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昌大学历史系,江西南昌330047;2.江西三都中学,江西泰和343704) [摘 要】王敦书先生的《贻书堂史集>堪称博大精微、深入浅出的学术精品,凝聚了打通中外、探古创新的学科精髓,洋溢着尊师重道、文人相亲的学者精神;饱含着这位古稀学者对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对学科发展的不倦思考及对前辈同挤的不吝感激。 [关键词]贻书堂史集王敦书 学术精品 学科精髓学者精神 王敦书先生是史学界的大名人,他年少得志,但青年命途多舛,中华书局出版的《贻书堂史集》正是在这样幸与不幸结合过程中的产物”⋯1 P6,饱含着这位古稀学者对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对学科发展的不倦思考及对前辈同挤的不吝感激。一时引起史界瞩目。它欣逢南开历史系建系八十周年与王老七秩寿诞之际付梓,更使读者多了一份厚重感。 一、学术精品:博大精微。深入浅出 《史集》选录了王老在日本史、希腊罗马史、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古代史学科建设及雷海宗研究等方面的论文,社会史、史学理论也有涉及,足见作者涉猎之广、学问之博,以至于刘家和叹服其”多才多艺”。从事多领域研究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在各领域皆成绩斐然就足见其功力了,这得益于他早年“对古今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打下了广阔、深厚、扎实的功底”,使他以后“在从事任何专门史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时能够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1JP3。兹举亚细亚生产方式为例,这是当时学界争论的热点,因牵涉到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极具理论难度。王老迎难而上,勇赶前沿,且不落窠臼。<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几个问题>皆为取精用弘的大手笔;Fur—ther Comments on the“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更显理论素养与外文功底,文中所提出的“前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的特大混合形态说”虽为一家之言,但影响甚大。而对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的批判更是力透纸背。魏文抛出“治水社会——东方专制主义”理论,风靡一时。王老痛斥“治水社会”,纯属历史虚构。而“治水——专制主义”理论既违背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的客观历史进程,又背离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的科学理论。其根本错误在于未从生产关系去解释国家的起源,因而其关于国家的抽象定义是错误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观及“双重标准”。表现了对东方社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偏见和敌视。他还通过对东方社会结构、国家起源、“停滞性质”、发展动力、发展道路等方面的剖析,得出魏文不是“宏观分析”与“比较研究”。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蓄意曲解”。最后指出:只有深入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建立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这一新学科,才能从社会形态发展的高度对魏特夫进行宏观的、整体的、深层次的理论批判。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且水到渠成,余音绕梁,让人击节喟叹,回味无穷。 希腊罗马史是王老后期着力的主要领域,成就也更为卓著。如他对斯巴达早期土地制度的考察、对古希腊“英雄时代”的辨析、对伊达拉里亚人起源的考证及对城邦问题的研究,无不钩沉索引,发幽洞微,整纷剔蠢,去伪存真,使诸多悬案冰解壤分。日本史方面也建树不凡,“文革”后期资料匮乏,且政治冲击不断,而王老愣是连发宏文,涉及日本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诸方面。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他甚至深人塘沽海关,实地调查了解日本海员的情况。难能可贵的是,所有这些“高深问题”在王老笔下都化作通俗易懂的文字,这一点颇具雷海宗之风范。雷海宗强训历史著作必须是科学性(分析)、哲学性(综合)与艺术性(叙述)的统一 ;写作要力求深入浅出,即文章内容要有研究深度,而文字表达与文章结构宜简洁清晰,明确易懂,一目了然;深入深出与浅入浅出次之;最要不得的是浅入深出。内容贫乏,却咬文嚼字,故 玄虚,借以吓人 。王老为文,深谙其中要领,在风格上与雷师一脉相承,《=史集》文笔流畅,文气贯通,堪称深入浅出的典范。 二、学科精髓:打通中外,探古创新 王老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先驱者和见证人之一。1979年5月,他出席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成立大会;1983年5月,出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秘书长;1991年又荣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二十多年如一日,他为学科建设及发展殚精竭虑,功莫大焉。 《史集》里五篇学科建设的文章通过回顾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揭示了冷僻的世界古代史在新形势下求生存图发展的精髓:打通中外,探古创新;可谓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体现了这位世界古代史学科“掌门人”的远见卓识。 在建国35周年的回顾文章中,他以“文革”为分界线,总结了我国世界古代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巨大成就,尤其对1962年齐思和主编的{=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与林志纯领衔编写的《世界上古史纲》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在前辈“垦荒播种”的基础上,不断“探古创新”,攀登新的高峰。1991年为《中国历史学年鉴》写的学科综述则从五个方面介绍了1989-1990年度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对《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fit界古典文明丛书》着墨较多,对林志纯与刘家和的贡献赞誉有加[1]v3o9—318。在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上,他提出“着眼全球,打通中外,把古史研究推向前进”,认为在人类日益密切联系为一个整体的今天,打通中外来探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已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和趋势;当然在宏观考察与比较研究中外古史时,应实事求是,科学慎重;另外必须加强中外 学者之间、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他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畅谈新世纪世界史学科建设随想,再次呼吁加强国内外世界史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议成立中国世界史学会(2005年中国史学会世界史研究工作委员会成立,王老等人多年的呼吁终于实现),争取在中国召开大规模的高水平的世界史学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还就整体世界史观、世界史专业设置及历史系学生外语训练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王老与刘家和合编的(fit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堪称打通中外、探古创新的杰作,至今仍是本科教学和研究生考试的必备教材。 三、学者精神:尊师重道,文人相亲 作为雷海宗的晚年高足,王老被齐世荣誉为“具有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他自己倒是从未言及,但{=史集》扉页即“谨以此书献给严父王善赏恩师雷伯伦”(雷海宗字伯伦一笔者注),视师如父,令人动容。前言里又反复提及雷师的“关怀之深、期望之切、要求之严”,尊师之心,溢于言表。 1982年与1990年,他分别为{=中国历史学年鉴》与{=中国人百科全书.夕 国历史》撰写了介绍雷海宗的专文;2002年雷海宗百年诞辰之际,他主持召开了“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作了主题发言,并且出版了纪念文集。经他多方收集与整理,先师遗著{=西洋文化史纲要》与{=伯伦史学集》也先后付梓,“为后学了解雷海宗先生的生平与治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引得佳誉绵绵。他还准备整理出版雷师遗稿{=世界上古史讲义》。《史集》中收入了多篇纪念雷师的文章,总共近八十页篇幅,详细介绍了雷师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法及道德懿范,读后撼人肺腑。王老对其他史学前辈同样心怀感激与敬意,如他念念不忘吴于廑先生“作为一个大学者的开阔胸襟和恢宏气魄” 及“将世界史学科建设大大准向前进”的丰功伟绩。他还感激林志纯先生对自己成长的“关怀备至,爱护有加”,因此“没齿不忘林老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情和同乡之泽”,誉之为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的“元老和泰斗”;“奠基人与指导者”,称其“成就是卓越的,贡献是巨大的,品格高尚的”。对于齐世荣与刘家和两位史学大师、清华与北大的诸多师友及南开的前辈同仁,王老都一一提及,致以谢忱。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他的感恩之情。 当然,{=史集》收录了王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章,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痕迹,如关于阶级斗争的认识、对儒家思想的评价等具有明显的泛政治化倾向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王老的个人处境,相信读者会给予更多的宽容。 笔者还想借此补正一点,“雷海宗还在1951年8月11、24日{=大公报》的《史学周刊》第32,33期,发表了{=耶稣会一罗马教廷的别动队》和《耶稣会的别动队活动》两篇文章”,其实这两篇文章和《中国近代史上的天主教与梵蒂冈》(1951年11月10日与11月16日)、《二十世纪的罗马教廷与帝国主义》(1951年12月14日与12月21日)一样,都是在《进步日报》的{=史学周刊》上发表的。 [责任编辑:联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