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刚刚跨过去的20世纪里,人类对于自己的远古时代,即世界古代文明史的认识,以惊人的频率不断地改写和更新。记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其中最了不起的,当然数我们中国。后来渐渐得知,世界史上的古代文明其实远远不止四个。按照国际考古学和历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与中国文明同样年代悠久,属于自生自长的“原生型”古文明,地球上总共有六个,分别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爱琴文明、玛雅文明和中国文明。 然而,从80年代初开始已经20年过去,有关世界“六大文明”,特别是国外五大文明的丰富内涵的最新知识,除了大学历史和考古等少数几个专业的学生之外,一般人恐怕知之不多。 《外国考古文化名著译丛》(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向读者全面描述和介绍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印度和玛雅等古代文明的考古发现过程,介绍了五大古文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展示了各大文明的经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辉煌成就,帮助读者全面更新有关人类早期文明的知识,了解国外考古学和历史学学科领域的新观点、新知识和新进展。 世界“六大文明”,除中国文明之外,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土生土长,一直默默无闻,是我辈一无所知的“陌生一族”。在我辈的知识库里,美洲的历史上只有印第安人,他们直到近代还处于“原始社会”,何曾想到,美洲大地上曾经产生过一个与汉唐皇朝差不多同时的玛雅文明?在欧洲,古代希腊文明的历史,远不止古典时代那短短的200年,也不止加上希腊化时代的500年,而足足有几千年之长。19世纪末叶以来考古学家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大陆的发掘,证明荷马史诗描写的特洛伊、迈锡尼的故事,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而20世纪以来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宫殿、派罗斯的王宫和泥版文书的发现,更使希腊文明即考古学家命名的爱琴文明的年代,一下子变得几乎可与中国文明等量齐观! 惊人的发现,同样也出现在巴比伦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老家:人类文明的太阳,最初是在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腾空升起的。在那块历史学家称作“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地上,早在公元前四千纪后期就崛起了伟大的苏美尔文明。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的乌鲁克文化,那规模巨大而简陋的水利灌溉农业、频繁而初始的经济贸易活动、独具系统和完备的楔形文字体系、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大小城市,等等,从时间上说竟比巴比伦文明还早1000多年。现在已经清楚,从前号称“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文明,实际上不过是两河流域的一个小字辈。而与巴比伦差不多同时的古代文明,恐怕至少也有一二十之多。 在印度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三千纪时,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宏伟的建筑,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字体系的萌生,其成就完全可以与同时代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媲美。换言之,在传统认定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社会之前,文明已经在印度河流域存在并延续了1000多年,这个印度前文明时代的古文明,所达到的文明成就也是很惊人的。 凡此种种,都是随着20世纪国外考古学的进展而得到的新观点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深切地感受到,古代的世界,人类的早期历史,也同样精彩夺目。 二 《译丛》各书,均出自国外其中主要是英美等国考古学、历史学界的知名学者之手,他们以其在田野考古和研究领域的精深造诣,向读者介绍世界古代五大文明的成就,探寻文明和国家起源的内因,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其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其形式则雅俗共赏。 值得一提的是,《译丛》诸书都附有大量插图。在西方的学术界和出版业界,考古和历史著作附有大量的插图,一向是个流行的做法。这些插图并不只是为了装帧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作者用来展示古代文明之丰采,说明相关古文化的发展历程的;可以说,诸书所附插图大多经过严格的筛选,是全书不可或缺的部分。《译丛》编译者在处理原著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大量插图:透过精心绘制的地图,读者可以获知古代文明分布地域的明确概念;通过考古遗址平面图,读者可以得到作者推导出结论的根据和方法;通过各个时期的文物和艺术品的图片,我们可以了解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变革,看到历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中比较得出古代各大文明的区域特征,发现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共性和特性。通过大量插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字叙述,从中得到有关古代文明的生动、形象和直观的印象。 三 国内学术界迄今还流行着一种偏见,以为学术著作理当深奥难读,面向一般读者的,就是通俗读物,没有什么品位,以致于迄今国内一些考古学者撰写的著作,只在少数专家的小圈子内传阅,很难向专业圈外拓展读者群。《译丛》将告诉人们什么叫做学术品位,什么叫做深入浅出,即使是探讨“老古董”之类高深学术课题的学术专著,也照样可以做到雅俗共赏。 在这样一种学术定位之下,一般读者阅读《译丛》这一类极专业的学术著作,好像进行了一次全球古遗址和古文明的旅游,可以从中领略远古文明之丰采;对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专业读者来说,也照样可以从中获益多多,如相关古文明的专业知识,如高品位学术著作通俗普及或大众化的种种做法,等等。其中仅西方学者做学问的门道这一点,就让人受益不浅。 从《译丛》第一辑几种书看,相关的作者在其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大多另辟蹊径,有其创新和独到之处。其研究方法和行文方式也都别开生面,给人全新的感觉。正如李学勤教授在《总序》里所说的:“外国考古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借鉴。该译丛中的各书,可以说都通过具体工作的实践过程与研究结果,体现了上述各种方面。了解这些,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考古学几十年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色,从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优长,弥补我们的不足。” 对古代文明的研究,通常习惯于用一种平直的编年式的描述方式,从文明的产生到消亡,平铺直叙;还有的则先将一个文明分解成贸易、生态环境等若干特定的方面,而后再逐一探讨这些特定因素及其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神秘的苏美尔人》一书,有意识地将上述方式融为一体,全书先从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入手,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加以考察;然后叙述苏美尔人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并逐一描述了该文明的农业、灌溉系统和聚落形态;接下来讨论了人造环境与聚落内部空间的利用,考察了作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经济基础以及为出口贸易提供商品的制造业,考察了最初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文字的发展,考察了苏美尔人的艺术。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政治、社会系统方面的变化,亦即从以寺庙为主导的政治上分散的城邦时代向以庞大官僚系统为基础的高度集权统治方式的演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全书清晰地概括出了苏美尔文明的一些本质特征,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会说话的希腊石头》的作者更是别出心裁,以考古资料为基础撰写希腊文化史。作者从介绍希腊考古学的发展过程入手,从考古学家谢里曼19世纪末发掘特洛伊古城开始,通过对那时以来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大陆发现的一系列考古遗址的介绍,展示了希腊人的文化发展历程。由于作者的主旨在于向读者介绍希腊文化,而不是单纯地介绍考古学史,因此在介绍希腊古代遗址时,有意识地从古代希腊人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安排内容,而避免把全书写成遗址清单式的罗列。 基于此,作者始终把考古资料视为他用来说明问题的一个媒介,并一再地试图让人们了解,考古学家如何从他们发现的文物中得出有关结论。在作者的笔下,每一处遗址,每一种文物,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向读者叙述几千年前希腊人的生活、工作、娱乐、战斗,倾诉着古代希腊人的思想、信仰、意识,展示了古代文明创造者的精神和感情世界。我们,每一位专业读者,通读全书后,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有关希腊文明知识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国外考古学家根据考古资料进行推论的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比较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