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川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构建21世纪的世界文化,首先需要人的文化自觉。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优质方面,应借经济全球化大潮澎湃而多元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继续交融。这才是未来世界文化形成的惟一途径。 经济全球化大潮呼啸而来,席卷整个世界。同任何一种历史现象一样,经济全球化本身也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这一潮流不可能永远局限在经济的河渠之中。洪水滔滔,四处漫溢,必然涌向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全球化有着它的正面与负面,一面发扬着美好,一面孳生着罪恶。美好的光明面,理应成为它的主导方面,也必然成为它的主导方面。然而,这个历史的必然要经过人们主观上长期的艰苦奋斗,方能获得。 且以文化为题,略抒己论。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明确指出: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个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来往和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经典作家在这里关于“世界的文学”的论断,广而言之,也可以作“世界的文化”来理解。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世界文化,而在于人类在21世纪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世界文化。 构建21世纪的世界文化,首先需要人的文化自觉。 有一种“文化自觉”,应该承认它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且出自当代西方高度发展的文明平台上,这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一些学者所竭力宣扬的“西方文化普世”或“美国文化普世”论。依照这种“文化自觉”,历史的发展将必然地展开一场文化大扫荡,西方或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的文化将扫荡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人类要迎接和努力构建的文化全球化,就是将美国和西方以外的众多民族文化一一淘汰出局。美国文化定鼎世界之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到来之时。 这是一种荒谬的“文化自觉”。它愈是大行其道,距离时代的要求和全世界人民的需要愈远,距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愈远。 既然是“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既然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那么,作为全人类公共财产的精神产品就绝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来自某个或某几个特定民族,而世界文化也同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由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来形成。 在构建未来的世界文化上,没有特定的上帝选民,没有赋予特定民族或国家的“天定命运”。人生而平等,这是镌刻在西方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旗帜上光彩夺目的神圣宣言。这是由西方首创的人类“共同财产”。作为首创者的衣钵传人,西方和美国理应更加珍视它,而不是亵渎它。构建未来的世界文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一律平等。将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贡献出来,融入未来的公共财产即世界文化之中,乃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神圣职责和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任何人不能抹煞。 与此同时,我们并不主张用一个极端反对另外一个极端。作为中国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同样反对“东方文化普世”的理念,反对用中华文化或东方文化压倒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今天,当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时,我们坚持上述多元文化观;即使今后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仍将继续坚持这样一种文化观。反对强凌弱、众欺寡,从来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我们坚持的这种文化观,绝非是出于策略考虑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站在人类发展大势高度的历史观、文化观。 我们赞成这样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它绝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绝不发出弱者无助的呻吟;而是与时俱进,主动搏击,倡导全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着共生的平等机遇。我们的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文化顶礼膜拜。如果全人类都只吃麦当劳、只喝可口可乐、只看好莱坞,那将是何等的无聊乏味,将是何等的文化贫穷。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优质方面,应借经济全球化大潮澎湃而多元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继续交融。这才是未来世界文化形成的惟一途径。 (编辑:莫凡) 人民日报网络版 2005-04-11 10: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