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国时期后面的是所谓“第3中间期”(1070-715 BC,包括第21至第24王朝)。这又是社会大动荡的混乱时期,西北方的利比亚人一度入侵埃及,法老们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业绩。第3中间期之后是“晚王国时期”(715-343 BC,包括第25至第30王朝)。南方的努比亚人,亚洲的波斯人等先后入侵。希罗多德写《历史》时埃及正处在第27王朝,这时的埃及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最后一代埃及当地出身的法老是第30王朝的尼克坦尼波二世(Nectanebo II)。他之后的第31王朝(波斯人重新夺回了对埃及的控制)、第32王朝(由马其顿人托勒密建立)一般不再视为独立的埃及古代史,而是其它帝国历史的从属部分。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图拉七世从血统上看是马其顿人(也可以说是希腊人),不是埃及人,但她的自杀(30 BC)被视为埃及古代史的终结,因为古埃及文明就此进入了漫漫长夜。 对埃及古代史的具体研究可以参考周启迪的《古代埃及史》(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以及这里的埃及法老年表。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埃及、尼罗河这样的名称是希腊人的叫法,古埃及人自己并不这么叫。他们称呼自己居住的土地叫凯麦特(Kemet),意思是“黑土地”。他们管尼罗河叫哈皮(Hapi),就是“河”或者“大河”的意思。我们现在叫这里“埃及”(Egypt),是因为孟菲斯城有一个别名叫“普塔(埃及诸神之一)精灵之地”,念作Hatkaptah或Hikuptah。希腊人将它读作Aigyptos。再后来就出现了Egypt。 六.希罗多德笔下的埃及历史 前面简单回顾了埃及的历史,下面我们大致看看希罗多德笔下的埃及历史是怎样的,距离真正的史实有多少差距。以他叙述的先后为序。 在二99,希罗多德提到的第一位埃及国王叫米恩(Min),其它古希腊学者也有写作美尼斯(Menes)的。据说就是他建立了孟菲斯城并为此城修建了巨大的水利工程。现代学者大多将这位米恩/美尼斯等同于埃及第1王朝的建立者纳尔迈(前面的“调色板”上的那位)。也有人认为他是纳尔迈的儿子,但这部分学者又说第1王朝的建立者不是纳尔迈,而是这位米恩/美尼斯。总之,学者们不管认为这位米恩/美尼斯是谁,都把他代表的那人作为第1王朝的建立者。这都是受了希罗多德的影响。其实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发掘出和所谓“米恩/美尼斯”有关的文物。希罗多德也没有说他统一了埃及。这人可能只是传说人物,实际并不存在。 希罗多德说米恩之后,一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一共有330位国王。我数了一下,从第1王朝之后,到希罗多德生活的第27王朝,所有统治者一共大约250位。明白了这个,我们对L6的历史真实性就不要报太大的信心。下面展现出来的与其说是历史记载,倒不如说是民间故事集。 希罗多德说米恩之后的330位国王中,只有一位女王(二100)。这是不对的。埃及人固然和众多古代民族一样是重男轻女的,但他们对皇室血统非常看重,当皇室没有男性继承人或者男性继承人年纪太小的时候,有时就由女性摄政王(通常是前法老的遗孀或者年幼法老的母亲)代理政务,直到合适的时候再把政权交还到男性法老手上。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女性法老(历史上一共出现过4次)。希罗多德这里提到的“唯一”的女王叫尼托克里斯(Nitocris),一般认为她就是第6王朝最后的法老Nitiqret,她是4位女法老中最早的一位。 在二101,他提到一位修建了很多神庙的国王,叫莫伊里斯(Moeris)。这个名字和尼托克里斯一样,太希腊化了,不像是埃及人真正的名字。我还查不出这个莫伊里斯对应的是历史上的哪位法老,可能他只是一个传说人物。 下面这一位很有趣。在二102至二110,希罗多德讲到一位叫塞索斯特里(Sesostris)的国王,并说他极为好战,曾经向北远征一直打到了欧洲的色雷斯,向南进攻了埃塞俄比亚(即努比亚)。从名字上看,埃及第12王朝倒确实前后有3位名字和塞索斯特里很相似的法老:塞诺斯瑞特(Senusret)一世至三世。而且第12王朝处于“中王国时期”的国力顶点。但他们三人都没有进行过如此浩大的远征。很可能民间传说把塞诺斯瑞特和后来“新王国时期”的几位好战的法老,比如图特摩斯一世、拉美西斯二世弄混了。不过就算是后面两位,他们向南的进军固然是没有错的,但向北却没有打到色雷斯那么远的地方哦! 我想,塞索斯特里曾向北远征欧洲的说法很可能是希罗多德自己的研究结果。因为他提到塞索斯特里有一个习惯:他征服了一个民族之后都要在当地立一块碑。如果对方抵抗得很顽强,就在碑上铭文纪念之;如果对方很快就投降了,他就在铭文之外再加一个女性符号,以表达他对这个民族的蔑视。于是希罗多德可能根据这个传说,凭着他对象形文字图案的印象(他不懂内容,只有看图案了),在他旅行所及的各地寻找这种传说中的石碑。他说自己在叙利亚和爱奥尼亚发现过这些石碑,还照自己的理解把上面他认为是埃及文字的图案译为希腊文(二106)。可能希罗多德在远至色雷斯的地方都发现了这样一些有图案的碑,于是就断言塞索斯特里到达了色雷斯。 在今天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附近,确实有3块埃及象形文字刻的记功石碑,很可能就是希罗多德所说的他在叙利亚见过的石碑。但这是拉美西斯二世立的,不是塞索斯特里/塞诺斯瑞特的。 卡拉贝尔关口上的石刻(点击可放大) 根本的问题是,他不懂埃及文字,他没有料到有些碑上的图案根本不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只是和象形文字很相似而已。比如在古代的爱奥尼亚一带,今天的土尔其西部的重镇伊兹密尔(Izmir)附近的卡拉贝尔(Karabel)关口,确实有一块刻着图案的石碑(左图),人像的姿势也非常符合他的描述。这很可能就是希罗多德所说他在爱奥尼亚见过,并翻译成希腊文的石刻。但这不是埃及的象形文字,是赫梯文的,这是赫梯帝国的石刻。 王以铸在其中译本的脚注里,将塞索斯特里直接等同于拉美西斯二世,这是不严谨的。 塞索斯特里之后的埃及国王,希罗多德说叫费罗斯(Pheros)。其实这是“法老”(Pharaoh)的希腊文音译。这位费罗斯的故事是讲他如何得罪了神,得了眼病,后来他得到一位女孩的帮助,恢复了视力并娶了女孩当王后(二111)。不用说,这是民间故事。 有趣的是,希罗多德似乎不知道埃及的统治者就叫法老,他一直用的是“埃及国王”这个说法。 费罗斯之后的国王,据说叫普罗铁乌斯(Proteus)。这也不是埃及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而是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神话人物。希罗多德于是花了9节(二112至二120)来讨论荷马史诗和埃及历史的关系。我们则不必在这个无中生有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了。 在普罗铁乌斯之后,埃及的国王叫兰普西尼图(Rhampsinitus)。希罗多德在二121至二123讲的关于他的故事是《历史》全书中我认为最有趣的段落之一。那简直就是一篇早期探险小说的简写版。兰普西尼图非常有钱,他造了一间大仓库来放他的金银。谁知仓库的设计师偷偷留了一个暗门,并在临死时告诉了自己的儿子。于是设计师的儿子毫不犹豫地开始享用国王的财富。兰普西尼图发现有贼,但又不知道贼是如何进来的,于是设下了种种机关,结果每次贼都逃脱了,连国王用公主作诱饵都没有把贼抓住。最后兰普西尼图认为此人太聪明了,于是让贼娶了公主并成为了他的大臣。 兰普西尼图可能是拉美西斯的讹音。“新王国时期”的第19、第20王朝时有很多法老都叫拉美西斯。上面这个古埃及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可能是后人对“新王国时期”快乐生活的浪漫回忆。 接下来的三位法老分别叫凯奥普斯(Cheops)、凯弗伦(Chephren)和美凯里诺斯(Mycerinus)。希罗多德说就是他们建造了后来世界闻名的大金字塔群(二124至二135)。对照历史,我们知道大金字塔群是在第4王朝时建造的,这几位的名字和历史上的真名也很接近:Cheops→Khufu(胡夫);Chephren→Khafra(哈夫拉);Mycerinus→Menkaura(门考拉)。不过,按时间顺序应该在讲了米恩之后就讲他们,希罗多德把他们放在这里是太晚了。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一段叙述对于后来埃及学有多么重要。因为他在这里对金字塔的描述,可以说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是学术界这方面最权威的版本。历史第二卷被后人研究得最多的部分有两处,一处是前面讲木乃伊的地方,另一处就是这里。 首先我们知道他肯定是仔细研究过金字塔的。他说他亲自作过测量,对其外形的描述也非常精确,而且提到了地下密室。不过后人最看重的是他所说的金字塔建造过程。比如他说最大的凯奥普斯/胡夫金字塔,动用了10万人,花了30年时间。那10万人每3个月在全体埃及人中轮换一次。那30年中有10年是在修运石料的路。光是给工人做饭卖调味品就花了1600塔伦特(41.6吨)白银。具体的建造方法是反复用杠杆把下面的石块一级一级往上面抬升。 连续三个这样浩大的工程,埃及人民当然不堪忍受。希罗多德说埃及人甚至不愿提及建造金字塔的国王的名字。不过这倒不妨碍希罗多德知道他们的名字。 但是,对于这一段描述的可信度在19世纪后渐渐降低了。除了“外星人”等我不准备讨论的说法之外,考古学,特别是近20年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细节。比如当时参与劳动的工人可能没有那么多,工人的生活状况也没有后来人想象得那么可怕等等。更重要的是,今天人人皆知的狮身人面像,就在金字塔边上,希罗多德居然提都没有提。如果不是《历史》有逸文的话,大概是因为希罗多德觉得那不算什么奇观,于是就不介绍了。 另外,在这一段中希罗多德从来没有说金字塔是奴隶们建造的,他反而强调了所有埃及人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参与者主要是平民百姓。这从考古发现上也得到了证实。 3位建造金字塔的国王中,最后一位美凯里诺斯算得上是好国王,但是他的命运有点像《圣经》中的约伯――行善却没有善报。希罗多德提到的他女儿的悲剧很可能是民间传说。 这3位之后,又是一位无法和历史对上号的:阿希启斯(Asychis),据说他也建造了一座小型的金字塔。 接下来的两位也是传说和史实的混合物。阿希启斯之后是一位叫阿尼西斯(Anysis)的盲人国王。他被一位从埃塞俄比亚(即努比亚)来的萨巴库斯(Sabacus)推翻。后者当了50年埃及国王之后,因为做了一个不详的梦,便把政权还给阿尼西斯,自己返回了埃塞俄比亚(二137至二140)。这个传说很明显讲的是“晚王国时期”第25王朝。这个王朝就是南方的努比亚侵入埃及并建立起来的。法老是黑人。所谓萨巴库斯其实就是第25王朝的建立者莎巴卡(Shabaka)。第25王朝延续了60年(716-656 BC),不是这里说的50年,努比亚人是被赶走的,也不是自己退去的。那个得到/失去/重获政权的盲人法老阿尼西斯,则完全是虚构的人物。 接下来的法老希罗多德说叫塞托斯(Sethos),他轻视军人,后来当亚述王萨那查里布(Sanacharibus)进攻埃及的时候,没有军队愿意为他出战。他只好去求神,结果神让一大群老鼠夜里去亚述军队的营帐里,把他们的弓箭全咬坏了。萨那查里布只好退军(二141)。这当然也是传说。塞托斯这个名字几乎可以肯定是塞提(Seti)的异音。但叫这个名字的两个法老都生活在埃及最强盛的第19王朝,塞提一世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在他们的年代埃及不可能遭到亚述的进攻。这里的塞托斯肯定是搞错了。 不过这里的亚述王萨那查里布倒确有其人,他其实是历史上的亚述王森那切里布(Sennacherib,705-681 BC在位),他是著名的萨尔贡二世的儿子。他想征服的其实并不是埃及,而是犹太人的最后一个独立政权――犹太国。《圣经·旧约》中《列王记下》18章(2 Kings:18)、《历代志下》32章(2 Chronicles:32)都讲到了当时的犹太王希西家(Hezekiah)抵抗森那切里布(中文圣经译为“西拿基立”)侵略的故事。埃及当时还是努比亚人的第25王朝。而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东北方出现亚述这样一个强大的邻国,于是埃及人支持犹太人的抵抗。森那切里布发觉之后就直接来讨伐埃及,这才导致埃及和亚述交战,地点在今天苏伊士运河北边出口处,当时叫配鲁西昂(Pelusium)。和森那切里布时代相当的埃及法老,是第25王朝的色比库(Shebitku,702-690 BC在位)和塔哈卡(Taharqa,690-664 BC在位)。很可能就是他们中的一位在一场似乎不可能取胜的战斗中击败了亚述王,于是就产生了神派老鼠来解救埃及人的传说。 有趣的是,在《圣经·旧约》的前引章节中,犹太人说是他们击败了森那切里布,地点在耶路撒冷城外。也是看上去不可战胜的亚述军,由于犹太王希西家的诚心感动了上帝,上帝在夜晚派神使将亚述军的大部分杀死了。 《历史》和《圣经》在相似的地方讲述了相似的故事,也许埃及人和犹太人的故事都有部分内容是真实的,总之是由于某种意外,亚述军败退了。埃及和犹太国暂时安全了。 但亚述的反击也是很快的。 让我们回到《历史》第二卷的L6。在所谓的塞托斯之后,希罗多德说埃及被分成了12个部分,由12个王分别统治,最后由一位叫普善美提科的国王重新统一了埃及(二147至二157)。这里的普善美提科(Psammetichus),就是本卷第二项札记中那位做语言学实验的法老。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埃及人称为普善提克一世(Psamtik I,664-610 BC在位),是他最终赶走了努比亚人,并建立起第26王朝。这里提到的所谓“12王共治”其实是第25王朝解体后,埃及各地形成的割据势力。 但普善美提科的成功不是无偿的。他之所以能在12王中脱颖而出并最后一统埃及,主要是因为他依靠了亚述王阿速巴尼帕给他的帮助。前卷第十五项札记中,吕底亚王巨吉斯病急乱投医也是找的这位亚述王。亚述现在乘各国内乱之机安插自己的势力,这就是他们的反击。当然,普善美提科也知道单单依靠亚述人对埃及不安全,于是他也欢迎希腊人来埃及殖民。这件事被希罗多德大张旗鼓地记载了下来(二152、二154),并夸口说是希腊雇佣兵帮助普善美提科打败了其他11个王。这话也许不错,但没有更近、更强大的亚述的支持,普善美提科也不会成功。 另外,前卷第十五项札记中提到游牧民族斯基泰人曾想进攻埃及,这时的埃及法老就是普善美提科,他给斯基泰人送了一大笔钱,连哄带求把他们请走了(一105)。 普善美提科之后的埃及国王,希罗多德说叫涅科斯(Necos),这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埃及人称他为涅科二世(Necho II,610-595 BC在位)。他想挖一条运河,沟通尼罗河和红海(二158)。这无疑是今天苏伊士运河的前身,如果这条河后来一直存在的话,也就没有必要挖苏伊士运河了。不过运河还没挖完,涅科斯就意识到这将让东面的敌人更容易地入侵埃及,于是他停止了工程。这条运河最后是由波斯王大流士完成的。在后来漫长的时间中,运河干涸、消失了,现在只有一些遗迹可寻。 希罗多德很简单地说涅科斯后来进攻了叙利亚(二159)。这其实并不简单,而是涅科斯想模仿拉美西斯二世,建立新的埃及帝国。这时亚述帝国已经被新巴比伦王国推翻,西亚正是群龙无首的状态,涅科斯正想乱中取利。他征服的所谓叙利亚,其实就包括犹太人的犹太国的一部分。《旧约》的《列王记下》23章(2 Kings:23)、《历代志下》35、36章(2 Chronicles:35、36)都记载着犹太王约西亚(Josiah)在和涅科斯的战斗中被杀的情况,涅科斯后来还把犹太王约哈斯(Jehoahaz)作为俘虏带回了埃及。 涅科斯之后的埃及王,希罗多德称为普善米斯(Psammis),埃及人称为普善提克二世(Psamtik II,595-589 BC在位)。在他之后的是阿普里埃(Apries),埃及人称为瓦希布拉(Wahibra,589-567 BC在位)――由于希腊文中没有W的音,所以Apries也算是Wahibra不坏的希腊文音译。他们没有什么太出色的业绩。后来,阿普里埃的军队哗变,他派自己的大臣阿玛西斯去谈判,结果阿玛西斯反而被军队拥立为王。拥护阿玛西斯的军队最后和法老阿普里埃的近卫军交战,阿普里埃兵败被俘,阿玛西斯成为新的法老。他是第26王朝最后一位著名法老。 阿玛西斯(Amasis),埃及文的名字是阿摩西斯奈特(Amose-si-Neith,570-526 BC在位)。他在希腊人中声誉很高,他和小亚细亚的几个大的希腊城邦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前卷第十六项札记提到的东地中海五大国同盟里,代表埃及的就是他。希罗多德记载了很多他的故事(二172以下),里面很多可能都是真的,读起来也很有趣。比如因为他是由平民黄袍加身成为国王的,有些人看不起他的出身。于是他把一个黄金的洗脚盆打碎,改铸成一尊小神像,等看到人们很崇拜这尊神像之后,他便告诉大家这神像原本只是洗脚盆,以此说明出身并不重要(二172)。他每天早上热心地处理完事务之后,就开始吊儿郎当地喝酒,有人劝他要有国王的尊严,他却说了番“一张一弛”的道理(二173)。此外还有他是如何鼓励希腊人来埃及殖民的(二178以下)。 在《历史》后面几卷的故事中,我们还会读到和这位阿玛西斯有关的故事。 回到第二卷开始的地方,现在波斯王刚比西斯要来进攻埃及了,而这时的埃及王就是阿玛西斯。 自此,我已经简要回顾了L6对埃及历史的叙述。应该说希罗多德的记载,越接近他自己的时代,其可信度越高,比如第26王朝几位法老的名字就很正确。但离他的时代越远,则越不可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