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罗马史》评介(作者简介、序、跋、中文版序、目录等)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译者: 王乃新 郝际陶
    作者: [英] 迈克尔•格兰特 著
    ISBN: 9787208079625 页数: 510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装帧: 平
    出版年: 2008.8
    ◎罗马文化不是对希腊模式的简单效仿,罗马的成就是别树一帜的。
    ◎我们是罗马传统的继承人。
    ◎没有叙事的罗马史是没有意义的。
    ◎任何单一的、万能的罗马史理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本书是英国古典学者格兰特关于古罗马历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认为,罗马文化不是对希腊模式的简单效仿,罗马的成就是别树一帜的。我们是罗马传统的继承人。基于此种观点,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对罗马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既展示了罗马帝国从台伯河蕞尔村庄的建立到形成多民族庞大社会的过程,也描绘了它达到光辉顶峰之后所经历的每况愈下或急剧变化的历史画面,并指出罗马社会演进的整个历史进程预示着近代世界民族国家的诞生。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夹叙夹议,使该书成为一部罗马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迈克尔•格兰特,(1914-2004),英国古典学家,被《泰晤士报》誉为是“能够同时拥有学术声誉和广泛读者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古典历史学家之一”。他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一生编撰了超过50部的作品,内容涵盖了从罗马货币和维苏威火山的爆发到福音书和耶稣的诸多方面。主要著作包括The World of Rome,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History of Rome,Greek and Roman Historians: Information and Misinformation、From Rome to Byzantium: The Fifth Century等。
    译者简介:
    王乃新,辽宁师范大学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历史系">历史系ersonName>教授,侧重于早期罗马史、罗马政治制度史和军事史的研究。主要著作和译著有《汉尼拔战争》、《外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一卷)》、《西方政治思想史辞典》、《罗马十二帝王传》、《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罗马文明》等。
    郝际陶,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任法国康泰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和译著有《从共和到帝国——古代罗马文明》、《古代希腊研究》、《哥尔蒂法典》 (希腊文)、 《西方近现代文化史纲》等。
    前言   
    如今,评价罗马人并非易事。罗马人好战,然而穷兵黩武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永远不能相提并论。罗马使地中海世界和三个大陆的广袤内地实现了统一,实际上,罗马把前所未闻的统一强加给了它们。这些地区何时将再次统一?迄今尚无结果。
    但是,统一绝不是问题的全部。虽然罗马文化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有自己的独特性。现在有人仍在宣扬这样的观点:罗马文化只不过是对希腊模式的效仿。这完全是引人误入歧途的迂腐之见。恰恰相反,在文学和视觉艺术以及法律和政治科学领域,罗马的成就都是别树一帜的。
    在西方世界的一些大共同体中,古代罗马也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西方文明地区或较大的政治单位能与其千年的历史进程相媲美。对历史学家来说,这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在成长、壮大和最后转变的每一阶段都是可资利用的研究课题。
    说罗马的经验有用,有两个理由。首先,其经验本身不受现代类比和反响的任何影响。试图再现昔日独一无二的现象是极其有意义的,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对这样一个动人心弦的独特历史进程,依据其自身的情况进行如实研究,是非常正确的。可是,不管我们喜欢与否,当我们想到我们自己都是罗马的继承人时,研究兴趣会呈现出新的气象。罗马人与我们自己的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永远无法割断的。他们经历的事件和发展状况与我们的共同体以及我们自身所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有类似性和因果关系。
    不消说,社会环境和背景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以此得出结论说,今天的人民已不能从这样的古代史中受益了,以及罗马不能(用那个过时的词语)给我们提供任何有关的教训和警示了。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过去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充分利用这笔不容忽视的遗产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历史使我们目睹了善与恶以及人类创造奇迹的能力,因此今天的人类依然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如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所指出的,要提醒那些忘记过去的人重温历史。我们承认,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决断时,我们通过回顾自己早年生活的所作所为或经历的事情,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是,重温历史为什么只局限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呢?为什么偏要假定我们不能学习先辈的经验、决断和成就并从他们以前生活的失误中吸取教训呢?
    因此,鉴于罗马自身的缘故,首先应对它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尽一切努力汲取罗马的精华,而不必考虑它是否能给我们提供任何指导。其次,通过探寻与我们经历相似的经验,我们的研究将不会有任何损失,也许会受益匪浅。基于上述这两个原因,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世界历史上这段独特的历史,我们努力的正确性是无须进一步证明的。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任务远非轻而易举。主要有两个原因。冷眼看去,这两个原因似乎是互相矛盾的。首先是古代资料的原因。不管是文献,还是考古学资料,都相当匮乏,难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一度保存的大量文献均已遗失殆尽,幸存的文献常常难以理解,矛盾百出,而我们渴望了解的许多东西根本不受重视。研究工作难以开展的第二个原因是,这些资料的数量不仅无法令人满意,而且相当繁杂。这不足为怪,因为它们涵盖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
    关于古代罗马有数不尽的近现代历史著作,我对其中的许多著作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可是它们并没有阻止我继续进行新的尝试。不管这种尝试与这个巨大的主题多么不相称,但我相信,关于这个主题,当前还有撰写另一著作的必要。它的篇幅和详细程度将与本书接近。这项计划一旦付诸实施,我打算把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观察和发现的成果吸收进来。
    但是,假如有了这样的材料,应当采取怎样的取舍原则呢?首先,是写一部叙述体的历史好呢,还是依据主题分章撰写更好?两种研究似乎同样必要。叙述体的历史可能不太时髦。但是,没有叙事的罗马史是没有意义的。假如历史著作只有叙述不及其余,必将挂一漏万。因此,要想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必须夹叙夹议。在这些需要讨论的问题中,有社会课题、经济课题、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讨论要与多民族的罗马帝国和罗马本身联系起来。要想了解更多的专有名称、细节和评论,可参考我在注释中提供的补充材料。但最难的是,在不同阶段之间照顾适当的平衡。不忽略非主要阶段是尤为重要的。虽然可用于这些阶段的真实证据有时相对少些,但这些阶段对罗马的成长、进步或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如何进行道德评论呢?能否因罗马人所取得的积极成就,便称其为“好人”,或因他们采取赤裸裸的野蛮行径而称其为“恶人”呢?人们完全不应以此进行道德评论。正如西塞罗所指出的,尽管有些细节是有争议的,但一些行为好,另一些行为坏,乃是客观事实。绝对不应以人的主观好恶或环境的变化歪曲客观事实。但是,当我们进行理性判断时,例如,当判断这个人或那个人在政治上是否明智时,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较为棘手的。坐下来搞研究很容易,也许永不放弃研究也是容易的,对西庇阿、恺撒或马可•奥勒略的处世明智与否进行表态亦非难事。然而,这种坐而论道永远不会以全部环境和事实的考察为基础。不过,当代历史学家应当旗帜鲜明地向读者表明个人的某些观点。的确,其结果可能是,使人了解古代不如了解历史家所处的环境那样充分,而且在历史家的心中已经产生了偏见。然而,如果某些偏见是有意坚持的,那并不坏,因为这样的偏见至少能够有所控制。尽管有所警觉,另类偏见也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
    换言之,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宣称自己是客观主义者。我像其他人一样,试图成为一名客观主义者,然而却没有像我所期望的那样成功。但是,我认为,这种尝试的美好结果至少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我不能赞同任何单一的、万能的罗马史理论。即使号称专利品的个别重大主题,论述它的理论太多了,其变化也是五花八门的。试图把罗马衰亡归于任何单一原因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涉及如此复杂的制度,人们自然会料到这种结果),同样,对罗马早期发展的武断解释,包括不可避免的循环论在内,都注定要失败,因为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存在的。
    倘若有人只研究政治史,他可以撰写帝国的统一、实现统一的途径和失败原因等个别有影响的主题。可是,在整个罗马世界文明的更大范围内,没有可以套用费边•马克西姆斯、卡图路斯和普劳提努斯统一公式,因为他们各有千秋,即其别树一帜和独擅其美的个性彰明较著。如果我在本书中能对他们的丰功伟绩提供点滴有价值的解释,我会感到十分欣慰。
    我由衷感谢Fergus Millar教授和Duckworth出版社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诸位">诸位ersonName>先生及有限公司,感谢R. M. Ogilvie教授和Fontana Paperbacks 和Harvester 出版社,他们在大作《罗马世界的皇帝》(The Emperor in the Roman World)和《早期罗马和伊特鲁里亚人》(Early Rome and the Etruscans)出版前便允许我先睹为快。我还要感谢Edward de Bono先生、Weidenfeld and Nicolson出版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公司诸">公司诸ersonName>君,谢谢他们允许我照搬他们的《最伟大的思想家》(The Greatest Thinkers)中的一个片段。我想对Christine Sandeman 小姐和Susan Loden 夫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她们为本书的付梓做了大量工作。我还要感谢Charles Scribner Jr的积极鼓励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