伽尼龙。罗兰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作为一个骑士所应效仿的模范,在法兰克大地上流传…… 但罗兰仅是当时社会效忠国王很普通的一员,大肆的宣扬无疑是统治者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政权拥戴者…… 这次查理曼又失败了。但他不是败在伊斯兰教徒的手中,而是败在基督教教徒的手中。上面的记述是在法国流传的一个传奇故事。真正的经过是法兰克军队在撤退中误把潘普洛纳当做柏柏尔人的城市而给夷为平地,激怒了加斯康人,他们袭击了罗兰的后卫。 3、查理曼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 学界一般认为,“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前后西欧中世纪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这一现象的出现,对西欧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作用,同时这次文化的复兴也与当时的统治者查理曼大帝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在公元8世纪时几乎被破坏殆尽,辉煌灿烂的古典文明濒临灭绝的境地。在查理曼帝国的辽阔疆域内,臣民几乎都是文盲,就是查理曼大帝本人以及宫廷里的许多显贵大臣,也大都目不识丁。查理曼大帝深切感到,靠武力征服得来的统一也许并不能带来长治久安;没有文化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国家,这偌大的帝国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统一。于是查理曼大帝在宫廷中办起了学校,培养人才。他从欧洲各地广泛招聘知名学者,到宫廷传授知识,其中较著名的有来自英格兰的阿尔昆、来自法兰克的爱因哈特和来自意大利比萨的保罗等人。另外,查理曼大帝还在主教座堂里建立学校,培养神父与教士,讲授神学;而修道院兴办的学校是最为普及的,学校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基础课,即“七艺”;另一类是神学,旨在培养神职人员。这就是中世纪西欧学校的起源,这些学校的兴建为中世纪西欧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在宫廷学校里,查理曼特意挑选了三种人家的子弟就学,即名门巨第、中等之家和寒门小户出身的子弟。每过一段时间,查理曼便把学生们召集起来,亲自检查他们的作业。结果发现,出身中等和寒门的子弟功课较好,而出身高贵之家子弟的学习情况却十分糟糕。每次检查完毕,查理曼便亲切地对学习好的寒门子弟学生说:“我的孩子们,由于你们竭尽全力执行我的命令,因此深得我喜悦,你们自己也学到了知识,你们要继续学下去,我将赐给你们主教的管区和华丽的修道院。你们永远是光荣的。”对那些学习不用功的富家学生,他则愤怒地斥责道:“你们这帮贵族大官们的少爷,你们这群养尊处优的花花公子!你们仗着出身和财产,对我要你们谋求上进的命令置若罔闻,竟敢恣纵于奢侈和嬉戏,沉溺于游手好闲和吃喝玩乐。我鄙视你们高贵的出身和漂亮的衣饰!我发誓,除非你们发奋读书,弥补过去的怠惰,否则你们永远也不会得到我的任何恩宠。”他说到做到,时常把学得最好的穷孩子提拔上来,授予较高职位,表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 查理曼不仅致力于提倡文化教育,督促学习知识,为帝国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他还身体力行,率先扫盲,勤奋学习。他礼贤下士地自称是阿尔昆的门徒,从他那里学会了修辞学、辩论术和天文学。经过刻苦攻读,他掌握了古德语、古法语和拉丁文,并粗通希腊文。爱因哈德说:“他经常在枕头下放一石板,以便在闲暇时习字;但因他开始太晚,故成绩不佳。他狂习拉丁文,但在宫廷中仍说日耳曼语;他编辑一本日耳曼语文法,并收集早期日耳曼诗歌的杰作。”他还发布敕令,督促教会和修道院兴办学校,传授知识文化,搜求、抄写古典著作和早期基督教的著作,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查理曼的这些成就,曾获得一些西方史学家的大声喝彩,“加洛林文艺复兴”的说法可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在当时欧洲处于野蛮、愚昧和混乱的情况下,查理曼的作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他统治的46年中,法兰克的文化教育比过去几个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查理曼大帝的文化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成果。 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是短暂的,但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使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文化衰退过程发生了转折,出现了生机。不过从整体上说,这一时代的学术素质依然是比较低的,尚不足与当时存在于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文化、存在于巴格达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及存在于科尔多瓦的西班牙穆斯林文化相媲美。然而,尽管如此,一种崭新的欧洲文明已经在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之中生根了,它融合了罗马世界帝国的观念、希腊-罗马的理性遗产、基督教的彼岸思想以及日耳曼民族的习俗,为后世西欧中世纪中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4、凡尔登之盟 “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臣并非爱主而俯首帖耳,百姓并非爱主而争用,只因敬畏主人的威势。来自军功的权威,并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功效。查理曼笨重的帝国已在他还有微弱亮光的权力光圈中晃动了。跌跌撞撞的帝国虽然给了他一个面子———他交给儿子一份完整的家产,但权力和财富对某些人永远是挡不住的诱惑———三个孙子大动干戈…… 查理曼帝国笨重庞大,不能机动灵活地自我保护。各领主又虎视眈眈,他决定分帝国给三个儿子。仿佛天意一样,两个儿子先他而去;使得他能把整个帝国传给他仅存的儿子“虔诚者”路易,避免了一次帝国的瓜分。但他知道帝国的前途是黯淡的,儿子的能力是远不及他自己的。因为儿子柔顺的性格是与统治这片帝国极不相称的。路易的确不如他父亲,虽然查理轰轰烈烈地给他举行了加冕仪式,但父亲却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和权威传给儿子。路易在查理曼死后未能保住皇帝称号的尊严而开始受制于贵族和教会势力。他做了一些努力来加强中央行政机构,利用教会改革来继续维护统一。为了让他的称号“虔诚者”名副其实,他将查理曼的声乐歌手和妃嫔之流赶出宫廷,代之以教士和僧侣,大力支持寺院改革。他对教会进行了最忠诚的表白。他想依靠宗教建立统一的基督教帝国———世俗的上帝之城。但帝国不能在梦呓中崛起,路易缺乏的仍是保持帝国统一的实力。 路易是加洛林家族第一个考虑把最高政权传给长子的人。他设想这样可以从政策上维护王国的统一,而不是听凭命运的摆弄。但在817年,由于以他三个儿子为首的封建主的逼迫,不得不将帝国预先划分给三个儿子罗退尔、丕平和路易。作为对自己设想的坚持,让长子罗退尔保留皇帝称号和对其他两个王国的最高统治权。路易的用心是良苦的,他没有能力为帝国再添荣誉,却不想愧对祖先。他一定要让帝国有一个完整的形象,不管其实质怎么样。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竟成了统治法兰克王国分裂前的最后一位皇帝。立长为嗣的设想由于诸位幼子的纷争成了泡影。当时皇帝的称号已失去了其实质意义,不如实际领土有吸引力。当路易想再划出一部分领土给新生儿子“秃头”查理时,本来就占了便宜的长子罗退尔首先反对,因为这将要划出他的一部分领地。于是父子、兄弟间兵戎相见,多年混战不休。帝国陷于一片混乱恐慌之中。840年,路易终于结束了不愉快的统治而撒手尘世。罗退尔则急忙宣布承袭皇帝称号,想执掌帝国的最高权力。“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分别争取东、西法兰克王国的独立王权。他们想以独立来驾空罗退尔的权力。 罗退尔退让了,历史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 843年,这是令西欧永远铭记的一个年代。这个年代预示了现代欧洲政治结构的前景。他们三人在凡尔登签订了和约。条约规定罗退尔继续保留皇帝称号,但不能在其他二人辖区内享有最高治理权。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王国,日后成为现代德国的核心;“秃头”查理为王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为现代法国。罗退尔辖有中间的狭长地带,它有两个首都———罗马和亚森。但由于这块土地部族纷杂,划界不清,此后千余年便成了东西两强反复争夺的对象。罗退尔死后,他的领地被三分,几个王国忙于内战无力他顾,于是名义上的皇帝称号在几个王国中相对有实力者之间转移。 《天津日报》专副刊-文史-第14版-2004.2.23 |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