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怎么就这么难呢?--谈谈电影《特洛伊》和《亚历山大》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据说翻译界有种说法:诗与思是不可译的。也就是说诗歌和哲学是最难翻译的,所谓“信达雅”在这两者身上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想看确实也对,“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译成英文会是怎样的情况?不敢想象。
    其实话还可以说远一点。有些文学作品岂止是没有完美的翻译,连完美的电影改编也很难有呢!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问世之前名声鼎盛、刚面世就一败涂地的《特洛伊》。当然,我这个“一败涂地”并不是指票房。只用票房来衡量影片成功与否是不负责任的。很多里程碑式的作品当年在票房上都不怎么样,远的比如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近的比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很多票房记录反倒是由空洞无物的影片保持的,国外的比如《泰坦尼克号》,国内的比如《英雄》。
    

    
    《特洛伊》海报
    
  要知道,《荷马史诗》在西方人心中有着绝对不亚于《三国》、《水浒》在我们这里的地位。原著早已家喻户晓的知名度,使得这部电影改编版比别的动作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竟你花钱去电影院,是想看阿基琉斯如何杀死赫克托尔呢,还是某个不知道发生在哪里的街头斗殴?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哈姆雷特”,但是荷马的作品毕竟比莎士比亚的更传统、更少歧义。本来我想,只要回归到经典的史诗英雄形象就足以满足上至古典文学爱好者,下至普通观众的期待了。可惜,本片的编导们非要另辟奚径,结果就成了这样一锅夹生饭。现在看来,他们硬要这么做也确实是事出有因。唉,原来即使是最脍炙人口的名著,想成功地改编成电影也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好莱坞。
    编导们第一个也是最大胆的举措,就是完全删去了荷马原著中一切和神有关的情节。技术上说这无可厚非。原著中有大量的篇幅来表现各位神祉的活动,有时祂们甚至直接参与到具体的某场战斗中来。编导们也许认为,这种古人习以为常的观念今天的普通观众是绝对不能满意的。毕竟这是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个英雄如果时时受制于上天的眷顾,还算什么真正的英雄?信仰混乱的时代里,人其实只信仰自己。所以不管上帝也好,宙斯也好,任何神都是多余的,所以还是统统删掉吧。不光是删掉,编导们还借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之口在反复地“祛神”、反复地宣称: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神。
    编导们在这里犯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错误就是:既然没有神,又哪里来的神话呢?正如我们中国人不能相信一部删去了佛祖、观音的《西游记》还能被称为《西游记》一样,这样一部缺乏神的“在场”的《特洛伊》,已经自我阉割了它最不凡、最具“神”气的部分,也就不能不沦为平庸。难道是我们的时代本身已经不适合神话?我看倒不至于。依我看,把宙斯和雅典娜拍出来又怎么样呢?动作片里就不能有神话了?那《超人》又怎么说?至于神的存在是否会削弱作为主角的英雄形象,我在后面将会谈到,恰恰相反,神的存在将给人类英雄加上更亮的色彩。
    接下来,正因为不能表现神,所以编导们没有用原著中的“不和的苹果”,而是用阿伽门农的帝国梦想来解释战争的起因。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偏偏为这种改编找了一个“忠实于历史”的借口,这就好笑了。神话他们是不想去“忠实”了,于是转而去“忠实”历史。可是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一场战争,学术界现在尚在争论中,你去忠实于什么?
    如果说是忠实于原著(去掉了神的部分)的话,那么阿基琉斯何曾爱上被俘虏的布里塞伊斯?帕里斯何曾在城陷后射死阿基琉斯(原著中他们俩在“木马计”之前都已经先后战死了)?墨尼劳斯何曾死于赫克托尔之手(原著中墨尼劳斯战后带着海伦回国了)?连原著中最重要的一个细节――这场大战打了10年也被浓缩成1个月不到,我还能对这样的“忠实于原著”说什么呢?
    如果说是忠实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话,那个经常作为片花被播出的“一千条船向特洛伊进发”的镜头里,满眼都是公元前7世纪的战船样式又怎么说呢?那场大战就算真地发生过,也是公元前11世纪的事了啊!再有,两军交锋时希腊人举着矛冲进特洛伊人的队列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要知道,几乎没有古希腊人打仗时会用矛和对方近身对刺。他们都是当两军快要接近时先把手中的矛像标枪一样向对方掷过去(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标枪比赛比的是准度而不是远度),再拔出剑来和冲到面前的敌人对砍。你如果不相信,就请去看表现战争场面的古希腊瓶画,上面凡是有画持矛的战士形象的,无一例外是投掷的姿势;正在近身作战的战士形象都是持剑的。就这一点上说,影片后面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两人的对决才是真正的古希腊战斗方式。没有办法,这场戏荷马就是这样写的,编导们再怎么胆大妄为也不敢把这个早已在许多西方人心中定格的经典段落改得面目全非。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只是小毛病的话,那么缺乏史诗应该具有的“史诗味道”就是更致命的问题了。按照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说法,史诗应该安排得像悲剧一样。和现代人不同,古希腊人认为史诗最显著的特征不是什么大场面、大制作,而是悲剧。真正的悲剧气氛,不是靠一大堆电脑制作的场景或者上千替身演员互相对打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在人性深处引起共鸣。就荷马的原著来说,这种共鸣的基础就在被编导们大笔一挥删掉的神那里。众神之间的一个小小玩笑就注定了凡间的人类要为一个不贞的女人,用10年的时间去流无数的血;神的一个念头就决定了一个英雄今天是得胜回营还是变成一具尸体。我们可以嘲笑荷马的迷信。但如果我用“命运”这个词代替“神”,你可能就笑不出来了。在这个充满着“成者王侯败者贼”、“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世界中,谁敢说完全明了自己的命运?谁敢说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曾经的风云人物,一夜之间身败名裂的例子还少吗?在完全无法预知、无法把握的命运面前,人的渺小是无条件的,即使人间最伟大的英雄也不能例外。尽管阿基琉斯的母亲就是一位神,他自己也是被神钟爱的英雄,但即便是他,最后也倒下了。因为命运是无情的。要说悲剧,这就是。
    就算是明了自己的命运又如何?原著中,神已经通过预言者告诉赫克托尔:他如果出战那场两人对决,将被阿基琉斯杀死;阿基琉斯同样也知道:他如果杀死赫克托尔,自己也将战死。即便如此,他们都没有选择退却,而是选择直面自己的命运。在一场明知道结局是死亡的战斗面前,还有勇气继续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史诗英雄。命运尽管是残酷无情、不可琢磨的,但是人类,特别是其中的英雄,仍然可以用拥抱死亡的方式将自己生命燃烧至最灿烂的一瞬,然后无可挽回地毁灭。即使到头来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切归于尘土”又怎样?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中国人特有的处世哲学――看破红尘转而明哲保身。说中国人偏爱大团圆的喜剧,缺乏真正的悲剧意识,其实就缺在这个悲剧式英雄气概上了。
    话说回来,电影《特洛伊》既然抛开了神,其实也就抛开了“命运”这条线索。既然这世界上没有神,也就没有什么力量在左右你的命运,也就不会有什么预言者之类的人能告诉你未来是如何的,那么也就不会再有面对迫在眉睫的毁灭也要奋斗到底的悲剧气息了。其实,命运一旦落到了各人自己手上,也就不能再叫作“命运”了,因为命运必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不知道有谁看到后来阿基琉斯战死时会感动的,反正我一点也没有悲剧的感觉。
    随着编导们的大笔一删,古希腊的悲剧式英雄也就被好莱坞的拯救世界式英雄所取代,我们能看到的也就只剩下肌肉男的武打表演(而且还打得不伦不类)。说实话,当阿基琉斯的母亲在出征前对他说他将死于这场战争时,我几乎快要相信这不是好莱坞的产品了,但是她接下来一番“要去争取那青史留名的光荣”之类的说教马上把我的幻想打得粉碎。这种说教对于今天要去伊拉克的美国大兵可能都不管用,又有谁会傻到听了一句什么“光荣”,就开始真正热血沸腾于一场只不过源于阿伽门农个人野心的征服(或者说侵略)呢?在神话中,无数的英雄死在特洛伊城下只是因为这是他们的destine,是命中注定的,无可逃避的。现在,既然各人“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去不去参加战争、去不去牺牲只是一个个人意愿的问题而已。失去了命运的重压,也就失去了为之牺牲的价值。单靠一个空洞的“光荣”是撑不起一部史诗的。要知道,即使是古希腊人,也不觉得为了什么“光荣”去死是值得的。荷马的另一部史诗《奥德修纪》中写到奥德修斯曾下到冥府,遇到曾经的战友阿基琉斯的鬼魂,后者对他说:“我宁愿活在世上当作人家的奴隶,伺候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那样也比统率所有死人的灵魂要好”。生命越是可贵,命运的残酷和牺牲的意义才越能得到凸显。真正的英雄难道就不怕死?然而他们正是在这必死无疑的战斗中完成了自己的神话。“光荣”之类的东西只能表明:后来的普通人因为做不到他们那样,转而用往他们身上加这种光环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怯懦。英雄们自己只是不甘心被命运(或者说神)抛弃而已。就这个意义上说,神的存在对于塑造英雄形象,其实是大有好处的。
    世间最伟大的英雄也怕死?在好莱坞式的逻辑中,这好象是应该避免的,于是编导们真地就避免了。他们大概已经习惯了超人、007之类的完美英雄形象,所以总在不自觉中将他们的英雄塑造成一个尽可能的完人。换句话说,他们塑造的英雄是完全符合“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正如这里的布拉德·皮特版的阿基琉斯:他是个标准的军人,但又不喜欢战争和暴力,更多的时候反倒像个甘地主义者;他既能单打独斗而且无敌于天下,又有现代商业社会中也罕见的领导才能;他为了争取“光荣”可以参加一次自己并不赞成的战争,但又把生命中美好的东西――比如爱情,放在自己的“光荣”之上(当他准备和布里塞伊斯一起回国时,恐怕已经忘记他母亲的“光荣”说教了);他会为了朋友的死而热血沸腾,又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杀无辜,必要的时候,他甚至会同情敌人――如果对方是弱者的话(比如女俘)、如果对方是老人的话(比如普里安)。一句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绝对完美的阿基琉斯,至少在道德上他是绝对完美、无可挑剔的。(都说50、60年代的国产电影里尽是些“高大全”的形象,想不到这个毛病现在美国人也染上了。)只是这种完美未免有点过于讨巧和圆滑,有时甚至给人以首鼠两端的感觉。既要写一个无敌的战士,又不能把他写得太嗜血,他的每次杀人必是有原因的;既要写他为了“青史留名的光荣”而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气概,又要写他爱好平凡、和平的普通人家庭生活;既要写他武艺超群,又要写他智慧出众,否则就给人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了。
    中产阶级价值观本身是保守、胆怯的。他们用“反对一切暴力和战争”的口号来掩饰自己怕血。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总是一个消极的东西。而面对以战争为主线的史诗,编导们又不可能避免不谈战争,所以他们刻意不把阿基琉斯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战士”,而是在他身上加入了大量不属于原著的、现代中产阶级所赞赏的品格。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现在的布拉德·皮特版的阿基琉斯,这样一个霸王+商界成功人士+和平主义者+情种的奇怪结合物,一个完美到虚伪地步的英雄。也许在中产阶级看来,“纯粹的战士”形象本身就是“政治不正确”的吧?
    其实真正“纯粹的战士”并不是没有人尝试过,就拿电影史上最出名的“纯粹的战士”形象――巴顿来说,那就是个缺点和优点都异常鲜明的人物。那部电影就没有在乎中产阶级的价值观;那个巴顿就是一个只是因为喜欢打仗而打仗的狂人。我有时会想,如果巴顿生在德国,他照样会这么为纳粹战斗。而那个巴顿和这个阿基琉斯,谁的感染力更强?谁更真实可信?谁在人性上给人以更深刻的启示?不用我说了吧。
    让我们回到荷马的原著。所谓史诗,我以为除了悲剧之外,另一个特征就是必要的原始气息。所有的民族在其早期阶段也只在其早期阶段创作了史诗。从此以后原始气息就成了史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是以阿基琉斯为例,原著中他就是一个嗜血的、以自己的名誉为最高目标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他杀死赫克托尔之后将尸体绑在战车后面拖着跑就是最能说明他性格的细节。原著中也不只一次提到他发起怒来几乎就是一个疯子。惟其如此,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史诗英雄。因为那种原始的力量远远超过了苍白的道德约束;毫无拘束的生命力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狂暴特性,是被后来的文明时代洗刷过的头脑难以直接面对的;对纯粹力量的崇拜,在真正的史诗中,就可以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是超道德的。之所以后来的文明时代,包括我们现在的时代产生不了史诗,就是因为我们和道德的距离已经紧密到了分不开的地步。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上说,这是我们的不幸,更是死抱着浅薄的“道德至上论”的中产阶级的不幸。而《特洛伊》的一锅夹生饭让我再次理解了那句话:中产阶级是没有史诗的。
    我不准备详细讨论《特洛伊》的演员阵容和表演。布拉德·皮特怎么看怎么像个嬉皮士而不像是个超级英雄;演海伦的那位(抱歉我忘了她的名字)怎么看怎么不像希腊第一美人;奥兰多·布鲁姆怎么看怎么不像是个会为爱情而牺牲的人。唯一像个国王样子的英国老牌演技派演员彼得·奥图尔是我唯一看得比较舒服的,但是他本人对这部电影也是深恶痛绝。自己演的片子,一遍也没看过。
    

    
    《亚历山大》海报
    
  如果说“忠实于历史”在《特洛伊》那里成了一个大笑话的话,在《亚历山大》这里就成了一种悲哀了。据说导演奥利弗·斯通和编剧是照着古人记录亚历山大的几本书一点一点拍出来的,有时甚至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据说有位牛津的历史学教授为他们提供历史方面的指导。而这位疯狂崇拜亚历山大的教授要求剧组给他的工资,仅仅是让他在亚历山大和波斯王大流士荒原大战的场景中亲身扮演一名骑兵,以满足他为这位心目中的英雄冲锋陷阵的梦想。有这样一位热心的历史指导,我们大可放心地看电影,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历史细节上的错误。就我读过的书籍来看,这部电影也确实兼顾到了各种历史记录。但是,仅仅是“忠实于历史”就够了吗?
    亚历山大在历史上作为一个有着神话般影响力的人物,他最经常被人回忆的是两件事:规模浩大的远征和突如其来的早逝。可惜在这最重要的两点上,《亚历山大》都没有给我们明确的描述。
    亚历山大为什么要远征波斯帝国,一直到达印度?是为了给父亲复仇?在给将领们作战前动员时他也确乎是这样说的,但是影片的后半段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知道父亲的死其实是和母亲有关系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完成古希腊人“世界大同”的理想?可是影片中没有丝毫展现他的政治活动,好象他的生活里除了各场战役就是各种爱情了。是为了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解?影片中把他和大夏公主罗珊娜的婚姻说成有此含义,可是如果抱这样的目的,那么一开始就不应该使用征服这种战争手段哦!不可否认他的帝国给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如果说这就是亚历山大本人的意愿,恐怕就太言过其实了。要知道历史上他本人就摧毁了许多古老的城市,还扼杀了古希腊残余的民主政治。
    我们看到了他一次又一次的征服和胜利,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好象他自己也不知道。面对帕米尔高原的雪山,他对托勒密(也就是影片一开始时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老者的年轻时代)说要去寻找世界尽头,结果只有一次次失望,似乎最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后来他又用同样的、连自己也不再相信的理由――去寻找传说和神话发生的地方,来说服他的士兵继续前进时,理所当然地失败了。这样一个不知道为什么征服的统帅,即使有再多的功勋,赢得了再多的胜利,打败了再多的敌人,却仍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描写一个失败者就是编导们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其实就算写一个为了征服而征服的战争狂人,也比现在这样不知所措的迷途羔羊要好。
    那么他又是怎么死的呢?是中毒?是谋杀?是自然死亡?是旧伤复发?是自杀?是酗酒导致的暴病?是传染了印度森林中的病毒?这个至今被后人猜测不止的问题恐怕是吸引很多观众去看电影的因素之一。但是编导们到最后也没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好象是在对观众说:你不知道他为什么英年早逝,我也不知道。其实,在上面那一长串原因中任选一个都要比现在影片中处理的方式要好。
    太照顾历史细节的后果就是亚历山大,这个本来应该是全片中最突出的人物,反倒被他周围的各种线索压得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别的不用说,他和他暴虐的父亲、和他狡猾的母亲之间都存在的那种既崇拜又仇视的态度,从历史记载上看并不是无中生有。但是这样一个总是被父母阴影所笼罩着的人,连成熟都说不上,又怎么能让人相信他是世界的征服者呢?在每个和他父亲或者母亲在一起的场景中,我们都深深感觉到了不成熟。而这种不成熟这正是这个柯林·法瑞尔版的亚历山大最大的弱点。此外,他在他的将领面前,在他的妻子面前,在他的士兵面前,都没有表现出一个统帅应该有的气质。就算是那次在和大流士作战之前的誓师,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
    说到这里我必须提一个我特别不能容忍的人――安吉莉娜·朱莉。她在这里演一位毒蛇般的母亲。我得说她就真像一条毒蛇一样,把整个片子的气氛毒害了。(事实上,她在她近来出演的每部影片中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破坏气氛,让电影不忍卒睹。)我不知道是否真有古人长出她那样混血特征明显的一张脸、用她那种特别的带卷舌音的语调说话,反正每次她出现,我都丝毫看不到她扮演的人物在哪里,只看见她自己。毕竟,作为演员,塑造角色才是头等要事,而不是展示自我。真要有什么“追星族”说我就是来看明星的,她演什么我不在乎,那么你去看各种各样的访谈好了,又何必来看电影呢?那些明星也只需和娱乐新闻记者打交道就好了,又何必在电影圈混呢?
    另外,演亚历山大妻子罗珊娜的演员(抱歉,她的名字我也忘了)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大夏(这是中国的叫法,西方叫Bactria,今阿富汗北部)人再怎么也是高加索人种吧?怎么会好象是个黑人姑娘呢?
    回到《亚历山大》上来。是的,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异国风情的舞蹈、服装、民俗和风光,但这毕竟不是《国家地理频道》,作为主角的亚历山大本人如果不能让观众满意,就算一切都向历史看齐又有什么用?一两个战争场景倒确实拍得气势雄壮,但战争的目的不明确,再雄壮也只是沙堆上的城堡,随时会被人遗忘。
    如果说《特洛伊》是缺乏神和英雄的伪史诗的话,《亚历山大》就是毫无中心、浮光掠影的空历史。从这两个例子上看,经典的文学名著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改编成电影好象确实是很难的。其实也不然,有个现成的好素材,既是传世2000多年的经典名著,又是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不知到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注意到。那就是经希罗多德的《历史》而流芳百世的希腊-波斯战争。
    从单纯的战争角度上看,这是一场以极少战胜极多的著名战例。波斯军据希罗多德估计有200多万,算上随军的其他非作战人员,总人数超过了500万。这个数字历来被认为过于夸大,但是几十万或者接近100万应该是差不多的。要知道,当时的波斯王薛西斯是集结了他统治下的全部力量来攻打希腊的。在当时的希腊人看来,他们已知的整个亚洲都来和他们作战了。希腊人自己呢?在萨拉米海战中只有380条船,对方有上千条;在温泉关他们甚至是千把人对抗波斯全军;参战人数最多的普拉提亚之战也只是10万抗击30万。然而他们居然就是在这种强弱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从社会的角度上看,这场战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展现了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古希腊在这场战争之前和之后都是分裂的城邦国家,也许是因为他们天性爱好自由,不愿受拘束,总之,古希腊从来不像古罗马那样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但是面对这天崩地陷般的灭顶之灾,他们历史上唯一一次团结起来了。亲身参加过这场战争的三大悲剧家之首埃斯库罗斯告诉我们:在决定性的萨拉米海战中,希腊各城邦战士齐声高唱的是“前进呀,希腊的男儿啊!”他们不再彼此用对方的城邦来称呼,而是第一次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希腊”。要说爱国主义,他们的业绩比之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毫不逊色。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上看更是不得了,作为当时唯一的民主制度国家,雅典,如果在这场战争中失利,人类将损失西方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部分。要知道,波斯人是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当作奴隶的,如果不是全部杀死的话。作为奴隶,三大悲剧家哪里有机会写出他们的杰作?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能在哪里讲授他们的哲学?伯利克力哪里有机会建造帕提浓神庙?要知道,这些人中最早的曾经亲身参加过战斗,最晚的差不多要到战后100年才出生。其他的比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西方修辞学之父伊索克拉底等等,包括后来的阿基米德、欧几里德,都将是奴隶的后代,他们还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吗?以上这些人如果在历史中失踪,西方历史和整个人类的历史,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这真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别的不说,如果雅典的民主制度被波斯消灭地毫无痕迹可寻的话,后世将会怎样?如果说有一场战争决定了人类的命运的话,我看就是这场希腊-波斯战争。
    

    
    《斯巴达300壮士》海报
    
  奇怪的是,电影发展到今天100多年了,只有1962年的一部没有什么大明星的《斯巴达300壮士》描写了这场战争,而且不是全部的描写,仅仅是一个温泉关战役而已。但仅仅是这一个小段落,那300斯巴达壮士明知寡不敌众但仍然坚守阵地最后全部牺牲的故事,就足以让后人动容了。
    可问题是既然有人愿意花大钱去拍征服者亚历山大,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拍反抗暴政的列奥尼达、地米斯多克利他们呢?既然有人愿意花大钱去拍神话,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拍被明确记载下来的历史呢?依我看,论可歌可泣的程度,列奥尼达们的事迹比阿基琉斯们的要伟大得多。
    没有办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庸人们的时代。他们崇拜、关注的是个人主义的英雄。爱国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了。
    2005.5.9
    又及:在本文完成之后,我忽然在IMDB上发现一部正在筹拍,要到2006年才会面世的电影《300人》,据说是1962年《斯巴达300壮士》的重拍版,看来我注意到的这个素材也有人注意到了。希望这部重拍版本会比原片更进一步,但从《特洛伊》、《亚历山大》的表现看,我实在是对好莱坞没有太大信心。
    2005.5.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