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7世纪后的危机和封建制的形成
    查士丁尼死后,拜占廷在西方的领土逐渐丧失。7 世纪以后拜占廷开始全面衰落,政治、社会和民族危机交织在一起,使拜占廷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6、7世纪拜占廷几乎是在战争中或战争威胁中度过的。拜占廷征服西方的战争打了20多年(533——554年),在东方与波斯争夺两河流域平原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个世纪(527——628年)。6世纪末和7世纪初又面临反击阿瓦尔人(即中国史书上的柔然人)和斯拉夫人入侵的战争;这些游牧和半游牧的野蛮民族从陆路和海路曾多次进攻君士坦丁堡,直接威胁帝国的生存。7世纪30年代,阿拉伯人从南方崛起,在短短的20年间,阿拉伯人征服了半个拜占廷帝国。到50年代,拜占廷永久失去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的大部分。7 世纪后半期,阿拉伯人的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东部地中海,迅速占领罗得岛、克里特和西西里等有战略意义的岛屿。阿拉伯舰队已渡过爱琴海,穿越赫勒斯滂海峡,进入马尔马拉海,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在70年代,阿拉伯舰队几乎每年夏季都要出征君士坦丁堡,对拜占廷国家的存在构成最严重的威胁。
    在长期对外侵略扩张和遭受外族入侵威胁的拜占廷,战争已成为国家和政府的经常性的职能,军队成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安全之所必需,军事在拜占廷的各行各业中占据特殊重要地位。早在6世纪拜占廷就在北非和意大利实行军区制,由军事长官督军兼理政务,取消了原先的行政区划。为了拯救帝国于危亡,希拉克略施行了三项重要改革:(1)把北非、意大利实行的军区制移植到东方各省。全部军队分驻在三个大区,各设督军一名。后来希拉克略之孙康斯坦斯二世(641——668年)更加完善军区制,使其成为以将军为长官的地方军事行政区。9世纪时全国划分为10个军区,10世纪为29个,11世纪为38个。军区的范围不断缩小,数目大增。以军区代替行省,地方军事长官兼有行政管辖权,一身二任。实际上全国都处于军事管制之下。(2)希拉克略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战乱时期没收大贵族的土地和财产被分给服军役的自由农民,作为世袭份地。他们战时作战,平时种地,向政府缴纳赋税,免除徭役。这一改革一方面加强了军队的经济基础,另方面也把拜占廷的生产关系转到小农经济上来,使奴隶制的生产逐渐向封建制过渡。(3)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希拉克略采取了大批动用教产的措施,利用教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号召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进行圣战,以打败异教徒和敢于入侵之敌。希拉克略这一改革为后来的圣像破坏运动&埋下种子。
    封建制的发展和圣像破坏运动
    8 世纪是拜占廷封建制的大发展时期。8世纪初,阿拉伯人对拜占廷又发动新的进攻。716年,阿拉伯人开始进攻小亚细亚,并推进到小亚西部的帕加马。皇帝狄奥多西三世(715——717年)束手无策,但是小亚军区督军立奥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于是立奥强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称立奥三世(717——741年)。从此开始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717——797年)。717——718年,阿拉伯人出动水陆大军再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形势万分紧急。立奥巧妙地利用希腊火粉碎了敌人对首都的围攻。立奥三世竭力整顿租税的征收,改善帝国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在亚洲部分建立7个军区,欧洲部分建立4个军区。立奥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由军士农民领取份地耕种,国家从中征收租税和贡物。但是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教会和修道院之手,它们还享有免税和免徭役特权,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军队的巩固。于是立奥从726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运动。730年1月立奥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圣像破坏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主张和参加破坏圣像的主要是东方各军区的军事贵族、开明僧侣、保罗派信徒以及其他反教会的下层群众;坚持圣像崇拜的主要是正教高级教士、旧贵族、修士以及欧洲地区的民众。君士坦丁堡工商界人士也站在圣像崇拜者一边。运动开始后,教会和修院的圣像、圣迹和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在帝国范围内,圣像崇拜和反崇拜的斗争异常激烈。教俗旧贵族以海岛为依托发动反政府的叛乱,遭到立奥三世的镇压。731 年教皇格雷戈里三世也进行干涉,他宣布开除立奥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立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君士坦丁五世时期(741——775年),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753 年皇帝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有300 多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会上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修院被封闭,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有的甚至被处决。圣像破坏运动是促进拜占廷封建化的杠杆。教会和修院的地产多半采用奴隶和农奴耕种。皇帝下令将没收的教产分赠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或者用以奖励在反对阿拉伯人入侵作战有功的军队官兵,从而培植了一大批新兴的军事贵族和领有份地的军士阶层。这就使拜占廷的封建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女皇伊琳娜在787年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813年立奥五世(813——820年)继位,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它的第二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均未超过前一阶段。843 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至此终止。但是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也无法收回。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不同等级的大封建主,军士和村社农民迅速沦为依附农民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化的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9至10世纪拜占廷的强盛
    从9世纪20年代到11世纪中叶的200多年间,是拜占廷封建关系得到迅速发展、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时期。拜占廷的地理位置,处于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包围之中。帝国的经济成就和城市繁荣,经常吸引一些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劫掠帝国领土,特别是进攻君士坦丁堡。在整个中世纪,君士坦丁堡曾遭受多次游牧民族和其他外部敌人的围攻,并有时沦于敌手。
    9世纪时,阿拉伯人对帝国的威胁依然存在。9世纪初,哈里发亲率大军侵入小亚细亚,水陆两军分别占领一些领土和岛屿;拜占廷方面也奋力反击,派军队深入阿拔斯王朝腹地。拜占廷与阿拉伯人的战争在9世纪前半期基本上处于僵持状态。拜占廷军队夺回了从叙利亚到亚美尼亚的大片领土,在帝国东部边境上建立了要塞。阿拉伯人也在要塞的对面构筑了许多工事。其中最重要的工事是塔尔斯要塞(在奇里乞亚)。战事几乎连年不断,但主要是在要塞线一带进行的。在地中海上阿拉伯人的海军占优势,重新攻占了克里特岛(823年)和马耳他岛(858年)。西西里岛的争夺战持续了50多年,终于878年为阿军占领。阿拉伯人以西西里和地中海其他岛屿为基地,对拜占廷在南部意大利的领地不断发起进攻。自9世纪末叶起,克里特岛成为阿拉伯海盗的基地,他们经常从克里特岛出发袭击拜占廷的其他岛屿和伯罗奔尼撒各城。10世纪以后,由于国内外矛盾的发展,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拜占廷在马其顿王朝(867——1056 年)的统治下,加强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帝国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拜占廷对阿拉伯人的战争处于有利地位。10世纪初夺占了叙利亚北部地区,10世纪后半期又收复了克里特、塞浦路斯和罗得等岛屿。阿拉伯人对拜占廷的威胁大为缓和。
    拜占廷在北方受到新崛起的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威胁。保加利亚人早在7 世纪后期已开始形成独立国家。但在最初的一个多世纪并未对拜占廷构成威胁,只是在9世纪初克鲁姆大公统治时期(802——814年)开始与拜占廷发生战争(809——813年)。克鲁姆率军南下,进攻拜占廷,而拜占廷军队两度攻掠保加利亚首府普利斯卡(809、811年)。811年,拜占廷军队在阿得里亚堡北部山区战败,皇帝尼基福鲁斯(802——811年)阵亡。克鲁姆率军进攻君士坦丁堡,久攻不克,保军遂劫掠色雷斯,并夺取阿得里亚堡。815 年,拜占廷终于战败保加利亚王国,迫使它缔结三十年和约(817年)。在9、10世纪之交,西蒙大帝统治时期(约893——927年),保拜两国的冲突再起,斗争的焦点是贸易和帝位的问题。894 年,拜占廷败绩,被迫接受屈辱性和约(897 年),向保纳贡。西蒙觊觎拜占廷皇位,几次进军君士坦丁堡,均未得逞。
    在10世纪后期和11世纪初,拜占廷在北方除面临保加利亚人的威胁外,又有马扎尔人、佩彻涅格人和罗斯人的入侵。经过长期反复斗争,拜占廷终于972年打败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迫使他撤出拜占廷和多瑙河流域。1014年,拜占廷皇帝巴西尔二世(976——1025年)大败保加利亚人,拜占廷吞并保加利亚领土,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灭亡(1018年)。
    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拜占廷帝国长期对外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帝国政府千方百计增加税收。9——10 世纪拜占廷的捐税名目繁多,有土地税、人头税、牧场税、牲畜税等,而且纳税实行连环保制度,一人逃税,他人承担连带责任。沉重的租税和徭役负担使大量中小土地所有者和自由农民破产,土地逐渐集中在大封建主的手里,促进了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自由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租种大封建主的土地,从而变为程度不同的依附农民。到10 世纪时,大地产的增加和小领地的减少已成为时代的特征。封建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封建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拜占廷自9世纪以来阶级矛盾有激化的趋势。城乡人民以各种形式反抗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小亚细亚流传的异端教派,保罗派,早在7世纪已经产生,在8、9世纪广泛传播于城乡各地。活动中心在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其基本群众是农民,也有部分城市贫民和奴隶参加。保罗派受波斯摩尼教的影响,主张善恶二元论。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有上帝王国(善的世界)和魔鬼王国(恶的世界)两部分。教会和教产属于魔鬼的产物,必须铲除。因此他们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早期基督教的平等。保罗派是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纲领的社会民主派。他们积极参加圣像破坏运动,是农民反对农奴化斗争的一种形式。827 年,官军攻陷它的根据地泰夫里卡,保罗派被镇压。保罗派信徒逃散世界各地,有的逃到保加利亚成为波高美尔派(亦译鲍格米勒派)信徒;有的逃到意大利和法国,参加那里的异端运动使徒兄弟派和阿尔比派。保罗派思想的种子被带到欧洲许多国家。
    821——823年,在小亚细亚爆发了托马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参加者有农民、屯田兵、城市贫民和逃亡奴隶。起义得到保罗派的支持。起义领袖托马按照人民的意愿,废除苛捐杂税,镇压豪强,打富济贫。起义军包围君士坦丁堡达一年之久。政府对起义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并请求保加利亚国王派兵镇压。823 年起义军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有少数幸存的起义者宁死不屈,坚持战斗到825年。
    10 世纪时,农民反抗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斗争,以各种形式不断发生。928 年,东部地区发生饥荒。马其顿人瓦西里领导小亚细亚人民举行起义(932 年)。瓦西里英勇不屈,被砍去一只手仍然坚持战斗。后来安上铜手,装上宝剑,仍然领导农民起义。攻打城堡,占领庄园,抵抗官军,声势浩大,被称为铜手瓦西里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而被镇压。瓦西里被俘并被处以火刑。
    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迅速发展,是靠侵害中小土地所有者和农村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失去土地的人不断增加,对政府的税收和兵源以及社会的安定构成严重威胁。早在922年政府曾颁布法令,禁止封建主掠夺村社的土地;996 年,皇帝巴西尔二世命令大封建主将侵占村社农民的土地一律归还。大封建主抵制皇帝的敕令,使这些法令形同具文,难以施行。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是大封建主利益的代表者。此时军区制已经瓦解,改行普洛尼亚(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终身享用监领地的租税,不得世袭。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照监领地的面积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军役。监领主同时也取得对领地上农民(巴力克)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潜伏着离心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b1a4580101bg7e.html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